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两天,林未几乎没怎么出门,闷在出租屋里细化“动态权重调整模型”。她按照李曼的建议,加入了性别、年龄的差异化参数比如20-30岁的女性用户更倾向于美妆、穿搭内容,40-50岁的男性用户更关注财经、科技资讯,模型会根据这些特征调整推荐权重。测试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模型不仅停留时长预测准确率保持12%的提升,还让不同群体的用户满意度差异缩小了8%,避免了“顾此失彼”的问题。
周一早上,林未提前半小时到了公司,想把模型文档再梳理一遍,却没想到张涛比她来得更早,正坐在工位上盯着电脑,脸色不太好看。
“林未,你过来一下。”张涛看到她,招了招手,语气没什么温度。
林未心里一紧,赶紧走过去:“张涛,有事吗?”
“李总让你细化模型,你准备得怎么样了?”张涛盯着她,“今天先别管模型了,组里有个更紧急的任务用户画像优化,下周要给运营部交方案,你先接手这个。”
林未愣了一下:“用户画像优化?之前不是说让我负责模型细化吗?”
“模型细化不急,运营部催得紧,用户画像更重要。”张涛拿出一个U盘递给她,“这里面是近半年的用户数据,你先基于这些数据做画像分类,重点分析‘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特征,周三下班前给我初稿。”
林未接过U盘,心里有点不舒服明明是李总亲自安排的模型任务,张涛一句话就给换了,还说是“更紧急”。但转念一想,用户画像优化也是算法的基础工作,做好了说不定能为模型提供更精准的输入,就没再多问,点头应了下来。
回到工位,林未插上U盘,打开数据文件。里面确实有近半年的用户数据,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域)、行为数据(浏览记录、点击频率)、消费数据(是否付费、付费金额),但翻来翻去,唯独没有“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历史行为轨迹比如他们常看的内容类型、停留时段、是否点击过付费入口却未下单,这些恰恰是分析特征的关键。
林未以为是自己漏看了,又把所有文件夹翻了一遍,甚至用搜索功能找关键词,结果还是没有。她想起苏晓说的“张涛会使绊子”,心里咯噔一下:不会是张涛故意没给吧?
她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去找张涛问问。“张涛,我看U里的数据没有‘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历史行为轨迹,这个数据能提供一下吗?没有的话,很难分析他们的特征。”
张涛头也没抬,盯着电脑屏幕:“数据都在里面了,你再好好找找,可能是藏在子文件夹里了。我这儿忙着呢,你别总来问,自己解决。”
林未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到工位。她又仔细翻了一遍U盘,确实没有相关数据。这时苏晓端着咖啡走过来,看到她愁眉苦脸的样子,小声问:“怎么了?遇到麻烦了?”
林未把情况跟她说了,苏晓撇了撇嘴:“我就知道他会来这一套!上次我做‘低活跃用户召回’方案,他也是故意藏了关键数据,害得我多花了三天时间找数据部要。”
“那怎么办?数据部会给吗?”林未赶紧问。
“得有审批流程,张涛是直属领导,得他签字才行。”苏晓叹了口气,“他要是不签,数据部不会给的。不过我认识数据部的小周,他跟我关系不错,我帮你问问,看能不能通融一下,先把数据借你用,后续补审批。”
林未心里一暖:“太谢谢你了,苏晓,又麻烦你。”
“跟我还客气什么,咱们是盟友啊。”苏晓拍了拍她的肩膀,转身回了工位,拿出手机给小周发微信。
没过多久,苏晓发来消息:“小周说可以借,但只能给近三个月的,而且不能外传,他会私下发给我,我转发给你。”
林未赶紧回复“谢谢”,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一半。虽然只有三个月的数据,但总比没有强,她可以通过这部分数据推导特征,再结合现有数据做补充。
接下来的两天,林未几乎是连轴转。白天分析数据,晚上留在公司写方案。她发现“高活跃低付费”用户有几个明显特征:大多是18-25岁的学生群体,主要在晚8-11点活跃,喜欢看免费的娱乐、资讯内容,点击付费入口的频率不低,但最后都会放弃原因要么是“觉得价格太高”,要么是“不确定内容值不值得付费”。
针对这些特征,林未提出了两个优化方向:一是推出“学生专属优惠套餐”,把单次付费从19元降到9.9元;二是在付费内容前增加“3分钟免费试看”功能,让用户先体验再决定是否购买。她还做了数据预测,按照这两个方向调整后,“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转化率至少能提升15%。
周三下午,林未按时把方案初稿发给了张涛,还特意标注了“部分数据为近三个月,需补充近半年历史轨迹以提高准确性”。
没想到当天晚上,张涛突然在部门群里发了条消息:“林未,你提交的用户画像方案初稿存在严重问题数据样本不全,分析结论缺乏支撑,明天早上的例会,你给大家解释一下怎么回事。”
