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QIANYAN

智媒传播时代,传播生态与传播语境正在经历剧烈的变化。显然,传播实践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理论的创新。笔者身处高校,远离行业一线的喧嚣,但教学一定不是闭门造车,而要结合当下。有鉴于此,本书特采用穿插式的写法,将理论阐发与实践案例有机结合,希望为视听新媒体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点到为止,尽可能为教学提供更多知识延展与发散思维的空间。毕竟,新媒体传播语境本就充满变动,理论阐述要适应这种变动性。新媒体语境下,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可以说,内容生产者和语境创造者几乎是同时存在的。这种新情况,意味着有关新媒体视听创作的研究不能简单套用过去的方法。须知,新媒体视听创作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传播生态、传播语境上的巨大差异。本书对视听新媒体孕育、存在、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涉及新媒体环境的本体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背景研究、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策略及大数据、云空间、移动终端、影视产业、相关法规等诸多细节,力求研究之新、之全,期待对视听新媒体创作思路、理论构建和学科建设作出一些切实的贡献。

希望借这本书,求教诸位方家。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很难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如何定义我们所说的“视听新媒体”?理想状态下的视听新媒体艺术,应与其自身介质充分适应,并在创作与接受过程中充分体现融合传播的特性,具有互动性、便携性、实用性与智能性。什么才是真正将新媒体作为母体的视听产品?视听产品与传统艺术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此外,视听新媒体创作高度依赖创意,而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正是时代所需。在此过程中,人的作用如何在其中得到延伸?利用社交网络与各种所谓“义肢”,我们已经对视听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产生巨大影响,人类将逐渐走向广泛的“义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享受体验式“行为艺术”带来的乐趣,并完成作品赋予的“载道”意义。通过群体、学科和理论构建,也将延伸其教育意义和学术价值。

究其根本,“艺术,究竟如何让人成为人”是古今中外众多大家思考的永恒命题,视听新媒体艺术亦如此,因而,无论商业化追求、市场化前景、产品化特征等会对视听新媒体内容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依然会在技术和艺术的双重作用下,感动人、振奋人、改变人甚至创造人,这就是人成为人的可能。我们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高于生理层面的精神追求,更是一次复归的旅程:回到我们自己,彻底地剖析自我、认清自我。上面的问题,让笔者想起了学者马诺维奇曾有的愿景:我们祈盼着新媒体叙事问世,并且期望这些叙事与我们以前看到过或读到过的叙事迥然不同。

孙杨
癸卯兔年于山西传媒学院 09+kjexC2bSCj+ZGxswWOrT4hv/Q6OauZtiPG1oc3C5Crp+DRppVCd6hl0COmy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