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自2017年运行以来,这一通道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从最初的渝桂两地合作拓展至国内“13+2”省区市共建的新格局。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标志着通道建设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多年来,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加速延伸,跨越山海,联结世界,铺就崭新的发展通途。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通道已有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3种物流组织方式,目的地从71个国家和地区的166个港口,拓展到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3个港口。班列开行总量超3万列,完成“第一个1万列”用时1461天,完成“第二个1万列”用时487天,完成“第三个1万列”用时仅402天。一条具有澎湃活力的国际经济走廊,正在释放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新动能,创造“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新机遇。
曾几何时,大山大水,是西部省份开放路上难以跨越的阻碍;交通物流,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共同“痛点”。时至今日,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一条条新线开通,承载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昔日梦想,寄托着“说买就买”的购物浪漫,更怀揣着国家改革发展的美丽愿景。舳舻千里,铁龙驰骋,一路通百业兴,正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的“新景象”。
2017年9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在重庆首发。
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标志着通道建设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
铁龙驰骋,货畅其流。2022年4月2日,首趟陆海新通道中缅印国际联运班列在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2022年6月14日,四辆满载玻璃制品的卡车从银川综保区出发,将经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出境,抵达蒙古国,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北向新通道开通;2022年6月16日,陆海新通道国际联运测试班列(重庆-西藏-南亚)开行,在重庆与南亚之间开辟了一条新通道;2022年7月2日,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重庆-新疆[吉木乃]-德国)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首发……2022年7月30日,总投资105亿元,包含16个5000吨级泊位、14条进港铁路专用线、18万平方米室内仓储、15万平方米口岸查验设施的果园港港口建设工程已全部竣工。截至2023年末,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高速公路里程达7.1万公里,占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的44.1%。沿线省市铁路营业里程达6.1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40.1%。主通道和重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通道沿线省区市铁路营业里程年增长率为7.6%。广西北部湾港共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6条,其中外贸集装箱航线48条,内贸集装箱航线28条,辐射范围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
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内,“陆海优品”品牌的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包括宁夏枸杞原浆和干红葡萄酒、甘肃百合、新疆坚果、广西螺蛳粉、贵州茶叶等。这些特色商品曾因物流难题而“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正沿着这条快捷的新通道走向世界,有的已成为当地外贸新增长点。以甘肃为例,2017年9月至2023年末,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累计发运国际货运班列1280列,占甘肃全省始发国际货运班列的50%以上。其中,南亚国际班列占全国南亚班列的95%以上,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班列占全省的90%以上,本地的苹果、洋葱、马铃薯等农产品和纯碱、铝材等工业品通过陆海新通道走向世界。除此之外,内蒙古、陕西的煤炭经陆海新通道运至重庆等地,青海的纯碱经通道运至广西支持玻璃产业,广西的玻璃经通道运至川渝支持汽车产业……一条金灿灿的经济走廊正在祖国西部版图上凸显出来,一幅流动的贸易画卷正在西部大地上铺开。截至2024年9月,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辐射我国18个省(区、市)、73市、156站,所运输的货物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中国制造”通过新通道走向全球,来自全球的货物又借此进入中国市场,这条具有澎湃活力的国际经济走廊,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注入了新动能。
“呜——”汽笛声中,装着从泰国运来的3万吨木薯的巨轮“天力”号缓缓靠近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码头。2022年7月1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泰国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重庆举行,双方将打造“重庆-曼谷”双向铁路运输通道及欧洲经重庆直达东南亚并通过海运港口辐射更广范围的双向运输通道。2022年7月5日,老挝-中国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在重庆揭牌,中老两国将依托陆海新通道,搭建集中采购和分销体系,开展产业全链条合作,持续做大“运贸产”一体化,不断拓展双方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的贸易往来。以前,老挝的大米等农产品运到重庆等地,至少需要20多天。如今,货物搭乘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从老挝到重庆只需4天。依托陆海新通道,中国与柬埔寨探索打造“运贸产”一体化香蕉供应链,与马来西亚推动形成陆海新通道马来西亚供应链资源中心等。2024年1月26日至3月5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发送货物7.7万标箱,同比增长4%;开行中越班列20列,同比增长185%,水果、海鲜等东盟特产以最新鲜的状态摆上中国西部地区百姓餐桌。
2024年9月14日9时56分,满载着来自东南亚的食用植物油、铜版纸、石英砂等的X9596次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缓缓驶出,预计两天后抵达重庆小南垭站,标志着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运货物突破60万标箱。
通道畅,产业兴。2018年,浙江正凯集团在重庆设立了万凯新材料公司,最初的计划只是辐射西南地区,其外贸货物还是从东部地区通过海运发往其他国家。陆海新通道公司在调研中发现这一情况,希望正凯集团将外贸业务留在重庆,通过陆海新通道发货。2021年11月,满载食品级PET切片的涪陵万凯专列首发,10天后直达印度尼西亚,有效弥补了内陆出口运输时间长的短板。正凯集团决定在重庆涪陵投资二期项目,将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的外贸出口业务逐步转移到重庆。未来,正凯集团每年将有超过百亿元的货物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往全世界。依托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国家物流枢纽,越来越多的产业正加快在西部集聚。截至2023年7月,广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外贸进出口额8580亿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4.76亿美元,分别占全区的37.4%和36.8%。三个片区税收收入由2020年的43.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28.8亿元,年均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558.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05.5亿元,年均增长34.2%。
