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秋第二天起得比鸡还早。天刚蒙蒙亮,她就摸黑爬起来,叠好春燕给她的旧棉袄,又把针线笸箩里的东西清点了一遍 —— 顶针别在布上,剪刀用布包好,昨天赚的五毛钱小心翼翼揣在贴身的口袋里。春燕还在睡,她轻手轻脚地洗漱完,就扛着小桌子、拎着凳子往南头巷口走。
头天走熟了路,这次快多了。到巷口时,只有卖豆浆的刘大爷支起了摊子,大铁锅里的豆浆冒着白气,飘着豆香味。刘大爷见她扛着桌子,笑着喊:“小姑娘,这么早来摆摊啊?”
晚秋停下脚步,也笑:“大爷早,早点来占个好位置。”
“来,先喝碗热豆浆,不要钱!” 刘大爷舀了碗豆浆递过来,粗瓷碗烫手,晚秋双手捧着,喝了一口,暖得从喉咙一直热到肚子里。
她选了昨天的位置,靠墙放好桌子,又把蓝布铺平整,针线、剪刀一一摆好,最后把写着 “缝补衣服,定做新衣” 的木板立在旁边。刚收拾完,李姐就来了,手里还攥着个白面馒头:“晚秋,给你带的,昨天看你中午就吃馒头咸菜,今天这个夹了点酱菜,填肚子。”
晚秋赶紧接过来,连声道谢。她昨天赚了钱,本想今天买点吃的,没想到李姐这么热心。李姐把自己的摊子摆旁边,一边整理布料一边说:“你别客气,咱们摆摊的都是互相帮衬,以后有啥不懂的尽管问我。”
说话间,巷口的人渐渐多了。有上班的工人,骑着自行车叮铃铃过;有买菜的大妈,挎着篮子东瞅西看。晚秋坐在小凳子上,不像昨天那么紧张了,双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着路过的人,等着生意上门。
没一会儿,就有个四十多岁的大妈停在摊子前,手里拎着件旧棉袄,皱着眉头问:“小姑娘,棉袄能翻新不?里面的棉花都结块了,穿着不暖和。”
晚秋赶紧站起来:“能翻,大妈。我给您拆了重新缝,再换层新棉花,保准跟新的一样暖和。”
大妈把棉袄递过来:“那行,多少钱啊?”
“您这棉袄不算大,换棉花加缝补,收您两毛钱就行。” 晚秋想起李姐说的定价,比缝补贵点,但比做新衣服便宜,应该合适。
大妈点点头:“行,那我中午下班来拿,你可得缝仔细点啊。”
“您放心,肯定仔细!” 晚秋接过棉袄,叠好放在桌子角,心里有点激动 —— 这是她第一单除了缝补之外的活,虽然是翻新,也算沾了 “做衣服” 的边了。
等大妈走了,李姐凑过来看:“这棉袄里子是斜纹布,拆的时候小心点,别扯破了,不然还得补里子。”
晚秋记在心里,等没人的时候,就开始拆棉袄。里子确实有点脆,她用小剪刀一点点挑开线,拆了半个多小时才拆完,里面的棉花果然结块了,黑糊糊的,还有股霉味。她把旧棉花扔了,从自己带来的小布包里拿出新棉花 —— 这是昨天收摊后,用赚的五毛钱买的,不多,但够翻新这件棉袄。
她先把里子铺在桌子上,均匀地铺上新棉花,再盖上面子,然后用粉饼在边缘画了道线,跟着线缝。她拿出外婆留下的银顶针,套在中指上,针尾顶着顶针,一针一针慢慢缝,针脚又细又密,比原来的线迹整齐多了。
缝到一半,张婶的摊子也热闹起来。有个姑娘找张婶做布褂子,张婶拿着软尺量尺寸,嘴里念叨着,眼睛却时不时往晚秋这边瞟。晚秋没在意,只顾着缝棉袄,等她把棉袄的领口缝好,抬头时,正好对上张婶的目光,张婶赶紧转过去,跟姑娘说话去了。
中午的时候,春燕来了,还带了饭盒,里面是红薯粥和炒青菜。“快吃点,我特意多煮了点。” 春燕把饭盒递给她,又看了看桌子上缝好的棉袄,“哟,这棉袄缝得真整齐,比我妈缝的还好。”
晚秋笑着打开饭盒,刚喝了口粥,早上的大妈就来了。看到棉袄,大妈拿起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摸着新棉花说:“这棉花真软和,针脚也细,比我原来的好多了!” 她掏出两毛钱递给晚秋,又说:“以后我家衣服有要缝的,就找你!”
