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人只有好古的感情,没有考古的本事,尤其是古代读书人,好古而不求甚解,而又喜欢以今释古,在文学上大作文章,这个毛病出在“重道而轻器”的文化特色上。比如说,众人无不知道战国时代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始皇对这只“和氏璧”喜爱如此之深切,甚至要以领土来交换,但这块当时天下第一的璧,究竟是什么样子?上面有什么刻饰?有多大的尺寸?居然毫无记载,若是外国人,恐怕早已图之画之,留传给后代了。
什么时候中国古人才注意到器物呢?皇帝要举行典礼的时候。宋初开国时,要有点威仪,器物属于典章制度的一部分,就命太常博士聂崇义 2 考证古礼,把典礼需要的器物照“三礼”所描写的画出图样来。这本《三礼图》就被中国人视为古代文物图谱约一千年。在今天看来,这本图册真是一个大笑话!完全出于臆造!我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上面画了周、秦明堂与王城的图解,普遍为建筑史学者引用。我得到这本书的影印本如获至宝,直到后来我喜欢文物,查阅该书上的礼器图,才发现这是一本妄书!随便举例来说,古书上有谷璧与蒲璧 3 这两个名词,今天略通玉器的人就知道其意指为何,聂老先生画的图却是,谷璧者,璧面上刻了四束谷子;蒲璧者,璧面上刻了四束蒲草 4 !这样望文生义,随意翻译,居然都会成为宋朝的制度,岂不荒唐!
晋太常博士聂崇义辑注的《三礼图》(局部)
《三礼图》中的明堂图解
《三礼图》中的王城图解
《三礼图》中望文生义的玉器图解书影
至于绘画,其真假莫辨,则是无知之外,另带欺骗的结果。中国古来就喜欢收藏字画,据说唐太宗曾为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 5 ,不惜使用欺骗的方法。但是字画的材料,不论是纸或绢,其保存之困难尤其胜过铜器与玉器。大凡上流社会珍爱之物,就会有聪明的商人,在落魄文人的协助下,制造赝品,换取财富或地位。因为古人的作品没有实物存在,后人也就无对证的可能,只要有高明的做旧技巧,加上三寸不烂之舌,大概可以蒙混过关。
这些东西一旦到了知名收藏家手上,再转到宫中,盖上皇帝的大印,就铁证如山,被当成真品看待了。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不少六朝、唐代、宋朝的古画,实际上都是这种自欺欺人的东西。
为什么说“自欺欺人”呢?大凡这种赝品如果收藏家没有一点自我欺骗的心态,就没有那么容易被人所欺。如果今天有人示你一幅宋代的伪画,你怎会轻率地接受它是宋代的作品?自己若是没有心理上的弱点,这种事是不容易发生的。读书人心理上的弱点是什么? 一是贪,就是希望得到一幅宋代绘画的贪念。 由于这一丝念头,在真假莫辨的情形下,会偏向于承认其为真而放弃心防; 一是傲,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实在不能分辨的傲气。 由于商人大多能言善道,又喜逢迎,就糊里糊涂上当了。贪与傲就形成了心障,自欺而不自觉。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中国古代读书人不走考古的路子以求证,而用欺人的方式以求肯定,这就是中国书画上惯有题签的原因。一幅伪作或真假不辨之作,把自己说服了,怕别人不相信,就在上面题了大字,某某人真迹,等等。张大千的收藏中有些题字是如此,古人的例子更是太多了。中国的古画认真说来,真品恐百不得一,而有多少知识分子就把精力耗费在真伪之辨上!
《兰亭集序》神龙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试想过去的读书人,人人会画,个个临摹,做假画早已合理化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了,要在成千上万的作品中找一张真品,岂不是大海捞针?所以美国的大拍卖公司很诚实,他们尽其可能去鉴定,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真是假,请君自己负责!正是这种真真假假的悬疑感,才有戏剧性,才把中国人迷惑了千百年,投入其间而不可自拔!
──《联合报》缤纷版,1990 / 5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