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原本建立在个体的思想独立和理性之上,但在笛卡尔写下“我思故我在”近400年之后,人们的自主思考却越来越少。维克拉姆·曼沙拉马尼的《主见》一书以简洁通透的文字揭示了这一时代性的知识悖论:当下的数据泛滥、选择爆炸以及人们对错失完美决策的持续性恐惧,促使“我们将思维、信念和希望外包给那些比我们懂得更多的人,并希冀他们能够指引我们做出最佳选择”,人们因而普遍失去了主见,将自己的思考盲目外包给技术、专家和规则。最近,人们进一步将创意设计、内容创作和论文写作等创造性认知活动外包给大模型,这使本书的现实意义更为凸显。
本书并不是愤世嫉俗的批判性图书,而是帮助人们找回主见的自我认知与实践手册。由第一章开头“最后一个什么都懂的人”到以“让专家与AI随时待命,找回主控权”作为结语,全书从你是如何失去主见的、失去主见的后果、做有主见的人的关键、AI时代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这四个层面展开了富有启发与洞见的剖析和阐述。在人类面临专家和AI双重知识权威的当下,本书扮演着改变元认知的启迪者的角色,每位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探寻找回主见的智慧,重塑自己的认知原力。在我看来,其中有6种智慧颇值得玩味。
智慧一,专家可以是刺猬,但你必须做狐狸。 在必须依靠专家专业知识的当下,应该认识到由此可能导致的认知短视和专注盲区。书中指出,专家像刺猬一样专注于一个点,在其照亮和聚焦于某方面问题时,可能会遮蔽与遗漏更重要的问题。在你面对复杂的问题和选择时,不应不顾情境、不加分析地“把专家当作取景器,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上”,而必须掌握聚焦的控制权,主动管理你对值得关注的问题的注意力。而要真正做到让专家和AI随时待命,可没那么轻巧。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讲,不论为了避免专业化知识对偏见的放大和强化,还是为了防范“专家的屁股决定其脑袋”,你都必须像狐狸一样,成为善于追寻事物间多种联系并具有系统思维能力的通才。
智慧二,采用三角测量策略,用好“魔鬼代言人”。 在信息爆炸愈演愈烈、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为克服知识精深导致的认知狭窄而成为通才,应采用类似三角测量的认知策略,综合多重视角寻求最优解,如人们通常将多个信号源提供的信息进行交叉比对以准确识别信号。三角测量并不是视角越多越好,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不同视角之间的差异并能洞察它们之间有意义的联系。所谓魔鬼代言人,通常指为了提出反对意见而采取另一种立场的人,在做出重大和有争议的决定时,咨询他们的意见有助于深入思考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智慧三,勇于思考,寻求真正独立的第二意见。 通过托丽避免误诊的故事,书中指出,面对关系到自己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决策时,你必须做自己命运的第一责任人。尤其在被判定为患有复杂的致命疾病等重大问题上,不应盲目依从专家的第一意见,并从这个结论出发得出所谓的第二意见,而应超越现有结论,回到第一性原理,“找到另一个真实、中立而可靠的第二意见”。甚至要勇于质疑专家是在帮助你思考,还是阻碍你思考?请记住: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掌控自己的决定。
智慧四,走出无意视盲,考虑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 尽管“我们将思维、信念和希望外包给那些比我们懂得更多的人,并希冀他们能够指引我们做出最佳选择”,但“科研人员用研究证实,我们越是专注于某件事,就越有可能忽略其他与该焦点无关的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我们因而落入过度诊断和引发不必要的治疗等专家意见的盲区。而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透过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往往有助于洞察事实和预见风险。
智慧五,驾驭无知的力量,“不作为”有时是最好的“作为”。 在创新中,对单一目标极度关注,往往会错失扩张时机。在线支付曾不为传统银行家看好等事实表明,“无知值得珍视,有时缺乏某些经验比拥有片面经验更好”。纯净的目光可以促使新手从无知中产生灵感火花,通过识别风险和发现机会来驾驭不确定性。正如铃木俊隆所言:“在初学者的大脑中有很多可能性,而在专家的大脑中却很少。”因此,为了让你的目光纯净如初,你可以认真考虑可能与你现有发展轨迹不一致的职业机会。同时,由于生活中大量的选择涉及的不是单一因素的调控,而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决策,因此决策的时机尤为重要,有时候相对“不作为”的保守观察是最好的“作为”。
智慧六,掌控技术的焦点,巧用提问的力量。 在AI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焦点,也需要意识到那些我们选择将思考外包给他们的人的焦点。“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技术,我们必须睁大眼睛,看清楚算法和AI对我们焦点实施的微妙、隐蔽而有影响力的管理,从而避免陷入无技术寸步难行的焦点泡沫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选择通过未经过滤的信息源来获取信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信息茧房;另一方面,面对生成式AI对人类知识生产和创造力的挑战,我们不要满足于让大模型帮助我们学习和工作,而要重新学会提问。通过不断提问,让机器给出我们需要的输出,在不断质疑中牢牢把握知识自动化生产时代的主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