晚秋接过钱,心里美滋滋的,比喝了蜜还甜。
下午的生意比上午好。有个小伙子拿了条磨破膝盖的裤子来补,晚秋在膝盖处缝了块补丁,还在补丁边缘缝了圈细细的明线,看着不像补丁,倒像特意做的装饰。小伙子看了特别高兴,说:“姑娘,你这手艺绝了!以后我战友有衣服要补,都给你带过来!”
还有个老奶奶,拿了件小孙子的罩衣,领口磨破了,晚秋找了块浅色的布,给罩衣做了个新领口,还缝了只小兔子,老奶奶笑得眼睛都眯了:“我家小宝肯定喜欢,谢谢你啊小姑娘!”
忙到傍晚,晚秋才歇下来,数了数钱,一共赚了八毛钱,比昨天多了三毛钱。她收拾摊子的时候,李姐说:“不错啊晚秋,第二天就有这么好的生意,比我当初强多了。”
“都是李姐您教得好。” 晚秋真心实意地说。
回家的路上,晚秋路过布店,忍不住走了进去。店里的布料真多,有蓝的、灰的、黑的,还有几块花布,粉的、黄的,上面印着小碎花,好看极了。她摸了摸一块粉色的花布,手感软软的,布店的老板娘笑着问:“小姑娘,买布做衣服啊?这花布是新到的,做件褂子好看得很。”
晚秋问了问价,一块布要一块五,她犹豫了 —— 她今天赚了八毛,加上昨天的五毛,一共一块三,还差两毛。老板娘看她喜欢,说:“要不你先交一毛钱定金,我给你留着,明天来补剩下的钱?”
晚秋赶紧掏出一毛钱:“谢谢阿姨,我明天一定来!”
回到春燕家,晚秋把今天赚的钱和定金的事跟春燕说了,春燕笑着说:“你呀,刚赚点钱就想买布了?不过这花布确实好看,做件新衣服穿,也精神。”
晚上,春燕拿出一本旧画报,翻到有衣服款式的页面,指给晚秋看:“你看这个,小翻领的褂子,现在县城里好多姑娘都穿这个,你要是做新衣服,也可以试试这个款式。”
晚秋凑过去看,画报上的姑娘穿着小翻领褂子,腰里还系着根带子,显得特别精神。她在心里记下,想着等买了花布,就做件这样的褂子。
第三天,晚秋起得更早,到巷口先去布店补了两毛钱,把粉色花布买了回来,小心地卷好,放在针线笸箩里。摆摊的时候,她把花布放在桌子最显眼的地方,希望能有人看到,找她做新衣服。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停在摊子前,眼睛盯着花布看:“小姑娘,这花布是你的吗?真好看。”
晚秋赶紧点头:“是我的,姐,你要是喜欢,我可以给你做件褂子。”
姑娘眼睛一亮:“真的?我下周要去相亲,正想做件新衣服呢!就用这个花布,做个画报上那样的小翻领,再收点腰,行不行?”
“行!肯定好看!” 晚秋高兴坏了,这是她第一单正经做新衣服的生意。她拿出软尺,给姑娘量尺寸,胸围、腰围、衣长,都用粉饼记在纸上 —— 她没学过画图样,只能用这种笨办法。
姑娘问:“多少钱啊?”
晚秋想了想,花布一块五,加上手工费,说:“姐,布钱一块五,手工费五毛,一共两块钱,行吗?”
姑娘爽快地答应了:“行,只要做得好看,两块钱值!我下周三来拿,能做好吗?”
