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得到App上拥有近100万付费用户的职场课主理人,我见过太多优秀的职场人,因为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感,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而跳“槽”,结果却是越跳越“糟”;或者自我设限,把自己困死在所谓的职业边界里,一旦遇到行业、企业的变动,就会面临无法再就业的结构化困局。当下,AI替代的话题更是让职场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在看完本书的那一刻,我就想为这本书写推荐序!因为我意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它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职业生涯的本质,是持续对自我价值的主动的、持续的战略投资,而不是躲在舒适区里囤积筹码。
用大白话说就是: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翻开安·希亚特的职业履历,如同一部硅谷传奇的缩影:从险些“害死”贝佐斯的直升机事故中锤炼韧性,在谷歌早期混乱中为梅耶尔开拓媒体疆土,最终成为施密特的首席顾问并创立国际咨询公司。但《投资你自己》绝非成功学的炫耀,而是一本将顶尖科技公司生存法则转化为普适成长策略的实战手册。
作者以三重独特视角构建了不可复制的价值体系:
· 学徒视角。 作为贝佐斯最早的助理,亲历亚马逊从破产边缘到定义电商规则的逆袭,学习“长期主义”的决策逻辑。
· 执行者视角。 担任梅耶尔左膀右臂期间主导谷歌地图、iGoogle等里程碑产品发布,掌握“更聪明而非更努力”的交付策略。
· 战略家视角。 作为施密特首席顾问参与百亿级收购案,从董事会密室到王室会谈,淬炼出影响决策的关键能力。
就像经营公司,有初创期、成长期、瓶颈期、突破期,职场生涯也是如此。希亚特这种从执行层到决策层的完整跃迁路径,使本书既能指导新人破局,又能启发高管突破认知天花板。
光有理念还不够,当“我的公司”具体遇到困局时,如何破局?
首先,像经营公司一样有自己的工作使命愿景。 当陷入“精神内耗”时,用使命感重构工作价值。我特别认同作者说的:“真正决定差异的不是工作内容,而是你如何看待它。”书中记录了医院清洁工的案例:当意识到做好清洁卫生,能降低病人感染率时,拖地不再是杂务,而是医疗救治的一环。
其次,像经营公司一样打造自己的差异化,拒绝单一职业身份,主动设计不可替代的角色。 作者职业生涯的每次跃迁,都是打破职级框架的成果:
· 创造“影子顾问”角色。 在亚马逊将助理工作升级为贝佐斯的“决策智囊”,学习CEO思维模式。
· 跨领域嫁接技能。 博士辍学加入谷歌,将学术研究力转化为产品战略洞察力。
最后,像经营公司一样不断寻找新的第二增长曲线。
· 野心驱动。 坚信“野心与天赋的差距正是成长空间”,主动承担超能力范围的任务(如零经验组建谷歌飞行部)。
· 远见卓识。 将AI焦虑转化为适应力优势。
本书最珍贵的,是揭开传奇CEO的思维黑箱:
· 贝佐斯的“长期主义”。 从未来客户需求反推当下行动(例如,亚马逊Prime服务诞生于“10年后用户需要什么”的发问)。
· 施密特老辣的识人眼光和语言艺术。 如何用一句话说服硅谷女王雪莉·桑德伯格加入谷歌。
· 梅耶尔的“极限挑战”育人思路。 用“登月级别的项目”倒逼年轻人突破极限(如让应届生掌管谷歌邮箱开发)。
希亚特用亲身经历证明:在算法重构世界的时代,人的决断力、逆商和愿景力仍是终极壁垒。无论你是在琐碎任务中迷失的新人,寻求突破的中层,还是面临转型的创业者,这本书都将成为你职业生涯的“战略导航仪”。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被时代选择,而是如何主动投资那个最值得押注的对象:你自己。
当你合上书页,不妨自问:如果此刻你是自己职业生涯的CEO,会如何部署未来三年的“战略资源”?答案,或许就在你即将写下的“自我投资笔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