大自然是无比神奇的,阳光普照,星汉灿烂,树木葱茏,花草鲜美,山川河流,天高地厚,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广阔无垠,精微玄妙,气象万千,沧海桑田。
天地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一,一生成二,二生成三,三生成万物。“道”先天地而生,从无到有,化生万物。由“道”而生太初之“一”,“一”是一切的开始。“二”是阴阳、天地、乾坤、夫妇。阴阳所表示的范围广大,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强者为阳,弱者为阴;男子为阳,女子为阴……阴阳相对相成、相融相合,于是自然万物、世间种种开始产生并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历经伏羲、周文王、孔子等先哲圣贤,经历数千年历史演变,构成了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天人之学,从对鬼神的原始崇拜转向开启智慧的灵魂觉醒。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系辞传》),《易经》作为书,广大无垠,全都具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天地人之道是《易经》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先哲观物取象,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纭复杂的事物概括为阴阳两大类,认为天地、日月、男女、昼夜、夫妇……几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阴阳关系,体现着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相克相生的运动规律。“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朱子大全》),天地之理、乾坤之道是阴阳之道的宏大写照。
天地人在中国文化中有三才之称,将人与天地并称,彰显人的价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为什么要效法大地呢?因为大地生长庄稼,提供给人生命所需的资源,有大地之德。大地生长万物,需要上天给它阳光雨露。地要效法天。天效法什么呢?天效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之道。人生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法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是生长生命。
上善若水。 《道德经》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上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的品格,具有道的精神:生养化育,润物利生,为而不争。水的精神是滋养万物,水的特点是顺势而为。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争。
水之善,表现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情、何境、何言、何行,都以善为本。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什么错误和怨尤。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人要学水的精神,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抱着利他的心态做人做事。
《道德经》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又云:“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有德者就像是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不责备人是修养。为人要宽善,即使我们占尽优势,也不咄咄逼人。
一云所雨,万卉同润。草木花卉,各有其性。在雨水的哺育滋养下,草木花卉以自己的种性而自然生长。就像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的卉木丛林,种类繁茂,各色各异,万木竞秀。上善若水,譬如雨水,平等施于一切,普遍泽及众生。而卉木丛林,各种植物,虽然是一地所生,一云所雨,同受雨水润泽,但却按照自己的种性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水有净化功能,具有干净、清净、澄净的作用。水能润泽,涵养万物。
水有万钧之势,奔流不息,摧枯拉朽,又可汇聚成海,容纳百川。
水是美丽的风景,山水之美,映照万象,生机盎然。水性深具柔德,柔德之美,柔能克刚。
上善若水,有仁爱之水、平等之水、尊重之水、关怀之水、智慧之水、真理之水……有上善之水,才有万物葱茏,生命繁盛,人间祥和。
上善若水,最根本的是心善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