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假借与隐喻

在中国文化中,有相当多特质是自文字中推演出来的。而古中国的玉器,发展于文字创生的时代,其纹样的特色至少与文字的发展有互补的关系。中国玉器的纹样,在战国之前,有一特色,即图案艰深。到今天,大陆的学者时常概称之为云纹,因其弯曲如云之故也。可是欧美的学者从来就很重视图案的内容,他们虽然看不明白是什么动物,却要详细地描写其图案。所以到了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罗樾教授 2 已经把春秋玉器上的龙形看出来了,并且发表了一篇关于谷纹演变的文章,把从西周到战国间的图饰演变说得很明白。

殷商甲骨文龙字写法(汉宝德提供)

战国谷纹玉璧(汉宝德提供)

战国中期龙形玉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段时间是玉器最发达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逐渐发展成熟、文字即将定型的时代。玉器上纹样有三个特点值得指出。

第一个特点,一个图案由几个图案所组成,或一个图 案包含了两个以上的造型。 最有趣的是西周时期的玉饰,常见一个人形,除了头部以外,身体、前肢、下肢都由卷曲的龙形所组成。中国人似乎认为部分与整体都另有一个生命存在,这一类在外观上最接近美洲的玛雅文化的图案,只是玛雅没有同样的特色。这种造型观念,演变到战国时代,常见一条龙,到尾巴变成凤的图案,一直到战国末期与西汉,这种构图方式才完全消失。

第二个特点,造型中有造型,这是有了外轮廓之后,填 满其中的纹样,仍然是一些小动物的设计。 这类设计盛行于春秋时期。这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轮廓逐渐合理化了,但“一中有多”的观念则以表面纹饰的角色出现,一直到战国谷纹化完成才结束。中国人是爱好生命的,所以很难产生象征悲剧与死亡的作品,而万头攒动,随处有生机的理念,正是玉器纹样的精神。到了汉朝,这一特色就完全消失了。

战国龙形玉佩(汉宝德提供)

战国龙纹玉珩,以侧面龙形构成兽面,典型的假借设计(汉宝德提供)

第三个特点,是局部图案互相借用。 这同样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情形,即在纹饰发展为线条组合之后,图案的某一部分可能是另一图案的一部分,使你感到处处暗藏玄机。吴棠海先生的收藏中有一块玉璜,中央部分刻着两个龙形,是非常流利的造型,上下颠倒时,则见中央是典型的后期兽面。这种假借是中国人最拿手的设计,其复杂与含混正代表了中国人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语言文字中充满了这类复杂含混的特质。我们不喜欢直来直往的语言,喜欢把真正的意思隐藏在语言的背后,只有聪明的人才懂得。我们不喜欢太过单纯的表达方式,认为一语双关或多关才是智慧的表现。我们的文化中,由假借转化为象征,成为一个重要的特色。以谐音来转弯抹角地表达期望与祝贺,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人都不能十分了解,但是却以新形式出现在现代工商业社会中。

明清以后的小型饰玉可以说明后期中国的装饰艺术之特色。自小型顽石雕出来的形状,作为佩戴之用,是中国古人最喜欢的玩物。其主题以人物与动物居多,除了生肖动物自然为人所喜欢之外,很多雕刻都是有寓意的,虽然内容十分通俗。举例来说,数量较多的童子,大多有“连生贵子”之类的含义,形象为一童子手执莲花,以莲花表示“连”的意思。还有些较复杂的雕刻,如有两个童子,一童执荷花,另一童提竹盒,乃有“和合二仙”的含义。“和”与“合”是家庭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原则,莲花与荷花没有分别,在此处要把莲花看作荷花,来象征和谐。

明代连生贵子玉雕(汉宝德提供)

自古玉的纹饰来看,玉文化中隐藏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早已显现出来了。远古的玉工在刻制纹饰的时候,必然享受那种交结、复杂的造型关系的创作;后代的中国人则几乎沉醉在这种表达方式中,成为心智的游戏;再后来,连高级的艺术如绘画,都成为寓意性的创作了。 Zj7NT8akCqx5YN2Ax/RS0+jn/WsQD5Xjd2gnY0/G54jO85v0ct7HZj4NBw+5PV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