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4 民生小事大情怀

核心阅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核心理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光辉典范,时刻把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小吃产业发展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小事,都被记在总书记的心中,并一次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共产党人的大事。习近平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深沉而充满力量,体现了浓浓的人民情怀,折射着真挚的为民初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对民生“小事”作出重要指示。民生存在于每一件小事中,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一件大事。关注民生小事,体现了习近平的大情怀。

“小角落里的大革命”

曾经,谈及中国的厕所,很多人的感受不佳。在街道、景区等公共场所,厕所脏、乱、差、偏、少,如厕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明的短板,需要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在习近平眼里,改厕这件“小事”,联系着大民生——在外地考察到农户家时要看,全国两会“下团组”共商国是时要问,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行部署。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镇江考察调研时就指出,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

2015年4月,习近平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3个多月后,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要求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从改建旅游厕所到推进农村改厕,从布局城市公厕到增加女厕数量,从全国性会议部署加快改水改厕步伐到农村改厕被列为“十三五”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一场“厕所革命”的浪潮在中国城乡大地掀起。

习近平不仅倡导了这场“厕所革命”,更时时关注着工作进展,关注着人民群众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的获得感。

“总书记关心得这样细致,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回想起当时习近平到家里做客时询问厕所改造的情景,吉林延边光东村村民宋明玉脸上洋溢着幸福。2015年,光东村启动“厕所革命”,全村210户家庭全部用上室内水冲厕所,村民交口称赞“厕所变了样,生活大不同”。

旅游系统“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截至2017年10月底,国家旅游局共牵头完成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8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12年的71.7%提高到2016年的80.4%。

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再次强调要在农村来一场“厕所革命”。2017年11月,习近平强调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2021年7月23日召开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传达了习近平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的重要指示:“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并且要求“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2023年8月,上海连日的高温潮湿和雨水,未曾影响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瑞虹新城二期生活垃圾厢房的干净整洁,这里被打理得整齐利落,少有蚊蝇。

一大早,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就跟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开会,讨论小区里垃圾回收精品示范点位的推进工作。

从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到2023年5月底收到总书记勉励大家工作的回信,近5年时间,雷国兴历经3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也见证了上海垃圾分类从“不愿分、不会分”到“主动分、智慧分”的过程。“总书记的回信,是压力也是动力,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时间回溯到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走进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几位年轻人正在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习近平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

垃圾分类推行之初,大家连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都分不清楚。有关部门组织志愿者挨家挨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画册、冰箱贴等,还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趣味竞赛、拾荒慢跑等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参与度。几年坚持下来,成效显著,老百姓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2022年初,雷国兴调任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后,她发现,辖区约40%的住户是租户,新来的租户对垃圾投放点、投放规则都不太了解,垃圾房旁边经常出现落地垃圾。雷国兴与志愿者商量后,制作出一本“迎新手册”。住进小区的居民,都会拿到这本手册,里面收录了各类便民服务信息,包括怎么扔垃圾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写信人之一、瑞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磊说,“读到这里,我特别激动。”

截至2023年6月,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5%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5%;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要继续做好小吃这篇“大文章”

你可能不知道沙县在哪儿,但你一定知道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沙县小吃。

扁肉、拌面、蒸饺、炖汤、芋饺……品种多样、美味可口的沙县小吃早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国民美食”。沙县小吃拓展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京、纽约、巴黎等地都有了沙县小吃的门店,全国门店更是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实现和带动了30万人就业。

为什么来自山区的沙县小吃能走遍天下?除了它的独特美味,还要归功于一个人——习近平,他曾多次为沙县小吃的发展“支招”。

福建省的夏茂镇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下海”和“打工”浪潮,城市流动人口暴涨,激活了对快餐业的庞大需求。以“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为口号的沙县小吃,凭借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特点,俘获了无数食客。沙县小吃迅速“火”了起来。

