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新媒体视听传播特征与模式

第一节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传播语境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整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主流媒体,应该顺应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新媒体视听产业在经历了快速增长的狂欢期之后,也需要向传统媒体学习,规范自身。在“四个自信”指引下,从业人员更应守正创新,有信念、有担当地推动媒体融合。这样,媒体融合将能带来一种双赢的局面:新媒体对受众群体的理解、对互联网传播手段的运用值得学习;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严谨作风与专业精神,也同样适用于新媒体。可以说,媒体融合最终要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

一、媒体融合时代的降临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宣告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自此,媒体融合时代正式拉开大幕。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而言,媒体融合意味着思维模式、组织架构、运营逻辑、技术逻辑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囊括这一切变化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

(一)如何理解“互联网思维”

媒体融合战略推进以来,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相当数量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媒体融合背后的战略意义,以及其对传统媒体的重要影响。换句话说,还没有从对个人及所在单位利益的追求,转变到对国家新闻传播业整体发展的战略思考上。而在相关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指出的“强化互联网思维”,似乎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业内人士对“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流于表面。对新媒体视听传播来说,“互联网思维”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贯穿于创作—传播—接受全流程的操作系统。

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传播路径是去中心化、发散式的。显然,以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媒体融合战略及其实践只会南辕北辙。总的来说,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做加法,更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花开两头,各表一枝”,而是通过整合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思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以互联网的传播特征来思考媒介融合,例如,即时传播、海量传播、平等和互动交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等。整体来看,传媒行业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如果不能自我颠覆,就可能被颠覆。

(二)如何推进媒体融合

推进媒体融合战略,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引,才能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当下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媒介生产流程的一体化。在这一阶段,大的方向是明确的,即通过重塑媒介生产流程,形成团队合力,实现内容创作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从创建“两微一端”的媒体矩阵,到建设全媒体平台,其实都是通过推动媒介生产一体化,帮助传统媒体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其次,媒体组织架构的相对扁平化。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所谓媒体融合,就是传统媒体单设一个新媒体部门。其实,这样往往导致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各自为政。结合互联网行业的经验,扁平化组织结构,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本质要求。因为媒体融合的时代,受众更多地被当成“用户”。对媒体来说,提供给用户的是特殊的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必须有统一的开发、运营模式。这也是我们看待特定媒体推进媒体融合是否成功的重要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由媒体自主开发的一体化商业模式“看上去很美”,但成本太高,且成功概率不大。因而,借助现有的平台与技术,扩大移动终端的覆盖面,是一种更为可行的做法。毕竟,以利益为纽带的商业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密切,可以发挥单纯文化传播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与用户的关系

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着改变。其实,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以及媒体环境带来的最深刻的冲击,就在于它带来的全新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对新媒体平台来说,用户不再是冷冰冰的个体,而是自身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对那些采用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模式的新媒体平台(例如BILIBILI)来说,其用户往往会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的过程当中。在这种模式下,平台通过算法分发用户生成的内容,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这种黏性,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用户体验”。显然,尊重用户、看重用户体验,为用户量身定做相关内容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共创与共享,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与用户关系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也正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战略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向新媒体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推动“参与式融合”

与新媒体平台相比,传统媒体最为欠缺的,便是技术的积累与对用户群体的理解。与资金雄厚的互联网巨头相比,传统媒体在融资、上市方面受到了诸多限制。由此,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下一步,必须以依赖新技术、新媒介为抓手,打通资本市场。这是摆在广大传媒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总的来说,媒体融合要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体”。

具体而言,要通过推动“参与式融合”,帮助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实现后发优势。实际上,当下的很多流行文化现象也表现为一种参与式文化(如时下流行的“饭圈”以及粉丝文化)。一方面,传统媒体可学习新媒体的强互动性,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用户参与到内容产品的再创作当中;另一方面,通过跨媒介、多平台的内容共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媒体内容矩阵),传统媒体又能够为新的媒介内容生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实践“沉浸传播”

为了进一步说明“互联网思维”,这里再引申谈谈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现在身处“互联网+”的时代,这个“+”号代表着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传媒业”将带来什么?这将颠覆人们关于媒体的定义。其实,我们讲到的用户体验,也就是要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沉浸传播。以普及度极高的微信App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微信App尝试的“连接一切”,就是一种“沉浸传播”的尝试。无论社交、支付、出行、购物、投资理财都可以在微信内完成,可以算是“沉浸传播”的雏形。显然,未来媒体可能发展成为任何我们想象不到的形态。

