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面的民族

西汉早期舞人玉佩,显示早期中国的艺术造型自平面发展而来(汉宝德提供)

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但是中国古人的空间观念确实是平面的、二度空间的。这种文化特性,使中国人未能发展出雕塑艺术,我将这种特性归之于玉。二度空间的艺术来自装饰,在器物的表面刻画纹样,是原始社会的共同特色,其意义是象征,但也是人类寻求美感的开端。只有极少数民族自二度空间发展到三度空间,古埃及有数千年的文化,却没有发现三度空间的天地,而古希腊则迅速进入三度空间的文化,因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从整体文化现象来看这个问题,我发觉三度空间的发展等于智慧的果子,掌握三度空间是迈向知识世界的门槛。观念一直停留在平面上的民族,思想始终不开窍,很难有真正的进步。然而中国古人真是这样一个不开窍的民族吗?我们很难承认这一点。中国自老子、孔子的时代就很开窍了,古人创造、发现了很多科学知识与人伦的关系。东汉年间,中国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雕塑技艺。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些技艺只在很不重要的陪葬品中表现出来。而代表高级文化的重要的创作物中,并没有雕塑艺术,即使秦兵马俑也达不到雕塑的水准。

西周鸟形玉佩,在平面发挥创造独特的纹样(汉宝德提供)

如果自古中国找雕刻,那只有玉雕。商代虽然有些大型玉雕,但没有立体感,且表面布满了刻纹,不能视为雕刻。因佛教传入中国较晚,所以在中国早期古代雕刻中没有神人之间的纪念性雕刻。只有在商周之间、战国前后,游戏心理产生之后,才在小型玉雕上出现了动物造型。玉对三度空间观念迟迟不能出现有什么影响呢?因为商代以来,中国的雕凿艺术只有玉雕,玉作为一种很难得的材料,其材质十分坚硬,切割非常困难,所以雕凿的方法对创作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爱玉,很早就发展出了切割的技术,其方法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我们推断当时已经掌握了轮盘锯,以石英粉琢磨、切割,因此把玉切为片状就成为治玉的第一步。自经济的观点,也可以了解。一块玉矿石,用切片法可以分解成很多片大小不同的玉材,如果做成大型雕刻品,只够一件之用。我认为玉的切片,使汉代以前的玉器停留在平面设计上,是中国人不能也不需要发展三度空间观念的主要原因。在两个向度上,中国的创造家已经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无暇顾及三度空间了。

东汉长乐玉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兽面纹面具玉牌,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提到中国铜器的造型。铜器是塑成泥模后,开模铸造的,与雕刻的过程不同。可是汉代以前的中国,造型艺术以铜器为主。由于塑模是用泥土烧制,而泥土有可塑性,所以在造型上并没有材料上的限制。商周之间的铜器造型非常生动就是这个原因。可是泥塑并不耐久,必须铸为青铜后才能传世,青铜这种材料乃成为雕塑的限制。在当时,青铜是统治者才能掌握的材料,在缺乏神的形象的中国文化中,宝贵的青铜就用来铸造敬天的器物或家族的纪念物。中国人三向度的想象力本是很丰富的,但造型的能力附着在器物上,没有发展为独立的艺术,这是很不幸的。

西周之后,青铜器式微,造型的艺术就跟着式微了。商周之间,古代的艺术家不甘于在器物上做浮雕,已经走出一条路子,即用造型为器物,因此牺尊、象尊、羊尊之属非常普遍。如果多走一步,就可以走出器物的阴影,不幸到东周之后,又退缩为青铜表面的纹样,归回平面设计去了。《老子》中说“金玉满堂”,金玉并称,当铜器式微时,就是玉器当行的时候了。战国时代,一只玉璧可以交换几座城,可知玉器的行情超过青铜器。这样,中国人的想象力就被限制在平面上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没有突破二度空间,安于平面,一直到现代西方文化的来临。

西周卣,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藏

西周尊,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藏

在这期间,有一个插曲,就是来自印度与中东的影响。自印度与中亚而来的是佛像的艺术,开始于南北朝,是中国没有的人体造型艺术。就西方艺术看来,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与动作的感觉是三向度艺术的基本动力。中国的艺术家在石窟寺中凿造佛像,开始时也是平面的组合,发展了三个世纪,自我体认,又不断受到西域的影响,才达到一种立体感。到唐代,雕刻完全立体化了。可是一股自南朝吹起的,柔弱的、平面的中国风,一直在融化着具有动感的、在马队上驰骋的外来力量。中唐以后,固有的中国风格渐占上风。到了宋代,佛教逐渐式微,造型艺术重新回到平面的时代。

为什么中国人这样眷恋平面文化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自西方艺术看,雕刻的主导时代是希腊及文艺复兴的早期。到了现代,真正支配艺术界的形式不是雕刻而是平面绘画,平面比立体更具有发展的空间。中国人没有在二度空间中模拟三度空间,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一点,确实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平面特色。可是没有发明透视术,使中国的平面艺术有更多的自由。中国绘画是一个例子,自商周年间到汉代的玉器是另一个例子。世上很少有一种文化的产物可以比得上中国上古玉器的设计。在商周年间,平面玉片上的图案达到了想象力的第一次高峰。中国人发明了寓意深远的形中有形的结构方法,使空间充满了隐喻的趣味。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一些用小型的不规矩的玉片刻成的人形器物,通常是用不同姿态的龙形组成的。整体地看是人,分别看是几条龙,这是只有在平面上才能发挥出来的想象力。这种创造力与中国象形文字不无关系,许多文字是一些象征符号,以不同的形体组构成大的形体,象征的意味浓,虽然今天我们无法推测它的意义。平面的设计到了战国时代达到极盛期,战国时期的纹样以龙凤为主,即以闻名世界的S形龙为例,几乎用尽了简单S曲线的可能变化。而S形龙只是当时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设计而已。

战国龙形玉佩(汉宝德提供)

商代玉龙,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东周龙形玉坠,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0UWPw8T1GVoUdJolqXvVzE1osgGG6R30oVA1VJGrnEPfL2W24/mKRjpwH17LgK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