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是对幸福的期盼,这是非常入世的人生态度。我们在历史的早期虽然有过一段因尚鬼而产生的严厉造型,可是进入周代,工艺的纹样就趋于轻松与愉快,逐渐变为对美感与幸福的追求了。世上各种文明,只有中国人突破了神秘的气氛,达到这一境界。其损失为失去了悲剧的、威严的、艺术的可能性,可是却使中国人几千年来,苦中求乐,过着自求满足的生活。这是因为中国人发明了一种观念,那就是对幸福的定义——如意。
“如意”这一名词的来源,甚难查考,只知道“如意”这种器物来自印度,皈之一端加以手杖,用以搔痒。如意的观念与印度或佛教有无关系,情形尚不明确。可是我们明确地知道,追求幸福的观念早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汉代器物上刻的大多是祈福的字眼,其中充满了如意的期望。这与玉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有说如意的观念一定是来自玉文化。我只能说,自玉的纹样演变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心灵自恐惧与敬畏,逐渐变为祈求与歌颂的一段历程。而可以为此证验的,是如意纹的出现。如意纹可能是中国所独有的纹样。
“如意纹”这个名称当然是后代加上去的,这并不是一个在学术上有共识的名词。学者喜欢用“云纹”,其意是指自然流畅的曲线,两端以卷曲收头。我不喜欢云纹的称呼,因为太牵强附会,缺乏文化的深意。令人以为古代的这类曲线是云的描述是没有根据的,只能说这种纹样被后世用作云的表现而已。即使如此,称那种云为如意云也比较恰切。
如意纹的产生可以很明确地从玉器上看出来。在商代末期,玉器的纹样上开始出现涡线,并且几乎舍弃了直线与折线,偏好半封闭的曲线。这些涡线或半封闭的曲线,其收头处为一圆点。这是一种纯图案的发明?还是有神明、精灵的意义?今天无可考据,却是成为中国式纹样的重要特色。这是如意纹的“开山祖师”。
到了周代,构成图案的线条开始分解,解析为一些阿米巴型的独立个体,再由这些个体组织成形。而每个个体都是一条半封闭的曲线,两端以涡旋或大点收头,这是后代云纹的直接来源。这种解体后的造型方式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一物多指的开始。周代的玉饰,原来都是一些带有恐怖感的神、兽,具有原始护身符的性质,可是用这些优美曲线来表现,其意义就软化与转化了。可怕的形状逐渐变成可爱的形状。这时候,一件玉器上会出现很多大小不等的端点或涡纹。到了东周初期,图案再度分化,造物的形状更加模糊了,只形成表面的纹饰,而整体造型则重新以轮廓的形式再现。这时候,表面的图案事实上则是一些涡纹的随意组成。
出现涡线与半封闭曲线的商代玉珥拓影(汉宝德提供)
带点涡线的商代柄形玉器拓影(汉宝德提供)
东周后期的发展则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谷纹与蒲纹乃至乳丁纹等,排列整齐的点子饰;另一个方向则为结合涡点与曲线,逐渐规律化为涡纹与C纹或S纹的结合后的图案。这时候同时出现了镂空雕饰。雕空之处呈现优美的规律化的曲线,如意纹的特点已经完全具备了。这就是如意纹诞生的过程。到了唐代,如意纹正式出现。在传统的资料中,北宋的《营造法式》上的图案,如意头已经发展得相当复杂了。
如意纹是什么样子呢?是两个带尾巴的涡点在尾尖相接而已!最简单的就是一个C字。早在春秋末期,S纹就出现在了兽形图案上,在战国最早出现成熟的涡头带S尾的如意纹是剑璏。图案中拿来当兽身脊背的(吴棠海先生的意见),不久就被当作花瓣了。正宗的如意纹为心形,所以非常亲切可爱,有花瓣与树叶的意味,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到后来,两臂增加一些波磔,在宋元间成为装饰流行的母题。《营造法式》上梁柱的装饰,如意头是主要图案;而女性衣饰的云肩,实际上是如意的造型。在元代珍贵的青花瓷器上,常有如意形出现。自此而后如意就与中国人的生活分不开了。称它为如意头,是因为如意原是一种器物,其头部的形状使用了这样的造型。其后云纹或灵芝的造型时常在中国的装饰中出现,是因为与如意纹相类。
称中国人为追求万事如意的民族应该是不错的,《中国吉祥图案》的日本作者在民国初年就觉察到这一点了。代表如意的图案是玉文化的产物,亦是不争的事实。以上举出的几个文化特质,都与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及中国人的行为有关。玉是中国人的护身符,死后又带到坟墓里,是命根子,其神奇性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故事里已广为流传。这样与生命结为一体的器物,对文化有形无形的影响当然超过其他文物。它无疑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温润与人格的关系。本文中有关温润的讨论是传统观念的一部分,是本文唯一非新创性的说法。自温润到圆融,中国民族性的发展,是我个人的观察。我尝试提出的几个艺术特质的观念,自认为经过几年的观察与思考,尤其在空间观念上,希望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同好有点参考价值。但是我向来不认为艺术与空间的观念独立于文化与行为之外,因此在讨论中不自觉地把一些中国人的行为连上去了。这当然有待民族与社会学者的检视与批评。我一直相信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象征,是精神文明凝集而成的证物。器物可以反映文化的精神,比起空谈理论要明确得多。
有两个心形图案的战国晚期西汉剑璏拓影(汉宝德提供)
汉代玉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中晚期兽纹玉剑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如意云肩(汉宝德提供)
可惜的是,学者们对古代的文物并没有足够兴趣。有之,只限于考古学的范畴,其内容几乎是纯科学的,缺乏文化性的阐释。对于玉文化,中文著作除了考古图集之外,几乎都环绕在对真伪的辨识之中。至今没有人在文明的意义上有所阐发,我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写这篇文章,真正是抛砖引“玉”而已!
──台湾《联合报》副刊,1994/10/1 1、12、13
《中国吉祥图案》一书中的如意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