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录I:《金·玉缘》

在我十余年的博物馆生涯中,内人中行很少介于其事,但是有两个展览是她自始至终都参与的,一是1994年的“认识古玉展”,二是1995年的“上海青铜器展”,这当然与她对古物的收藏兴趣有关。“认识古玉展”是1992年秋天开始构思的,当时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三期、四期正进行最后一期的收尾工作,在“台北科学厅”的旁边,我辟了一个70坪(231平方米)大小的小型展示室,作为文物展示之用,很想办一个古玉器展,配合开馆的活动。古玉展的动机是感到吴棠海先生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古玉,进而鉴别古玉,是结合科学与人文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国喜欢古物的人常常忽略科学的重要性,我很想借这个展览把爱好文物的成年观众引到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来。同时,吴先生在研究过程中,累积了上千件的古玉参考品,极为难得,是验证其工具理论的极好展览品。

新石器龙山文化玉斧,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东汉玉璧,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所以自那时开始,内人与我时常于周末拜访吴先生,讨论这个古玉展的展出系统与书籍出版的方式。中行对古玉抱有极高兴趣,一直在旁边听,且不时提出意见。这个工作持续了很久,出现了不少困难,所以居然到了接近开馆的日期,还没有理出头绪来。开馆事忙,就搁了一段。在这时候,我写了一篇介绍古玉的文章,也暂时丢在一边。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人面及禽鸟刻纹圭,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藏

1993年夏天开馆之后,我们又重新回头思考古玉展的问题。这时候,我开始把馆里的同人引进这个工作中,可是最后还是完全依照吴先生的架构,略加修改。“古玉展”一直到1994年10月才揭幕,揭幕之后,引起了古玉爱好者的兴趣,对台湾古玉的收藏与研究,起了不小的作用。《认识古玉》 3 那本书也是依吴先生的架构出版的。大家商量的结果是,把我在一年前写的那篇文章印在后面,供有兴趣思考问题的朋友们参考,并于展出时发表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以广泛宣传。这个展览非常成功,后来又被引介到美国做巡回展览,那是我离开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后的事了。

“上海青铜器展”则是在1994年秋天,大陆文物局张局长率十几位馆长来台访问时,在一次座谈会上所达成的初步意向。当时上海博物馆的马馆长表示,该馆正在建新馆,可以把该馆的主要藏品,以免费的方式借给台湾的博物馆展出。我想古玉既已展过了,要展就展青铜。上海的青铜收藏颇有名气,就从这里开始吧!

为促成这个展览,1994年冬天,内人与我自费去上海接洽借展,蒙马馆长热诚接待。在上海,我把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文物的精神加以说明,要求上海方面帮忙,因为文物类博物馆只要展出文物就好了,但是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一定要向观众说明为什么。

依例要出一本书,上海方面写书的人才很多,用不着我们操心,但我觉得他们的著作都太制式化了,没有思考的空间。所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准备必要时印在图录里。可是就在筹展而尚未开展的时候,我就离开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去筹备艺术学院了。由于图录匆忙间与艺术家出版社合作出版,这篇文章就没有派上用场。

中行对铜器的兴趣本来不大,但是由于这次展览,她了解了很多,所以开始注意高古的青铜。在1995年10月,她所收藏的最后一件文物,竟是西周末期的一个带盖的铜盆,记得她把这个铜盆拿回家里,找到陈列的位置发现光线自上而下,盆子下部的花样无法看清楚,就到处去找镜子店,想在下面放面镜子反射光线上去。她从来没有对文物这样费心过,使我觉得铜盆中的铭文几乎是纪念她的文字。

汉师母萧中行生前所收藏的最后一件文物——西周带盖铜盆(汉宝德提供)

为了纪念她的逝去,我就决定把这两篇短短的文章合为一小册,作为纪念出版物的第一册,希望与爱好文物的朋友们交换意见。尚请读者们不吝赐教。 xsJb1jLemYI5LjrkDmm5x23Lig2ERQlrvCEOxDVKFIX0BPe+s4kqWHGugiHHuL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