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近些年来关于胎儿成长和发育的研究逐渐成熟。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母体的腹中是一片黑暗,胎儿在出生之前听不到任何声音,只是在母体中安静地待着。
但是,许多新的研究逐渐推翻了这一猜想。新的研究表明,即便在母体的腹中,胎儿也能够清晰地听到外界的声音,还会出现吮吸手指、打嗝,甚至笑出声来的行为,他们表现得很活跃。
瑞士动物学家波特曼将哺乳动物分为“离巢性”和“留巢性”两大类。离巢性动物的特点包括:妊娠期较长、出生时大脑发育较为完善、幼崽数量少,以及刚出生的幼崽能够立即进行与成年个体相似的活动。比如,马、猴子等高级哺乳动物就属于离巢性动物。
留巢性动物的特点则包括:妊娠期较短、出生时大脑未发育成熟、一次产下的幼崽数量多,以及幼崽处于未完全发育状态。比如,松鼠、兔子、鼬鼠等属于留巢性动物。
人类作为高级哺乳动物,虽然具备离巢性特征,但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在出生时仍处于相对未完全发育的状态。这一现象被称为“生理性早产”或“子宫外的胎儿期”。
在母体中,从受精到胎儿出生需要260~270天左右(大约40周),这段时间称为胎生期。胎生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如表2–1所示。
表2–1 胎生期的三个阶段
续前表
在妊娠12周左右时,我们通过超声波监测,可以观察到胎儿在羊水中频繁地活动。到20周时,胎儿会出现抓握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也称为足底反射)。与此同时,母亲也能够通过胎动感受到胎儿的活动。此外,大约在妊娠4个月时,我们可以看到胎儿吸吮手指。
怀孕6个月后,胎儿开始饮用羊水并排尿,有时还能看到胎儿吸吮胎盘的动作,这一动作是为将来吮吸母乳而进行的预先练习。不仅如此,胎儿还会在羊水中移动双脚,做出类似走路的动作。
临近分娩时,胎儿踢腿的动作逐渐减少,而扭动身体的动作有所增多,这可以视为胎儿为了生产时能顺利通过产道而进行的预先练习。
怀孕6个月左右的胎儿,在受到强光照射时会有反应,具体表现为眨眼或眼球四处转动。
胎儿对成年女性的声音表现出高度敏感。在妊娠29周左右时,如果让胎儿听音乐,胎儿的心率会有所上升。
临近分娩时,胎儿皮下脂肪增加,身体逐渐变得饱满、圆润。全身的胎毛逐渐减少,皮肤的皱纹也随之减少,皮肤开始富有弹性。头发逐渐生长,指甲也开始生长。此外,肺功能在妊娠34周左右基本发育完全。
也就是说,人类的成长发育并不是从出生开始的,而是从受精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母亲怀着珍爱之心来呵护腹中的胎儿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发育过程
注:根据杰克逊于1929年提出的理论绘制。
在日本,按照干支历法,在进入妊娠第5个月后的戌日,为了祈求腹中胎儿平安以及孕妇分娩顺利,人们会在孕妇的腹部缠上一种由纱布制成的腹带,也叫岩田带。这种仪式被称为“带庆”。为什么要在“戌日”缠裹腹带呢?在日语中,“戌”和“狗”的发音相同,均为“inu”,而狗在生产时通常较为顺利,而且一次能产下较多幼崽。因此,长久以来,日本人都将狗视为保佑顺产的守护神。此外,戌是十二干支之一,每12天就会轮到一个戌日,也就是说,一个月大约会有3次戌日。
在医学尚不发达的年代,日本这种独特的仪式,可以说是一种保护母婴健康的民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