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没人敢说话。林未看到消息,气得手都在抖明明是张涛故意隐瞒数据,现在反而倒打一耙,说她“数据样本不全”。
她想在群里反驳,又怕闹得太僵,只好先给苏晓发微信吐槽。苏晓很快回复:“别气,他就是故意的,想在会上让你难堪。明天你把我帮你找数据的事说出来,再拿出你推导特征的依据,让大家看看是谁的问题。”
林未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现在没有证据证明是他故意隐瞒,我说了他肯定不认,反而会说我找借口。明天我先承认‘数据有缺失’,再把推导过程讲清楚,用逻辑说服大家。”
第二天早上的部门例会,气氛格外紧张。张涛第一个发言,上来就提用户画像方案:“昨天林未提交的初稿,我看了一下,问题很大近半年的用户数据只用到了三个月,导致‘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特征分析很片面,比如没考虑季节性差异,这要是交给运营部,肯定会被打回来。林未,你给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林未身上,有人好奇,有人同情,还有人带着看热闹的表情。林未深吸一口气,站起来:“抱歉,方案确实存在数据不全的问题,因为我只收到了近三个月的‘高活跃低付费’用户行为轨迹数据,近半年的历史数据没有拿到。不过我基于现有数据,结合用户的地域、活跃时段做了交叉推导,比如北方用户在冬季更关注保暖类内容,南方用户在夏季更关注防晒类内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季节性差异的缺失。”
说着,林未打开方案,调出交叉分析图表:“大家可以看,虽然数据只有三个月,但通过地域-季节的关联推导,我们对‘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内容偏好判断,误差能控制在10%以内。如果后续能补充近半年的历史数据,误差还能再缩小5%。”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坐在角落的王鹏突然开口:“我觉得这个推导逻辑没问题,之前我做地域分析时,也用过类似的方法,准确率还挺高的。”
王鹏是组里的老员工,平时很少说话,他一开口,不少人跟着点头。张涛的脸色有点难看,却没反驳,只是冷冷地说:“就算逻辑没问题,数据不全就是硬伤。这周你加班把数据补全,周末前给我终稿,别再出岔子。”
林未点头应下,心里却清楚张涛肯定不会主动给她补数据,还得靠自己想办法。
散会后,苏晓悄悄拉着林未:“王鹏今天怎么帮你说话了?”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觉得张涛太过分了吧。”林未苦笑,“现在还是得找数据部要完整数据,不然周末也交不出终稿。”
“我再跟小周说说,让他帮你催催审批。”苏晓拿出手机,“对了,你那个模型细化别停,张涛不让你做,你就私下弄,李总要是问起来,你也好有东西交差。”
林未心里一暖,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林未一边跟苏晓一起催数据审批,一边利用碎片时间完善用户画像方案。好在小周给力,周四下午终于把近半年的完整数据发了过来原来张涛早就把数据存在自己的电脑里,只是没给林未。
拿到完整数据后,林未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特征:“高活跃低付费”用户里,有60%的人会在“付费内容折扣期”点击付费入口,只是最后因为“折扣力度不够”或“优惠期限太短”放弃。她赶紧在方案里补充了“阶梯式折扣”建议新用户首月5折,连续包月7折,老用户续费送周边礼品,还算了一笔账:按照这个方案,预计能让“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转化率提升20%,远超之前15%的预期。
周五晚上,林未加班到九点,终于把终稿整理好,发给了张涛。她特意在邮件里详细标注了数据来源、推导逻辑和优化建议,还附上了测算过程,怕张涛再挑毛病。
周六早上,林未收到了张涛的回复,只有一句话:“方案已收到,我会汇总后发给李总和运营部,你不用管了。”
林未看着邮件,心里有点不舒服明明是自己熬夜做的方案,张涛一句“我会汇总”就把功劳揽了过去,但转念一想,只要方案能通过,帮到运营部,谁汇总也一样,就没再多想。
周一早上的部门例会,李曼也参加了,主要听各项目的进展。轮到张涛汇报时,他打开了用户画像方案,却只字没提林未的名字。
“这个用户画像优化方案,是我最近整理的,重点分析了‘高活跃低付费’用户的特征,提出了阶梯式折扣、免费试看两个优化方向,预计能提升20%的转化率。”张涛指着屏幕,侃侃而谈,把林未的推导逻辑和测算过程说成是自己的思路。
林未坐在下面,气得手都在抖那些数据是她熬夜核对的,那些特征是她反复推导的,张涛不仅隐瞒数据、公开批评她,现在还把功劳全抢了!
