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玩古的兴味

文物收藏如果只是知性的趣味,只是真伪分辨的趣味,那还不能有那么多人着迷般地投入。文物的真兴味,在于“玩赏”二字。玩、赏之内,当然也有识、辨的意思,但其精义在于把玩、欣赏,亦须将文物视为近身珍爱之物,这在外国可说是极其少见的一种文化。外国人喜欢收藏文物,欣赏是很普遍的,鉴别是必然的,所以他们称为鉴赏,英文就是Connoisseurship,所以他们比较严肃,大多动眼不动手,而中国人收藏文物如果不动手,兴味就失掉大半了。

清康熙宜兴胎画珐琅果碗与方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文物中,玉器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原因之一就是玉器可以把玩。在过去,不但小件的古玉系在身上,可以不断地把玩,仔细地欣赏,即使大件的玉器,琮、璧等,也经常上手,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玉器,都很温润,看不到出土的痕迹。过去的收藏家认为,玉如果未经把玩,其美质不能呈现。由于玩赏的需要,中国的古物,大型而有特殊价值的,当然十分昂贵,特别小而雅致的器物,常常也是价格不菲。清朝康熙雍正时代的小瓶小碗之属,非常细致可观,可用放大镜欣赏,我们当然也买不起。

清朝有一种外国传来的东西,在中国贵族间大为流行,就是大家熟知的鼻烟壶,这种东西在外国只是一种实用物,到中国就成为大家所喜爱的艺术品,乃是因为有“玩”的功用,可以握在掌心,反复摩挲,又可近赏。近几年来,鼻烟壶的收藏风气很盛,制作精美又有细赏价值的,动辄以数万美元计。中国人称古物为“古玩”,实已道尽文物收藏的精神。

鼻烟壶,美国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鼻烟壶,美国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鼻烟壶,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

文物中,特别以文人使用的器物,最重视玩赏价值,故称文玩。过去的文人身边与案头之物,莫不精致美观,在诗书之余,追求精神上的乐趣。砚是文人不能少的器物,古物流传下来的数量非常多。古物重实用,但宋代以后,花样翻新,在造型、刻饰方面,争奇斗艳,很有看头。近来的仿品,过分庞大,已失掉玩的价值。

因为价格不贵,我也附庸风雅,收了几个唐宋的古砚。这些砚,大多可以上手,造型简单,轮廓优美,线条刚劲有力,可以反复把玩欣赏。我把它视为案头上最高级的艺术品。从这些高贵的造型,到清末以繁饰取胜的作品,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日趋堕落的走势。做出这样美的线条的中国人,曾经领导世界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玩赏文物不一定花很多钱,在我少数古砚的收藏中,有一件是唐砚,日本人视之为宝,是由一件破了的澄泥砚再黏合起来,所以价钱负担得起。我时常把它放在案头,以手把握揣摩唐人如何使用这种泥砚。这只砚仍然有很明显的墨余,所以它是当时使用过的。我们可以想象,唐人的墨应该比较容易研开,否则就是研墨的砚与写字时用以顺笔的砚是分开的。很可能另有砚把墨汁研好,倒在此种小砚里,以供使用,若不是这只砚已经破裂,我一定这样使用它。

宋代端石括囊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杨士奇铭端石子石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就是玩赏的趣味,在文人的案头除砚之外,有水盂或水注,有纸镇、有臂搁、有笔架、有笔筒,真是不一而足,洋洋大观,我常常把小型的铜佛或大型的把玩观赏的东西放在案头。书案上是十分热闹的,近来市场上竹刻的笔筒很吃香,主要是大家对可以把玩的文物有兴趣!

