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另一扇窗

哲学系的读书会占据了人文学院顶楼一间小巧而安静的研讨室。每周三晚上,暖黄色的灯光会照亮深色的木质长桌和周围挤满的书架,空气中漂浮着旧书页和咖啡的混合气息。对许以愿而言,这里是大学里少数能让她感到完全自在的角落。

成员不多,算上指导老师林教授,总共七人。林教授是个年近五十、气质温婉的女学者,专研现象学,总是能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讨论牵引回生活的地面。这次聚会的主要议题,是确定本学期读书会的社会实践课题。

“哲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和象牙塔里,”林教授环视围坐在桌边的学生们,声音温和却有力,“我们需要一扇窗,看看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根,或者枯萎的。这学期的课题,我希望大家能选择一个本地的社会机构或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最后形成一份结合哲学反思与实践观察的报告。”

提议在桌面上流转。有人建议去本市的法院旁听,思考正义的实践形态;有人提议跟踪一个环保组织的活动,探讨生态伦理;还有一个同学对城市边缘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感兴趣,想研究空间与权力的哲学。

许以愿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的边缘。这些提议都很好,但她心里没有那种被击中的共鸣。她渴望某种更…直接,更能触及某种生命本质的东西,尽管她还不清楚那具体是什么。

轮到她时,她有些迟疑地开口:“我暂时还没有特别具体的想法,但或许…我们可以关注某种更贴近个体生命挣扎的领域?比如,与认知、意识或存在困境相关的?”

她的话有些抽象,其他人投来略带困惑但友善的目光。林教授点点头:“很好的方向,以愿。你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再寻找更具体的落点。”

讨论继续,暂时没有定论。林教授并不着急,她让大家散会后继续思考,下周再定。

聚会结束,成员们三三两两地离开。许以愿收拾好东西,最后一个走出研讨室。夜晚的走廊空无一人,只有她的脚步声轻轻回响。她想着课题的事,心思有些飘忽。

下到一楼,她瞥见布告栏上似乎新贴了不少海报。平时她很少驻足,但今晚,或许是因为心里装着寻找课题的念头,她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各种社团活动、讲座预告、竞赛通知密密麻麻。她的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直到角落一张设计简单、甚至有些朴素的A4打印纸吸引了她的注意。标题是:“‘晨光之家’需要您的关注”。

内容大致是说,本地一所名为“晨光之家”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因资金短缺、社会关注度低等原因,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可能将于年底关闭。上面简单介绍了一下“晨光之家”接收的是一些有自闭症谱系障碍、脑瘫、重度发育迟缓等情况的儿童,并呼吁有爱心的人士提供帮助,无论是志愿者时间还是物资捐赠。

文字平实,没有过多煽情。但“自闭症”、“发育迟缓”、“面临关闭”这些字眼,像细小的针,轻轻刺了许以愿一下。她想起课堂上的洞穴隐喻,想起那些被困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他们看到的“影子”与常人截然不同,他们的“洞穴”是否更加幽深难测?而社会资源的匮乏,是否正在将他们的洞穴彻底封闭?

她站在布告栏前,一动不动地看了很久,直到感觉夜深的寒意透过外套。她拿出手机,小心翼翼地将海报上的联系方式和地址拍了下来。

回到宿舍,她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晨光之家”几个字在她脑海里盘旋。她打开电脑,试图搜索更多关于它的信息。结果很少,只有几条几年前的旧闻,提及这家小型民营康复中心的成立,赞扬了创始人的善心,除此之外,便是零星几个家长在论坛上的求助帖,询问类似机构的选择,下面偶有回复提到“晨光之家”,评价是“老师很耐心,但条件比较简陋”。

“简陋”、“短缺”、“面临关闭”。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在边缘挣扎的模糊轮廓。这似乎正是她在寻找的,那种贴近生命挣扎的现实课题。但另一方面,她又感到一种本能的怯懦:那是一个她完全陌生的领域,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她能做什么?她的哲学思考在那里能有什么价值?