“能!” 晚秋保证道。
姑娘走后,张婶凑过来,看了看花布:“这布倒是好看,就是你这么年轻,能做好翻领吗?别到时候做歪了,浪费人家的布。”
晚秋听了有点不舒服,但还是说:“张婶,我会仔细做的,肯定不会歪。”
张婶撇了撇嘴,没再说话,转身回自己摊子去了。李姐过来安慰她:“你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就是那样,见不得别人好。你好好做,等姑娘来拿衣服,让她看看你的手艺。”
接下来几天,晚秋一边做日常的缝补活,一边抽空做那件花布褂子。她先把布裁好,按照记下来的尺寸,用粉笔画好线,然后开始缝。做翻领的时候,她特别小心,先把布折好,用大头针固定住,再一点点缝,缝好后试了试,正正好,一点没歪。
收腰的时候,她想起春燕说的,在腰里加根带子,就找了块跟花布颜色相近的布条,缝在腰上,还做了个小小的扣眼,能系住带子。
到了周三,姑娘来拿衣服,穿上一试,正好合身,小翻领精神,收腰显得身材也好,姑娘对着镜子看了又看,高兴地说:“太好看了!比我想象的还好!” 她掏出两块钱递给晚秋,又说:“我还有两个闺蜜也要做新衣服,我明天带她们来!”
姑娘走的时候,正好被张婶看到。张婶看着姑娘身上的花布褂子,眼神有点复杂,没再说什么。
没过几天,姑娘真的带了两个闺蜜来,一个要做件蓝色的连衣裙,一个要做件灰色的列宁装。晚秋都一一答应了,还根据她们的身材,稍微改了改款式 —— 给连衣裙加了个泡泡袖,给列宁装的袖口加了圈花边,两个姑娘都特别满意。
晚秋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她攒了点钱,又买了几块不同颜色的布,有浅蓝的、浅灰的,还有块黄色的,摆在桌子上,看着就热闹。每天来她摊子前的人都不少,有缝补的,有做新衣服的,有时候忙不过来,她就跟顾客约定时间,比如 “你明天这个点来拿”“后天我给你做好”。
春燕看她忙,每天中午都来给她送饭,晚上还帮她整理布料。有天晚上,春燕说:“晚秋,我看你做的衣服都挺好看的,不如你多做几件样品挂在摊子上,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你能做什么款式了。”
晚秋觉得这个主意好。第二天,她把自己做的花布褂子和给顾客做好的蓝色连衣裙(顾客同意先挂几天)挂在摊子旁边的绳子上,果然,好多人路过都停下来看,还有人问:“这衣服是你做的?真好看!”
有一天,一个工厂的女工来找晚秋,说:“小姑娘,我看你做的衣服又好看又结实,能不能给我做两件工作服?我们工厂的工作服太肥了,干活不方便,想做件收点腰的,又耐穿的。”
晚秋说:“能做,姐,我给你选块耐磨的卡其布,腰收一点,袖口做个收紧的,干活的时候不碍事。”
女工高兴地说:“行,就按你说的做,我要两件,多少钱?”
“卡其布一块二一米,两件衣服大概要两米布,布钱两块四,手工费一块,一共三块四,行吗?” 晚秋算好价钱。
“行,你做好了给我送到纺织厂门口就行,我叫刘梅。” 女工留下地址,付了一毛钱定金就走了。
晚秋看着女工的背影,心里琢磨着 —— 要是能多接几个这样的活,以后就能赚更多钱了。她想起外婆说的 “有手艺就能活下去”,现在她信了,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活得挺好。
这天收摊,晚秋数了数钱,一共赚了一块五,是她摆摊以来赚得最多的一天。她路过水果摊,买了两个苹果,给春燕带了一个。回到春燕家,春燕看到苹果,笑着说:“你现在能赚钱了,还想着我。”
“要不是表姐你帮我,我哪能这么快站稳脚跟。” 晚秋把苹果递给春燕,“你尝尝,可甜了。”
晚上,晚秋坐在灯下,看着外婆留下的针线笸箩,里面的碎花布还在,银顶针被她用得发亮。她想起在李家村的日子,想起外婆,又想起现在在县城的日子,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她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第二天一早,晚秋又去摆摊。巷口的豆浆摊冒着热气,刘大爷笑着跟她打招呼,李姐已经摆好了摊子,张婶虽然还是不怎么说话,但也不会再冷嘲热讽了。晚秋把样品衣服挂好,整理好布料,等着新的顾客上门。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暖融融的,她觉得,这县城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