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迁就现实。这是一种特有的自我制约力,使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的限制内运行,而并非自由发展。中国文化中的圈圈与框框,有两大来源,其一是礼教,另一个就是玉器。几千年来,中国人学会了如何在外在的条件限制下发挥才能,极少跳出圈圈、框框之外。
古代的玉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其切割研磨非常费工费时,因此玉器的造型受到材料的限制甚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省工、省料成为玉器设计中空间思考的主要准则。上古的玉器有两类,一类是今天尚不知其真正用途的礼器,如璧与琮,是几何形;一类是装饰、佩戴的器物,造型较为自由。璧与琮之类,形式固定,无创造的机会,需要材料去迁就它们;而后者因无定型,有极大的创造空间,则大都迁就材料。照今天所知的遗物看,商周的玉器似乎是以第一类为主,材料经裁割后,剩下的做成第二类器物。到了东周,璧、琮的数量显著减少,玉器的创作反而得到更大的自由。
西周玉坠,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
东周环形璧,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玉料取得困难,没有开采的技术,靠拣选,要由专家去辨认。估计其外观是河床中的顽石,要破开才知道其质地,这就是和氏璧故事的来源。玉未切割前为璞,外面由一层经过风化的石皮包着,与普通的顽石无异。一旦切开,其断面应为一曲线形,并不规整。所以视其材形决定其制作形状,是很自然的情形,雕刻家大多如是。
说明此一情形最好的例子是战国时代的珑。在上节中,我们提到S形玉是平面设计最富于变化者。事实上这种龙的形状是相当典型的,头小,体形弯曲为S形,尾分叉,身上有角翼。可是在典型之中,千变万化,甚少有完全重复者。今天我们知道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设计者有意改变,而是材料的形状决定了一切。
有些情形是一块玉料经切片后,因断面不同而各片略有不同,这是同类中较少的变化。如果是不同玉料,则轮廓相去甚大,形状就相去甚远。但直接自玉石料切出的龙形的轮廓均圆浑呈石状。有些龙形或尖细或曲折甚至形制匪夷所思,则可知是用玉料裁剩的废料设计而成的。吴棠海 1 先生发现在他的收藏中就有制璧切割下来的废料制成的龙,其特色是一边为一圆弧。虽然在当时这样的制品并非高级货,但在今天看来,其变化出人意料。至战国与汉代之际,此风流行,对于璧的制作大有影响。璧到了后期,其用途可能大有改变,完全的圆形不再需要,而有些雕凿特别考究的器物,对玉质的要求也提高了,材料更为珍贵。此时出现了附带外加形式的璧,比较典型的是圆形的边缘有龙凤纹饰的,就是因珍惜材料,舍不得切割,依料设计的。这也是吴先生研究发现的。
西周人形玉佩拓影(汉宝德提供)
战国龙形玉佩,其一边是圆弧,推断是制璧之余材,此图示意边料的使用状况(汉宝德提供)
战国晚期玉璧(汉宝德提供)
东汉龙形玉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宁愿接受材料之限制的精神,在后期的玉器雕刻中仍然存在,且有进一步的发挥。后代的小型玉器,尤其是可供把玩的掌中玉,多是自小型顽石直接刻出。所以唐代到清代的小玉雕,多呈卵石状,尤其是明清之际的作品。中国的小型玉雕因料成形,其特色就是反映了石的坚实感,尽量保持石之原形。有时候,利用原石的缺点,如玉之石皮,或其中的黑斑,设计出特殊效果,以既巧妙又经济的方式刻出造型。中国的大型石刻在唐之后甚少可观者,但小型玉雕多能传神,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个原则,这也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原则。
除了玉之天然轮廓给中国治玉者以自然限制,中国人也习惯于先有几何形,于几何形内设计花纹的作业方法。尤其在佩饰玉方面,不论是早期的璜还是后期的珩,都是环形的一部分,最为古代中国人所喜爱,数量也最多。周代珩的数量非常多,雕凿之变化亦多,是先有形式,然后就形式来设计内部图案为数量最多的例子。到了战国时代,有些珩之设计造型之富丽简直可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与珩相近的,有小型的环与玦。这些都是佩挂在身上或连成一体的。除此之外,有些嵌饰器,也是先有形状,如方形、梯形,然后在上面设计图案。奇妙的是,在有限的几何形内,其设计都别出心裁,非常成熟,毫无牵强之感。这种在限制材料的外设轮廓之下,发挥创造才能的艺术特质,也成为中国人在一切行为上的共通模式,逐渐形成特有的文化。
西周龙纹玉璜拓影(汉宝德提供)
实际上,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在于固定的轮廓内运作,对西方人习惯的、完全内发的、首创格局的作风非常陌生。在建筑上,我们习惯先建围墙,在围墙之内有一厅堂、两厢、中庭、前后院的格局。我们运作的空间是在这些固定的条件下,斟酌现实,调整这些内容与轮廓间的和谐关系!
西周鸟衔鱼玉佩(汉宝德提供)
玉是很珍贵的材料,制作很难,非一般人可负担。这种玉的精神自六朝以后借助剪纸艺术传播到中国全境,把在轮廓主导下的文化向下扎根。剪纸是先有轮廓,经由巧妙的设计,灵巧的剪、切,形成生动的、透空的画面。剪纸画是中国民间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因为人人都可动手剪,人人都有创作的机会与能力。农闲的年节,家家都有剪纸活动,用以装饰家屋。虽然年画一直是农村装饰的主要项目,但年画并不是普及的艺术,它是由地方粗陋的印刷工业生产出来的,与剪贴的影响力不能相提并论。自此引申,玉文化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缺少有机的、自内而外的观念。
开剪纸先河的战国镂空龙形玉佩拓影(汉宝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