第二天下午,她在心理学系的公共休息室外徘徊。她知道余忱经常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那里,不是为了社交,而是因为那里有一台性能很好的打印机,他常去打印研究资料。

果然,不到五点,那个穿着灰色连帽衫的身影出现在走廊尽头。他步履平稳,目标明确。

“余忱。”许以愿叫住了他。

他停下脚步,转过头,眼神里没有惊讶,只是平静的询问。

“我想请教你一些事情,”许以愿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关于…一个可能的社会实践课题。”

余忱点点头,示意她继续。他们站在休息室外的走廊上,人来人往,但余忱似乎完全不受干扰。

许以愿简单描述了“晨光之家”的情况以及读书会需要课题的事。“我有点想选择这里,但我不太确定…我对特殊教育或康复领域一无所知。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样的环境,对于那里的孩子和工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她谨慎地选择着措辞,避免让自己听起来像是在班门弄斧地探讨心理学专业问题,而是真诚地寻求一个视角。

余忱沉默了片刻,那双过于清晰的眼睛微微眯起,像是在调焦。当他开口时,语气是分析性的,而非说教式的。

“这类机构面临的核心挑战,往往远超单纯的资金问题。”他的声音平稳,像在陈述一组观测数据,“首先是人手与专业资源的长期匮乏。这意味着每个孩子能得到个体关注的时间被严重稀释。而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来说,高质量、持续性的个体干预恰恰是关键。”

“其次,”他继续道,目光落在远处墙上的一幅抽象画上,仿佛能从其中看出数据图表,“社会认同的缺失会形成一种负面反馈循环。因为缺乏关注和支持,机构难以改善条件;条件简陋,又进一步难以获得社会认可和信任。这种循环会让工作者产生极大的职业倦怠感,也会让家长背负沉重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许以愿认真地听着,这些是她从未想过的层面。

“至于那里的孩子,”余忱的语调有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变化,几乎难以察觉,“他们的心理状态差异极大,取决于具体障碍类型和程度。但共同点是,他们感知和处理世界的方式与常规不同。他们可能被困在感官过载的牢笼里,也可能在理解社交信号上存在巨大困难。一个稳定、安全、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环境的动荡——比如机构面临关闭——可能会诱发严重的焦虑、退行行为或攻击性行为,因为这摧毁了他们赖以建立秩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

他顿了顿,最后总结道:“所以,这类机构的危机,本质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心理生态危机。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场地和资金,更是其中最脆弱的一群人的心智生存环境。”

余忱说完,目光重新回到许以愿脸上,似乎在观察她的反应。他没有给出任何建议,只是提供了分析。

许以愿感到一种深深的震动。余忱的话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剥开了“面临关闭”这个简单标签之下复杂而残酷的真相。她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需要帮助的机构,更是一个在系统性困境中挣扎的微缩世界,其中每一个个体——孩子、老师、家长——都承受着具体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困境。

哲学能在这里做什么?它或许无法直接提供资金或专业干预,但它可以去描述、去追问、去反思。它可以尝试理解这种“存在”的困境,质疑造成这种困境的结构性不公,甚至只是去见证和记录,让那些通常被忽视的声音有机会被听见。

这不再只是一个社会实践课题,这仿佛成了一种道德召唤。

“我明白了…”许以愿深吸一口气,“谢谢你,余忱。你的分析…非常深刻,帮我看清了很多东西。”

余忱微微颔首,算是接受了感谢。“选择权在你。”他说完,便转身走向打印机,结束了这次对话。

许以愿站在原地,内心却已波涛汹涌。余忱冷静甚至近乎冷酷的分析,没有煽情,却反而让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晨光之家”那份沉重的紧迫性。

她不再犹豫了。

当晚的读书会上,她提出了“晨光之家”作为课题对象。她复述了余忱的分析,也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谈到认知的多样性、存在的孤独、社会的正义与关怀义务。

她的提议得到了一致通过。林教授赞赏地看着她:“以愿,这个课题很有意义,但也可能很沉重。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我知道,林老师。”许以愿的目光坚定,“我想去看看,去试着理解。”

散会后,她立刻按照海报上的联系方式,给“晨光之家”的负责人发出了一封邮件,诚恳地说明了来意,希望能拜访并了解情况,同时也表示读书会愿意尽所能提供一些帮助。

邮件发出去后,她走到窗边。夜空中没有月亮,只有城市映照出的昏黄光晕。她想着那些素未谋面的孩子,想着他们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想着那个可能即将消失的“晨光之家”。

哲学为她打开了一扇思考世界的窗,而现在,另一扇窗正在她面前缓缓打开,窗外是一个她从未真正凝视过的、沉重却真实的角落。她感到一种混合着不安、同情与强烈责任感的复杂情绪。

她知道,这一步迈出去,她的大学时光,乃至她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可能会因此而不同。 KoZ1A9KNi5B54gv1FUrQuhH9EhVSaF2IWsGJowYhhE68v5HDoLVXLKKCaYRAI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