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见》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在自己的人生决策中成为旁观者。
即便读完这本书你无法获得答案,这本书依然值得一读,因为书中充满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艰难而正确的有主见的决策如何挽救丧失动力的飞机、避免可怕的误诊、阻断核电站的爆炸、扼杀正在进行的恐怖袭击、拯救矿难中的被困人群、获取惊人的投资回报……又比如服从权威、听从专家甚至跟从设备提示的被动行为如何导致228人死亡的空难,可怕的核爆炸与核泄漏,无谓且痛苦的治疗,错误的商业决策……光是这些例子就让这本书物超所值。
这本书还给出了一些深刻的洞见。因为篇幅原因,我只举两个惊艳的例子,读者还是要通过阅读全书来更好理解。
作者建议要用好“魔鬼代言人”。 魔鬼代言人的任务就是专门为待决议的事项提出反对意见,不管他是否相信自己的观点。比如说一家餐饮公司如果打算通过吸引加盟商开设连锁店来扩大规模,那么在股东会召开时,就需要魔鬼代言人专门就这个战略提反对意见。魔鬼代言人是永远的反对者,尽管很多时候“反对无效”,但他的存在会帮助企业更好地预知风险。和与自己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交流会避免固有偏见,这我当然是知道的,但看到一个具体且可以实施的方法,还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方法至少可以在企业团队中试行起来。
作者认为无知值得珍视。 因为一个缺乏经验的人进入全新的领域,面对全新的挑战,往往会有全新的视角,也不会受到僵化思想的束缚,从而更有可能得到具有原创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是避免常规缺陷的方案。我在瑞士读博士的时候,张翼成曾经告诫我遇到一个好问题后,要先自己努力去做,不要去看太多文献,否则只会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这本书的观点回应和强化了我从张翼成那里学到的东西,现在我也会对科研团队的新生和年轻老师建议要“少看点文献,对已有理论和方法保持一定程度的无知”。
作者特别担心我们因为迷信“深”、忽略“广”,而盲目服从专家意见,进而导致做出对我们不利的决策。作者所举的大部分例子都与此相关。在我看来,这多少有点过度焦虑了,因为专家意见大部分情况下针对的还是很具体的问题,这个时候专业性还是重要的。反而是那些对你的人生决策指手画脚的人,往往都不是专家。虽然作者举出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但是只要湛庐文化给我10 000元,我保证能够找出比作者多一倍的例子来反驳作者的观点。作者特别重视“广”,这点我非常认同,因为广博的知识本身就会让人从容坚韧,能够去抵抗世界本质的荒谬。
作者认为专家不够广,因此决策不一定准确。那么,如果出现了又深又广的新型专家,比如说越来越强的大模型,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服从呢?我觉得要看问题的类型。人类专家和AI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她/它都不是你!如果说问题的边界是清晰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是完全的,那么专家的意见很可能比你自己的意见要准确。例如2加2就是等于4,你的人生体验不会对此有任何影响。但如果这个问题本身需要处理很多内在的、隐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只有你知道或者掌握得更多,那么你的主见可能就会超过专家的意见。比如说你的身体、你的恋情、你的职业选择,尽管专家的意见很重要,但你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千万不要相信“当局者迷”这类说法!
在人生决策中,谁会吞噬你的主见呢?是未来的AI智能体吗?我认为不是,AI智能体归根到底只是一个工具,你大概率不会把要不要复读、要不要继续攻读研究生、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为了家庭放弃工作这类事情的决策权交给AI。我认为,是一些主流价值观在吞噬我们的主见。因为我们想让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觉得我们是光鲜、成功、幸福的人,所以吞噬我们主见的不是专家,更不是AI,而是已经被吞噬主见的那些亲朋好友。他们竭力向你传播主流的观点,希望你做出“大家都认为好”的决策,从而大概率迎来和他们一样灰暗和痛苦的人生。
别听身边的噪声,保持独立思考,做一个自由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