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仁者使命与德性圆融

仁者使命。 推行仁德是一种崇高使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是己任,即人的重任和担当。仁是一种人生的使命。仁人志士不可不弘大刚毅,因为使命重大,道路遥远。以弘扬仁道为自己的任务,不也是很重大的使命吗?弘扬正道,死而后已,弘法之路不也是很远吗?

士不能不弘扬坚毅的精神,因为任重而道远。在人间弘扬仁德需要坚毅的精神。人类永远在通往仁德理想的路上,仁爱美好是社会理想的航标灯。希望的灯塔在前方,要以弘毅之精神勇往直前。

苏格拉底以生命成就了最后的仁德。他无端被判为死刑,人格受到巨大屈辱,但他坚持真理,绝不屈服,从容赴死,以生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孔子费尽心血,游说诸侯,其思想学说不为接纳。孔子五十多岁时,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使命,他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是他用心血和命光换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歌曰:险恶的危邦我不能进入啊,混乱的地方我不能居住!危乱之邦人心险恶啊,混乱污浊!如此之地不容于我啊,因为我志洁行方!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啊,让崇高的思想源远流长!

这就是崇高思想的价值。它是星辰,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孔子倡导这样一种精神,正说明孔子对人间的一种大爱和期许。

领导者要以崇高思想教育影响人,做一颗仁德的种子。即使以微薄之力为世界增加一点好,也是在尽一己之责任改变世界。即使没有改变他人的力量,也可以通过修行仁德,使自己变得好一点儿,再好一点儿。当真善美与心灵融会,当使命与生命同行,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又何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仁人志士,立志求仁,如果能够有幸得仁,那不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吗?伯夷叔齐坚守自己的节操,宁死不屈,孔子对这种精神非常推崇。这种精神不断扩充,成为一种英勇的大丈夫精神。有人或许会说,伯夷叔齐死得不值,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呢?伯夷叔齐不是贪生怕死的人,在他们看来,丧失仁德而贪生怕死,那才叫怨呢!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就不会去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如何能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定处于仁德之中,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刻也必定处于仁德之中。”

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所想要的,如果不是遵循正道而获得,宁愿不要富贵,也要坚守仁道。孔子不是一味反对求富贵,是说人要遵循正道求富贵,不要靠歪门邪道求富贵。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遵循正道摆脱贫贱,宁愿处在其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出身低贱,父亲早亡,是母亲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经常受人欺负,苦孩子出身的孔子,什么活都干得了,什么累都受得了,什么苦都吃得了。出身不重要,关键在于人的造就。以仁德造就自己,就会成为君子。君子不离仁德。君子离开了仁德,如何成就君子的品质呢?

既然如此,君子就不能不仁。君子应该时时处在仁德之中。平时容易实行仁德,但最紧迫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匆匆忙忙的时候,心里一着急,情绪一上来,就容易背离仁德。所以孔子说君子要做到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孔子思想主要是从周公那里继承来的。周公礼贤下士,吃饭的时候,听说贤士来了,就赶快把饭吐出来去接待,唯恐怠慢了贤士,所以能使天下归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要按照仁德办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按照仁德办事。不得志的时候,穷则独善其身,不坠青云之志;得志的时候,达则兼济天下,弘扬仁爱仁德。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子温而厉,恭而安”,孔子温和又严肃,恭敬又安详,语默动静,无所不安。但孔子又极富仁者的担当精神。他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坚持以仁爱思想挽救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四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他深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强烈的使命感,奋力拯救世道,“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拯救精神,既勇毅坚韧,又苍凉悲壮。

德性圆融。 仁是一种德性的圆融。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是心所安放处,安心于仁,便心安宁,所以仁者安仁。仁是利益自他的德性,实践仁德,利人利己,所以智者利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处于贫贱穷困的境况中,不能够长久处于富贵安乐的境况中。仁者安心在仁上,自自然然地依仁而行。智者知道仁可以利人利己,而努力实践。

心安放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样的人。心安放在仁德上,就会是仁德之人;心安放在智慧上,就会是智慧之人;心安放在善良上,就会是善良之人。心要有安放的地方,要安放在好的地方。我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这里有一个精神家园,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仁。把心放在这样的精神家园中多好啊!此心安处是故乡,仁就是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智者利人,有智慧的人知道仁是有利的,所以去实行仁德。仁,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对世界有利;对现在有利,对将来有利;对此生有利,对子孙有利,对世世代代有利……崇德兴仁,家道昌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仁是仁者和智者内心的自觉追求。《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不需外求。这就是说仁在自己的内心,实现仁德是人的本分事。

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又进一步问。孔子说: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惠人。

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敬人者,人恒敬之。即使人不敬你,你自己也要保持恭敬。只要自己不辱没自己,别人如何侮辱,都无济于事。别人说你好,你不会因此变得更好;别人说你不好,你也不会因此变得不好。你就是你,别人说你好,不要沾沾自喜;别人说你不好,也不要在乎。你如果不在乎别人对你说好说坏,你会变得更坦荡。我是我,我不是别人,就是这样。

宽容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戴。人都有缺点,要包容别人的缺点。甚至别人冒犯了你一些事,也要包容。他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如果是有意的,那是他的认知没到那个层次,做人没到那个境界,你要包容他、怜悯他,甚至帮助他。宽则得众。

诚信则人任焉。你讲诚信,人家就敢任用你做事。敏则有功,你做事聪明敏捷,就会建立功业。惠则足以使人。你让利给别人,给别人恩惠,事情才能办好,众人才会愿意跟你合作共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温、良、恭、俭、让。”《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刚毅木讷,都在说什么是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平时生活中与人相处要恭敬,做事的时候要敬业,与人交往要忠诚。虽然到了偏远的蛮荒之地,恭敬忠的态度也不要放弃。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特别远处的人,那些看上去地位特别低的人,你也要恭敬忠,而不是看人下菜碟。

自由道德。 如何实践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强调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不想被欺骗,也不要去欺骗别人;自己不想被伤害,也不要去伤害别人;自己不想受损失,也不要给别人造成损失。生活中按照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人就是在实践仁。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隐含着这样一个积极的伦理原则:“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让别人通达。放到现在这个时代,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自己期望幸福,就要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就要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重,就要尊重别人……如此说来,实践仁一点都不玄妙,关键就在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语)。所以孔子说:仁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追求就可以达到。就每一个人而言,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仁,是孔子乃至中华民族极为纯粹、极为崇高的道德精神,它是那样的质朴实在、那样的富有人情味,孔子希望建立的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

孔子的思想富有智慧,耐人寻味。像孔子这样的古圣先贤,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8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起草《人权宣言》,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宣言。 +Elre93UPkmqWXl60vCgpjKS1Ky5L5XPIF4ZVzq1gA46gvStjD2lQI5+CnE/1V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