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又该如何去推进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权威文件的表述:“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由此可见,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促进传统媒体行业的改革升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寻求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为适应时代发展,以互联网思维来有效组织媒体传播,成为当前媒体领域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寻求融合发展乃是大势所趋。

三、媒体融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那么,如何理解互联网思维下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虚拟空间无限延伸,媒体运行的底层逻辑也发生了变化。身处一个数据在无限流动中增量发展的传播环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充分融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未来的媒体发展必然是以全媒体为主导,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面对不断缩小的窗口期,媒体融合要敢于推进改革创新。

(一)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处理信息的技术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升级,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高效,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环境已经全面构建起来,大众群体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有非常明显的分流趋向。在选择媒体的内容方面,大众也表现出对快捷且富有社交互动性的媒体内容更感兴趣,更容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针对互联网思维下受众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面临自身责任感与危机感的树立,积极开拓建设多元化的媒体终端,不断创新更具移动智能和社交功能的媒体产品,坚持迈向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以充分适应不断进步的大众需求。

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在生活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方面不断发生转变。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就本质而言即实现了点对点以及点对面的新型传播方式,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共享性越来越突出,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与具体内容发生了深刻变革。

显然,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主流媒体想要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要及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优势,才可以掌握充分的主动权,在了解并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不断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的高度共享和融合,才有机会在新时代创造一片新天地。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新媒体发展迅猛,同时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平台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构建出全新的现代化媒体传播体系,多元媒介的高度融合使得在当前时代潮流中必须不断创新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信息互通交流的方式与途径,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恰好为传统媒体突破重围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传统媒体应当积极与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合,发挥其巨大优势,不断革新运营理念,创新优质内容,以全新的形式与方法在多元化的媒介平台中实现新闻信息的规划与传播,积极与时俱进,打造媒体融合的新局面。

(二)推进媒体融合的紧迫性

当前,媒体融合的实际情况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顶层设计缺乏。互联网思维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通常需在融合的初始阶段就要进行必要的统筹和规划,因为媒体融合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顶层设计,使得融合的效果不佳。

其实,不少传统媒体意识到自身推进媒体融合的紧迫性,也在积极探索融合的方法。然而,具体融合过程中,过分看重互联网作为平台的工具属性,没有站在整体性的高度系统规划媒体融合的策略,但又想快速获得实际的效益,这样的心态加上缺乏融合创新的规划思维,媒体融合发展的统筹规划缺乏战略眼光,最终导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效果不理想,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不足。

另外,传统媒体在促成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充分的人力、财力以及技术的鼎力支持,这也使得媒体融合举步维艰。新媒体实践的背后,需要大量的技术与资本驱动 。然而,因为人力、财力以及技术支持并不到位,媒体融合并没有足够深入,只是浮于表面。真正的融合是要实现思想理念、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人力、财力和技术方面的融合并没有落实到位。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外在生态环境瞬息万变,传统媒体必须积极利用并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主动融合。新媒体的长远发展也有赖于以传统媒体为支撑,二者的深入融合,促进彼此的和谐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完善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在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媒体原本的内容优势也逐渐被削弱,新媒体有着非常高效的传播优势,互联网思维下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实现共赢局面,就必须做好战略高度的全局性规划,充分完善新旧媒体高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在互联网思维下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实现,必须积极完善媒体融合的体制建设,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资源的高度整合,不断完善结构,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树立新老媒体行业的机制创新,从而有效促进媒体融合的实现。

当然,媒体融合对传统媒体而言,还意味着根据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的“二次创业”,为受众提供有品质的媒体内容。当然,还要针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媒体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深入打造舆论引导的全新局面,破除信息交流互通的限制和阻碍,促进信息共享的全面实现,加速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支持。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人力以及技术等保障,应当构建专项经费保障体系,为促进媒体融合设置专项管理资金,充分缓解经费压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系统化管理的多媒体采编平台,深入落实媒体融合的思想和理念,实现高效快捷的基层宣传。积极培养优秀的媒体人才,针对新媒体以及媒体融合方面的专业人才,着力打造强大的媒体人才队伍。

基于互联网思维下媒体行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漫长的发展磨合过程。传统媒体应积极利用并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主动积极促进与新媒体的融合,坚持思维和理念的革新,新媒体的长远发展也有赖于以传统媒体为支撑,通过二者的深入融合,不断开拓创新和实践,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和谐有效地融合发展。 E6CMadS3CaGk5v2ulAAlM8kkafz7PbillJB+xk2fMkYGK21LPt5mgHmWCc850Z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