文物收藏的兴味是丰富的,但是如果不能克服几个心理的障碍,也有令人扫兴之处,那就是经济的条件。下面容我向有收藏兴趣的朋友提出几个小小的建议。

(一)量力而为,不跟风潮

文物收藏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条件。古董在过去是有钱人玩的东西。中产之家,或靠薪水吃饭的人是不能谈文物的。近年来,由于大陆流出的古物很多,而台湾的经济情况不错,文物收藏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休闲活动了。可是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会发现,你的钱永远不够,如果着了迷,而又希望拥有所见到的一切,那就很痛苦,所以切不可有贪念。

信不信由你,古物不但有市场的起伏,也有风潮,几年前,陶瓷当道,这几年,佛像风行;几年前高古看好,这几年明清受宠。可是人与古物的关系应该是不变的,所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由自己主导,最为潇洒,如果你能够喜欢大家所不喜欢的文物,就有机会捡到便宜。

比如在过去,战国、两汉的陶器被视为珍宝,可是如今都被丢在古物店的墙角。有些战国时期的灰陶,有印文,有朴素的造型,小型而精细的,放在案头,绝不逊于后代之精品。如果养成“贵就是好”的坏习惯,在收藏的兴味上就大打折扣了。有钱的收藏家,非在拍卖场花大价钱抢来才过瘾。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人也常做“凯子”,兴奋起来,超过市价买来不太靠得住的东西,是常有的事。张学良先生的东西,拍卖时价钱都过高,就是因为张先生的名气;至于我们,只是在收藏文物中找兴味的小人物,不必花这些冤枉钱。

(二)不以稀为贵

收藏家大多有一个毛病,就是希望自己的东西有特色,在心中暗暗与其他人较劲,甚至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比,以满足空虚的成就感。有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当然也无可厚非。可是要坚持这样做,在财力不足的情形下,常常会牺牲收藏的兴味,模糊了审美的眼光。这些年来在拍卖场里爆出天价的东西,艺术价值未必高,而是一些稀奇古怪、难得一见的东西。就是这句话,“难得”嘛!以难得为价格,就是物以稀为贵,就是市场价值。一般知识分子的收藏家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应该走上这个方向。

中国的青瓷有悠久历史,自越窑开始发展,在过去的东汉到六朝的越窑器,是十分受重视的。可是近来被盗墓者大量发掘,越窑器已太多,成为工薪阶级可以收购之物。往日东晋的辟邪与羊型器,是属于上上品的东西,如今唾手可得,收藏家已不屑一顾了,他们想要的是那种辟邪上再骑一个仙人,造型古怪,不甚美观的东西,这样一来,真正懂得享受古物的人有福了。越窑东晋时的盂、盘、罐,有朴质与均衡之美,是非常美的东西,没有一件是不值得欣赏的。这些瓷器,都有整齐的弦文或印文,明亮、深沉的釉色,器身坚固可用,放在案头,绝对可改变你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层次。

明代青铜鎏金菩萨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灰陶加彩陶女、男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不苛求完美

收藏家这类人还有一种毛病,就是完美癖。“完美”在这里指的不是美学上的完美,而是器物本身完整无缺之美。对于专业收藏家而言,一件不完整,也就是有缺点的东西,几乎是完全没价值,尤其是比较精致的瓷器。

五代越窑秘色青瓷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晚期玉辟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玉辟邪,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

对于以文物收藏为乐趣的人,一件很好的器物,若不幸有一丝细裂纹,或些许残缺,其实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其艺术的、科学的价值,并不会因而降低。比如古希腊传下来的维纳斯像,两臂残缺,仍被视为古典美的典范,有人说,如果两臂俱在,可能无法像今天这样凸显其女性胴体之美。你可以说,残缺是一种剪裁,是达成美的手段之一。

古希腊维纳斯像,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我就是这样一个专收残品的玩家。完整的太贵,又不美观,我们就捡人家不出高价的东西。我的收藏中有一件唐代土器,是镇墓兽,这种东西实在不讨人喜欢,不但其用途不宜在家陈列,其造型古怪,亦令人厌恶。可是我的这件,因为残缺,头上两只角断了,显现出一只标准唐代的狮子头,其造型勇猛,是我所见最美。唐代的石狮、三彩狮,甚至铜狮,我见到不少,可是在雕刻之美上,我这只可能名列前茅,所以当时我买的时候,尽管价钱不便宜,我还是忍痛搬回家了。回顾过去几年,我因此而买了很多“垃圾”,都是基于这个理由。这种东西没有交换价值,想投资是不能买的,可是却可给你无尽的愉快。我常常想,一个不会在残破中找到美感的人,根本不应该收藏古物,他们只是把古物当股票炒而已。