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更上层楼”。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中西部地区货物出海出边的主要通道和RCEP框架下连接中国与东盟地区最快速、最便捷的运输通道,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数智陆海新通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利用5G网络优势及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赋能数智通道建设,支持构建陆海新通道“13+1”省区市响应服务体系“陆海链”。“陆海链”建成后,就可试点中新铁海联运“一单制”电子提单项目,实现提单的签发、核验、查询、流转、创建授权等功能,实现物流、银行、保险、贸易企业、海船公司、码头等多方的数据互认、互信,提供跨境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推动贸易融资便利化,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通道沿线还建立多个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重庆搭建的跨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铁路、港口、航运、“单一窗口”和核心场站的互联互通。洋浦港建立港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可直接提货发货,简化进出境通关手续。通道沿线省区市已出台系列金融服务政策,推动省际金融合作,吸引国际金融服务机构,为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已上线全国唯一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应用场景,累计为企业融资及支付27.3亿美元,减少跨境结算单证审核时间90%。
思考讨论
1.结合案例思考,建设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2.建设陆海新通道是全面扩大开放的具体举措,结合案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坚定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党中央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否与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相矛盾?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五章第三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部分的辅助教学。案例主要展示西部地区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贸易便利化等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前,应组织学生通过预习或者课前讨论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把握西部陆海新通道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陆海新通道建成后,可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运输货物,由重庆向南经贵州等地,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向北与中欧班列连接,利用兰渝铁路及西北地区主要物流节点,通达中亚、南亚、欧洲等区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环节,应引导学生结合案例的叙述逻辑分析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的硕果,立足于实践层面总结陆海新通道为什么能够推动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以运输物流通道及交通物流枢纽为载体,系统构建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关联的国际贸易走廊和经济走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畅通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和投资,有力推动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特色产品走向世界,加快了中部和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快速发展,还进一步激发中国市场与东盟市场的协调衔接,贸易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一系列内外联动、东西协同的创举,有力推动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诸多内陆城市以大通道、大平台、大产业协作为抓手,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一个个不沿海也不沿边的内陆城市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教师应将这些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实践逻辑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相结合,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核心教学主题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西部地区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的发展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开放、高质量的新格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二,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积累,在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打造交通便捷、物流高效、贸易便利、产业繁荣、机制科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在经济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成将改变西部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投资机会,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外交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为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互惠互利、友好相处。在国家安全方面,西部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的发展潜力巨大,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西部开放,能够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为在大变局中保持我国战略定力提供有效支撑。实践表明,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并不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旨在有机协调两种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习近平指出,既不能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也不能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建设陆海经济新通道,旨在加快推动内陆城市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提高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进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对内来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拉动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释放强大内需潜力,有力支撑起了国内大循环。对外来看,新通道对接“一带一路”,辐射能力较强,通过新通道的建设,西部地区融入了对外开放格局,有力促进了国际循环。新通道的建设成效,有力地证明了扩大开放与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启示意义
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我国经济格局,必须加快推动内陆地区的改革开放。当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大国博弈、新技术革命等多重力量对全球发展格局造成巨大冲击,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期,区域格局与开放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内陆地区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将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延伸,积极打通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通道,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同时,要加强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充分释放内陆地区作为我国战略大后方的发展潜力,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为在大变局中保持我国战略定力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