“这个方案不错,针对性很强,”李曼点了点头,看向张涛,“具体的推导过程和数据支撑,是你自己做的吗?”
张涛愣了一下,赶紧说:“是我牵头做的,林未帮忙整理了部分数据。”
“哦?林未也参与了?”李曼看向林未,“林未,你说说,你负责了哪些部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林未身上,张涛也紧张地盯着她,眼神里带着警告。林未深吸一口气,心里快速盘算:要是现在拆穿张涛,肯定会在会上闹僵;要是不说,自己的功劳就白被抢了。
“我主要负责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林未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核心的优化方向和测算,是张涛定的。”
张涛明显松了口气,李曼也没再多问,继续听其他项目的汇报。
散会后,苏晓拉着林未,气得不轻:“你怎么不跟李总说实话?那明明是你做的方案!”
“现在没有证据,说了也没用,反而会让李总觉得我斤斤计较。”林未苦笑,“而且方案能通过就行,我不想因为这个跟张涛闹僵,以后还得在一个组里工作。”
“你就是太老实了!”苏晓恨铁不成钢,“他这次抢你的功,下次还会抢!你得留个心眼,以后做重要任务,一定要留好证据,比如邮件记录、聊天截图,别让他再钻空子。”
林未点了点头,心里也明白苏晓说得对。她回到工位,打开电脑,把用户画像方案的终稿、数据文件、测算过程都整理到一个文件夹里,加密保存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在职场里,光有能力还不够,还得学会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下午,运营部传来消息,用户画像方案顺利通过,还特意表扬了“方案的细节很扎实,测算逻辑清晰”,让张涛负责后续的落地对接。张涛在组里炫耀了一圈,还请大家喝了奶茶,却没给林未买,还是苏晓悄悄给她带了一杯。
“别理他,小人得志。”苏晓把奶茶递给她,“对了,你那个模型细化得怎么样了?我帮你跟李总提一嘴,别让张涛把你的功劳全压下去。”
林未打开模型文档,笑着说:“差不多了,我加了地域、季节的参数,测试效果比之前还好。你要是方便,就帮我跟李总说一声,要是不方便,我自己找机会说也行。”
“我帮你说,放心。”苏晓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现在是盟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林未看着苏晓,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有苏晓这样的朋友在身边,就算遇到张涛这样的上司,自己也不是孤军奋战。
晚上下班,林未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街边的路灯,心里五味杂陈。她想起刚入职时的期待,以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认可,却没想到职场里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但她也没灰心张涛能抢一次功劳,抢不了一辈子,只要自己有真本事,总能等到证明自己的机会。
回到出租屋,林未打开电脑,继续细化模型。她还在方案里加了“实时反馈”功能用户要是对推荐内容不满意,点击“不感兴趣”后,模型会立刻调整权重,避免再次推荐同类内容。测试结果显示,这个功能能让用户“不感兴趣”的点击率下降15%,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林未看着屏幕上的结果,嘴角露出一丝笑容。她知道,张涛的打压和抢功,只会让自己更努力,更强大。总有一天,她要靠自己的实力,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成果是谁做出来的,谁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周一早上,林未刚到公司,就看到李曼的助理在找她:“林未,李总找你,让你现在去她办公室。”
林未心里一紧,不知道李总找她有什么事,难道是张涛又在背后说她坏话了?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服,走向李曼的办公室。
“林未,坐。”李曼看到她,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你那个用户画像方案,运营部很满意,说帮了他们大忙。我听苏晓说,方案主要是你做的?”
林未愣了一下,没想到苏晓真的跟李曼说了。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我负责了数据整理、特征分析和优化建议,张涛帮我汇总和对接。”
“我就知道你没那么简单。”李曼笑了,“张涛的能力我清楚,他做不出这么细致的方案。你也别觉得委屈,职场里难免有这样的事,重要的是保持初心,把事情做好。对了,你那个模型细化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能给我看?”
林未心里一暖,赶紧说:“已经细化好了,加入了性别、年龄、地域、季节的参数,测试效果很好,我现在就发给您。”
“好,我看完后,咱们找个时间跟技术部对接,争取尽快把模型上线。”李曼点点头,“你是个有能力的年轻人,别因为一点小事影响心态,云启不会亏待真正做事的人。”
林未走出李曼的办公室,心里豁然开朗。她知道,李曼心里清楚谁在做事,谁在抢功。只要自己坚持下去,靠实力说话,总有一天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回到工位,张涛又在盯着她,眼神冷冰冰的。林未没再像以前那样害怕,而是挺直了腰板,打开电脑,把模型文档发给了李曼。她知道,自己的职场之路虽然充满了坎坷,但只要不放弃,总能一步步走下去,让自己的锋芒,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