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认知与科学探索的历程中,错误始终如影随形,从普通人到天才科学家概莫能外。作为科研工作者,我的日常研究实践中充斥着各类错误——既有自身的疏漏,也有同行的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这一现象在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显著。历史表明,诸多重大科学突破往往源于对前人理论,甚至是科学巨匠们所犯错误的修正与超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至少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许多突破性发现往往由年轻学者完成,他们勇于质疑权威,突破传统桎梏。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者在功成名就后,往往会陷入与前辈相似的认知困境,之后又由新一代的年轻人突破枷锁,再改正前人的错误。
从概念范畴而言,“错误”这一术语具有广泛的内涵,其外延可从简单的代码漏洞或计算失误,延伸至理论构建中的关键要素遗漏乃至研究方向偏差。本书所探讨的错误特指后者,即作者所定义的“blunder”(重大失误)。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诸多“blunder”往往不能简单归咎于科学家个体的认识或思想局限。科学进步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征,这一论断在科学史研究中得到充分印证。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呈现出显著的曲折性,这种特征源于科学理论的演进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密不可分。即便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无法脱离实验数据和观测事实而凭空构建理论体系(那将进入形而上学范畴)。科学家基于特定时代的观测数据所构建的“完美”理论,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往往显露出局限性,进而被修正或取代。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家在心理层面往往难以完全摒弃既有理论框架而重建全新体系。本书作者甚至援引现代心理学理论,为科学家犯错的认知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
本书选取了几位科学史上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深入剖析天才科学家们所犯的重大错误。初看这些故事,读者可能会感到诧异与困惑:这些科学巨匠何以会犯下看似“低级”的错误?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每位科学家的情况,首先系统梳理了相关科学家的重大成就,继而详细考察了其错误产生的具体情境与历史背景。通过这种对比分析,读者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天才科学家们犯错的必然性,更能获得对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深刻洞见。
这里我特别想把化学家鲍林和天体物理学家霍伊尔的观点拿出来和读者分享。
鲍林: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好主意,就发表出来!不要害怕犯错误。在科学上,犯错误没有什么害处,因为有很多聪明人会立即发现错误并纠正它。那只会让你自己看起来愚蠢,除伤害你的自尊心外,并没有什么害处。然而,如果它碰巧是一个好主意,而你却没有发表它,科学可能会因此蒙受损失。
霍伊尔:要想真正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有必要反对同行的意见。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成为一个怪人,更需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对于有意从事科研工作的读者,这两种似乎有些激进的观点可能真正代表了科学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怕犯错误,更不要一味地随波逐流。最后在本书的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对后期文字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表示感谢。正如我们所说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限于译者的水平,翻译中也不可避免有一些疏漏和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