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1 数据见证新时代伟大成就

核心阅读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标注划时代的历史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组组数据,见证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彰显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强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时代转换总是有可以体认的事实作为信息符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新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治国理政的崭新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成为新时代的鲜明标识。

读懂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对于我们看清风雨来时路、走稳实干当下路、照亮奋斗未来路至关重要。

读懂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数据最有说服力。让我们通过五组数据,记录新时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的前进步伐,展现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成就。

超134万亿元:中国经济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受多重负面因素影响,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令世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国经济却能够逆势而上,不仅跑得快,而且跑得稳。

2013年至202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6.9万亿元增长到134.9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9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2023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4.5%,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速将继续在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

纵向看,我国年GDP增量,已远超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年GDP。我国经济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经济总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人均GDP实现新突破,从2012年的38354元增长到2024年的95749元。财政收入从2012年的11.72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1.97万亿元,接近翻一番。202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1.4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

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21.03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48.79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自2017年起,我国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年度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超50%、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达8%……新时代以来,我国外贸不断实现新突破,2024年进出口总值为43.85万亿元。

新时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挥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持续凸显。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升到16%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超464万件: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

反腐败斗争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也是新时代进行的伟大斗争中的关键一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论地区领域,不论在职退休,该开刀就开刀,该清除就清除,书写了人类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新篇章,探索出一条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

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高低,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就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2013-2022年的十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464.8万件、470.9万人。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其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的553名中管干部当中,含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49人,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12人;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12人,十九届中央纪委委员6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各级“一把手”20.7万人。

党的自我革命力度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得到全面巩固。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56.3万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100.7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17.5万件。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共处分88.9万人,其中包括省部级干部73人。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95.8%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遏制腐败充满信心,比2012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超1亿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以推动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品质全面提升、城乡共同繁荣、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的新局面。

2012-2022年,我国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设施总面积由570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1亿多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总人次由15亿多增加到30多亿,人均文化事业费由35.46元增加到80.20元。

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作品总量约为6307.26万部,同比增长6.31%,图书存储量达到15亿册。

在国际可比的体现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共性指标中,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总量、设施总面积和纸质藏书总量,2019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文化公共服务方面,我国广播电视实现了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全国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9.5%。同时,广播电视提供的服务也逐渐从单一向综合转变。截至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团队的数量超过46万个,比2012年增加了50%,各级文化部门还持续组织开展像歌咏比赛、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之类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出专属于群众的文艺舞台。

国家网信部门重点打击“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信息内容,2024年共侦办网络违法犯罪案件11.9万余起,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3万余个,打赏失度、规范失范、功能失范、恶意营销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

超4亿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步入新时代,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41314元,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2021年,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2-2020年,平均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了70%。

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显著扩大。2012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2024年,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7亿人、2.5亿人、3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连续多年上调基础上,2024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涨3%,有力增进了人民福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34∶1。

2024年,全国综合交通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1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40万公里;2023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2万个,民用颁证机场达到259个……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突破;5G由生产外围向核心控制环节延伸……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形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已经建成……新时代以来,在重大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我国取得了诸多世界领先成果,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超58亿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新时代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超58亿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0年增长2.8倍,达到12.7亿千瓦,占全部装机的49.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17.5%。能源安全保障迈上新台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0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地表水环境继续改善。2024年,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90.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新时代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讨论

1.结合案例思考,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实践成效?

2.你认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形成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如何让“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部分的辅助教学。案例主要展示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形成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的生动实践。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本部分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定的时空场域,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课前,教师可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新时代这十年(2012-2022)》等书目,让学生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个意味着”的相关内容对“新时代”的内涵进行初步把握。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还可组织课堂研讨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不是凭空作出的,而是有着充分的历史、时代、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这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和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特征、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

第二,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厘清本案例的叙述逻辑,进而全方位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效。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一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在政治方面,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探索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在文化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在社会方面,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加强和改善民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用好案例数据,着力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以“数”说“理”,“数”“理”结合,推动知识性教育向价值性教育转变。要以数据为抓手,紧扣树立坚定的战略自信这一教学主题,为学生讲清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道理”,讲透彻“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原理”,讲明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的“哲理”……总之,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新时代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如何看全方位?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整体上谋篇布局、排兵布阵,从全局上运筹帷幄、多点发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处处结果。开创性有哪些?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我国各方面面貌为之一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深层次“深”在哪里?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卓越高超的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涉深水、闯险滩、啃硬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为什么是根本性的?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破中立,在立中破,坚持破立并举,推动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面从严治党,对未来发展产生方向性和决定性的深远影响。

第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10年、3600多天、87000多个小时,时光刻录机在中华大地上飞速运转,岁月的针脚在历史的年轮上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记。这10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肩负的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与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方能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一道道“无解题”得到破解。自信才能自觉,自觉方能自为。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站上新起点、迈步新征程,我们要更加深切体会到,要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第三,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发展实现全方位、历史性大跨越。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我们党不断强化自我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公共文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日益展现出一个不断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可信、可敬、可爱的国际形象;深化了对“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启示意义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是全方位的,其不可争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密码。自信才能自觉,自觉方能自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回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不少,但最具方向性的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继续前进。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站上新起点、迈步新征程,我们要更加深切体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到,想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创造新的伟大奇迹,就必须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B/z40gwIZlHeVVfqNrp07ToqKUEnK5tFk9BH5zUaZVW0wiPxHPmJFb9iAxUUBg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