(四)不与同好竞争

世上很多不愉快的事,皆因与别人攀比而造成。要比较,凡事都有高低,你无法使自己处处比人强。家里的财富、学业的成就、自己的相貌,无不使人气结。古人说“人比人,气死人”,照照镜子看,觉得还过得去;可是站在帅哥面前,立刻就脸上无光了。家里的“黄脸婆”,打扮一番也还可以,如与人家如花似玉的明星夫人相比,那要回去自杀了,所以做人不但要满足,而且要在平凡中寻求真正的美感。

收藏文物,特别该如此,量力而为,就自己的爱好而收藏,然后反复把玩,不忍释手,一件器物可以愈看愈好,愈玩愈美,终于与自己发生感情。这是非常个人化的情趣,与“情人眼中出西施”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喜新忘旧,处处与别人的收藏比对,那就会痛苦不堪,失掉了培养心性、排遣情绪的原意,又何苦来哉呢?

可惜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所以有人认为玩古董有助于修养,是不一定的。文物虽有很高的精神价值,但也不能否认它是“物”,古人说“玩物丧志”,可知对文物着迷,是很容易丧失心智的。在过去,不少达官贵人,掌权之后就沉迷于文物,百般索求,甚至贪私枉法在所不惜。为了一张古画,非到手不可,这类的故事,所在多有,实在有损文物的真精神,妙的是古人并没有鉴别真伪的本领,假货充斥,也是由此产生的。

前面我提到,中国式的休闲本来就是为了个人心灵生活的充实。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具备心性的空间。如果你是一个寻求心性生活的人,那么文物收藏会为你带来极丰富的兴味,即使文物的一鳞半爪,也会为你带来无尽的愉快;如果你是寻求刺激,不时为自己找猎物的人,文物收藏也可达到某些目的。但是在那种情形下,文物的品质就不太相关了。我也偶尔遇到朝代先后不分的收藏家,也见过以寻宝为目的的收藏家。他们也很愉快地享受收藏文物的兴味,这样的收藏家全在一个“得”字。得到某件东西所带来的兴味,确实很令人兴奋,然而其兴味持续时间非常短,需继续不断为“得”而努力。得了一件,不过兴奋几个小时,最多几天,又要去寻找下一个猎物,这就是大收藏家产生的原因。到后来,连自己收藏些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想得而没有得到的东西。这样的收藏家,再多钱也不够用,再大的收藏量也嫌少。他们大多有我在前文中列举出的毛病。有了他们,博物馆就产生了,但他们自己毋宁很痛苦。

收藏文物要完全不受这些世俗蔽障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收到一件得意的东西,谁也免不了有向亲朋好友炫耀的心理。如果财力许可,谁都会想买一件很抢手的东西。重点是不要被这些欲望所控制,否则就成为文物的奴隶了。所以文物收藏并不一定培养出高尚的德行,只是性情与文物的交融,提升了心性的境界。

有一位收藏家把自己的收藏命名为“暂得”,这是一种体悟。收藏文物的人到了某一种境界,必然会感到人生短暂,文物来到我面前为我所得是一种机缘。在我身后,这些为我所珍爱之物会流落何乡,实非我所能控制或支配。古人把它们带到坟墓里,墓会被盗挖。一个寻求心性生活的人,死后不带去,会为子女带来分产的困扰。只要看名画上的收藏章,就会知道有多少著名收藏家过手!而今何在哉!各位朋友,文物在这方面给我们太多教训了,中国读书人,不论有无宦途,几乎爱收藏些古物,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体味到文物的兴味,是很令人怀疑的。所以兴味不是文物带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古人说的闲情逸致,也就是我说的心性的空间。你觉得心性中有这个空间可以容纳这样丰富的内涵吗?

商晚期带有残缺的青铜器,美国洛杉矶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铜鎏金护法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统·现代艺术生活》,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1997/6 A+Pv752qjKqfiONMyZ6WZsNunkZkNVTgz+x3r3RmsyyJysxlABPgqSfX896w+J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