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习近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富民产业。1999年3月,习近平在沙县考察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他为沙县小吃支招:“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2000年8月,习近平再赴沙县,在夏茂镇与村民座谈时强调,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多年来,当地政府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做,把小吃当作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地方政府成立小吃办、沙县小吃集团,组织“小吃节”等活动,不断推进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小吃业发展为沙县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如今的沙县小吃不仅是独立的餐饮产业,而且融入沙县人民的日常生活,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在内的产业集群。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3月23日下午,他来到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夏茂镇俞邦村,实地了解沙县小吃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在这个千余人的村落,超过60%的村民先后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在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前,习近平同乡亲们亲切交谈,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再为沙县小吃发展“支招”: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他再次对沙县小吃寄予厚望:“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为你们提供了机遇,你们也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作出了贡献。可谓是应运而生、相向而行,希望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习近平将小吃产业等置于新的“富村”图画之中。他说,“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一句句细心问询,一次次民生关切,折射着习近平的为民初心和人民情怀。

思考讨论

1.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高度关注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小吃产业发展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小事,体现了怎样的情怀?如何理解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2.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如何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发展实践?

3.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学习习近平的为民初心和人民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四章第三节“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部分的辅助教学,也适用于第十一章第一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部分的辅助教学。案例通过展示习近平对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小吃产业发展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小事的关心、关注,彰显了习近平的为民初心和人民情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主线,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在使用本案例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新华社出品的微视频《两会“微”观:习近平关心的民生“小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民生温度及其为民初心、人民情怀。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习近平一直心系民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头等大事。他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的冷暖安危。只有懂得了习近平的为民初心、人民情怀,才能理解民生“小事”在习近平心中之大、之重。习近平至深至厚的为民初心、人民情怀具体体现在情系人民、造福人民、不负人民的实际行动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我国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在讨论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生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忽视民生小事、漠视群众疾苦的错误倾向。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民生事关人民的生存生活生计,事关民心所向、民情所系、民意所指,决定党的事业成败和国家命运兴衰。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民生大小事,办好群众暖心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百姓之事无小事。小事不小,小中见大,从小事做起,把人民所在意、所关心的事,作为党和政府所在意、所关心的事,把民生“小事”当“头等大事”,体现了心怀“国之大者”。

第三,在讨论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内容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是坚持贯彻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和改善民生是为了人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民,社会发展成果也理当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重视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小吃产业发展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小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基本方略在社会建设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在发展中切实保障人民的权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都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一经诞生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民造福,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最终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上,体现在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的具体实践中。要像习近平那样厚植为民初心、人民情怀,心系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做到把“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在新时代,为民造福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的核心执政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搞建设、促发展、抓改革,最终目的都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泛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发展实践,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体现到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标准越来越高,必须持续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作、改善工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既是开展经济建设的基本立场,也是开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书写出一篇气势恢宏的民生大文章。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小吃产业发展等民生小事也取得重要进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的话语言简意赅。

第三,为民造福,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安身立命之本,共产党人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心中有人民,眼里有群众,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千家万户的小事,正是习近平高度关注的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自2015年以来,“厕所革命”由旅游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成为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示范工程,既体现了国家文明工程的步步深入,也映照出习近平真挚的民生关切。为了使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的工作顺利进行,习近平不但来到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而且写信勉励社区工作人员努力做好这项工作。为了促进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习近平多次“支招”,提出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沙县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细节之中、微小之处,蕴含着总书记对百姓生活、对民生问题的深深关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战略部署,正在化为落地的政策“甘霖”,滋润着民生“枝叶”小事,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民造福的事情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需要合力攻坚、久久为功、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民生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持续用力,像抓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小吃产业发展一样,“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人民的美好生活梦想必将不断照进现实。

■启示意义

第一,群众小事不可小视。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点滴小事见初心,细微之处显真情。关心解决好这些民生“小事”折射出为政之德,也彰显了为政者的大智慧、大情怀。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小吃产业发展,都是民生所需。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不能小视,还应予以更多重视。办好群众小事要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终对人民群众倾注感情,花更大力气解决好一桩桩“小事”、一件件“难事”,才能赢得民心,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要言行统一,把为民初心、人民情怀落到实处。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初心不改,使命不移。百余年党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习近平是从人民群众中走来的人民领袖,深谙民心、躬身为民,对民生的关怀“实打实”。他谋划着国计民生的顶层设计大事,也操心着百姓身边的民生小事。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新时代青年要像习近平那样,厚植为民初心、人民情怀,心里装着人民,奋斗为了人民,以实际行动为民多办实事和好事,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和本领,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多做贡献。 4HlwS2LrFAeyFTtKqPFdyr5lXHOqhLs+LjyMaaduR9KVICXLE+hEbH12z314H2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