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毛大庆老师的邀请为本书写序,诚惶诚恐。
因为本书的作者海因里希是运动与跨物种和跨学科研究的亲历亲为者,探索了生物钟节律与运动效应调控、训练方法制定、运动损伤康复,以新视角为人类运动延长生命长度(寿命)、宽度(快乐)和厚度(价值)提供了依据。
而本书的译者毛大庆先生是运动、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专家。在翻译过程中,他以“信、达、雅”的风格准确地再现了海因里希的文字和思想。一个好的译著就是译者对原文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再创造。
文章提出若干十分有价值的论点:
生物钟调控:生物钟指人体的时间节律。生物钟会明显影响运动状态,它包括昼夜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年节律,以及人生节律。例如,蜜蜂通过“时间舞蹈”传递食源信息,其内在生物钟按24小时运行,而人类的运动能力也受生物钟影响,如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周期性波动会影响运动表现。
人生节律:人生节律,即衰老,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但规律运动可延缓这一过程。作者80岁时仍能坚持跑步,且心脏功能指标接近16岁运动员的水平,表明运动能对抗生物钟带来的生理机能衰退。
代谢率与衰老:作者通过研究发现,限制热量摄入可延长动物寿命,但人类需结合运动平衡代谢。作者提到减少实验鼠的食物摄入量能延长其寿命,但人类需通过运动消耗热量,保持健康。
体温调节与能量代谢:动物(如天蛾、熊蜂)通过血液循环调节体温,人类跑步时需通过排汗散热。作者研究发现,熊蜂飞行时将热量转移至腹部散热,人类长跑中若体温过高会导致疲劳,需合理补水和调整配速。运动时能量消耗随运动强度变化,如灰树蛙鸣叫时通过逐步提升频率适应能量需求。
训练方法与身体适应:作者通过间歇训练提升速度,如800米跑从2分0.6秒突破至1分59.4秒,表明重复速度训练可增强心肺功能。越野跑需适应复杂地形,如佛蒙特50公里赛中,崎岖路面要求跑者调整步幅和重心,提升身体协调性和耐力。
损伤机制与修复:适度运动刺激身体修复机制,如肌肉微损伤后的修复可增强身体机能。作者60岁膝关节受伤后继续跑步,反而不断刷新个人纪录。作者还因意外摔伤暂停跑步,但在术后两周通过训练恢复了运动能力。年龄增长导致修复能力下降,但坚持运动可维持关节功能。作者70多岁重返超马赛场,膝关节疼痛在次日即可恢复,说明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增强关节适应性。
过度运动与恢复:作者24小时耐力赛中因脱水和体温骤降被送医,提示运动中需监控身体信号(如心率、体温),及时补水和保暖。斯巴达超级马拉松中作者因前期提速过快而退赛,强调需根据年龄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超过生理极限。
基因与运动能力的关联:人类奔跑能力源于进化,如祖先以耐力见长,从事狩猎活动,基因中保留了散热、能量分配等优势。作者提到人体具有强大的排汗能力,这让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能够适应高温环境。
运动对心理的影响:跑步释放内啡肽,缓解压力。作者在迷路时通过奔跑保持冷静,说明运动对心理状态具有调节作用,能够辅助康复过程。
训练的个体差异:年龄与配速呈U型曲线,28岁时速度最快,80岁配速显著下降,但作者通过训练打破年龄组纪录,表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超马完赛率随年龄增长下降,但作者70岁仍能完赛,表明坚持运动可突破常规预期。传统观点认为“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固定的”,但作者长期跑步并未缩短寿命。
综上所述,《生物钟与抗衰革命》不仅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优秀科普读物,还是一本有价值的人物传记。它值得所有跑者和希望改变自己健康状况的大众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它会帮助我们走好能自己掌握的健康、快乐和长寿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