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40多年前,深圳南岭村是一个只有不足800人的小村庄,房屋破旧,道路坑洼泥泞,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人们将其称为“鸭屎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深圳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基层党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从经济改革到精神文明建设,从人才培育到社区治理,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群团组织为辅助,全社区共同参与的居民共治格局,不断积蓄推动南岭村成长和蜕变的内生动力。40多年前,南岭村人均年收入仅100元,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而现在集体固定资产超过35亿元,昔日的“鸭屎围”已然街道整洁,生活、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全村人勤劳乐业,生活安定祥和,成为远近闻名的“岭南第一村”。
40多年前,南岭村还是一个只有不足800人的小村庄,人均年收入仅100元,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
“小时候的南岭村是一间挨着一间的老围屋,臭水沟很多,大家都说这里是‘鸭屎围’。”这是村民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末南岭村的景象。
南岭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前,村民以耕种为主。当时的南岭村,房屋破旧,道路坑洼泥泞,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贫困的生活迫使不少村民逃到香港谋生。
“死了以后,骨灰都不要吹回南岭村!”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没有忘记当年逃港村民说过的话,而正是这句话使他暗下决心,要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之路……
4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鸭屎围”已然街道整洁、新楼林立,商店、市场、酒楼、邮局、银行、公园、剧院、学校、医院、体育场、图书馆等生活、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全村人勤劳乐业,生活安定祥和,成为远近闻名的“岭南第一村”。
南岭村的这条发展致富之路,从何而起,通往哪里?
从“种房子”到“种高科技企业”
“43万元的故事”在南岭村可谓家喻户晓。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南岭村发展的机会也随之到来。特区建立后,政府开始大规模征地,用于开展基建工作。两年后,南岭村第一生产队拿到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款。对于当年的南岭村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怎么办?有些村民说,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干脆把它分掉。按照家里的劳动力来分,当时的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家分的应该是最多的。但张伟基秉持一颗公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组织党支部讨论后,决定把这笔钱用来建厂房,并且说服了村民。就这样,43万元就变成了南岭村的“第一桶金”。
为了招商引资,南岭村首先从环境入手,张伟基书记带领南岭村村民突击修路,清扫垃圾,拆除猪牛栏,栽花种树,美化村容村貌,为吸引投资创造环境。为了招商,村干部们守在新安酒家。“等外商、谈判、签合同,时间很紧。有一次为了赶时间,老书记三口两口就吞下一碗滚烫的云吞,然后继续工作。”老党员张秋如回忆说。
正是这种干工作“不讲价钱”、不谈条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精神,让南岭村能够在艰难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1984年底,当时仅有134户家庭的南岭村,已办起了13家来料加工厂,人均收入达3500元。1986年,南岭村建起了第一个工业区,村里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从贫穷走向了小康。
在随后的日子里,南岭村紧跟转型升级步伐,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文化创意、酒店旅游、高新科技等产业,积极从工业经济迈向创新经济。为大力发展酒店旅游服务业,南岭村全资建设五星级标准的求水山酒店。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腾笼换鸟,南岭村将原来4家来料加工厂旧厂房改造成“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6年,南岭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3亿元,人均收入达1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虽然自2010年以来,南岭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步增长,但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认为,珠三角“有钱、有地、有厂房”的基层社区很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深圳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以厂房和商铺出租为主的“房东经济”和“包租公”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南岭村社区开始探索涉足高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向科技要未来,向创新要效益。张育彪说,“我们要从过去种田、‘种’房子,转变为‘种’高科技企业”。在深圳乃至全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南岭村紧跟创新驱动步伐,努力有所作为。2017年,南岭村集体资金控股的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是国内首个村集体经济成立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从人工智能“深知未来”,到激光雷达“欢创科技”,再到高端装备“劲鑫科技”,短短几年间,南岭村投资了10多家初创企业,有的项目估值实现了几十倍增长。先进制造业企业劲鑫科技、欢创科技、鑫精合激光,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4月,海创药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南岭村坚持创业投资6年来收获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张育彪实现了当初许下的“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的诺言。
“致富思源,不忘党恩”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南岭村社区党委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设了一批极富特色的学习教育基地。
在求水山下,坐落着深圳市“五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反映了当年的真实面貌:简陋的灶头、破旧的农具……贫困的生活迫使不少村民逃到香港谋生。致富思源展览馆展示了南岭村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提醒访客“富而思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致富思源。张育彪大力提倡,“穷时要有穷志气,富时没有富毛病”,“富而好劳、富而崇劳、富而好学、富而思进”。南岭村规定,大中专毕业生回村参加工作,必须先在村里活重活累的修路队、清洁队劳动锻炼一段时间。村民“凡是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者,一律不得分红”。因此,在南岭村不管多么富裕的人家都不会不劳动。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南岭村还保留了20亩水稻田作为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每年暑假,家长都会领着孩子到水稻田里插秧劳动。劳动,在南岭村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教育村民的有效手段。
不忘党恩。南岭村村民不忘党恩,不仅体现在展览馆里,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率先富裕起来的南岭村秉持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先富帮后富,共奔小康路。40多年来,南岭村践行“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理念,截至2022年,南岭村以各种方式支援国防事业、部队建设,在陕西、江西、广西等地建设了32所希望学校,捐赠扶贫济困资金达9000多万元。
“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起来的南岭村坚持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南岭村社区党委充分意识到,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知识和人才是最重要的,抓好了教育就是抓好了未来。因此,“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是富裕后的南岭村对教育的坚定执着和信念。
为了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南岭村社区办文化夜校,鼓励村民“充电”;搭建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设有自助借阅室和报刊阅览室,藏书22类共3万多册、报刊600多种,馆内借阅图书实行全市通借;为村里上学的孩子提供帮助;投入巨资建起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儿童游乐场,让下一代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鼓励村民子弟读好书,村里专门出台激励措施:对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奖励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对出国留学生,奖励20万元。
南岭村社区党组织不仅注重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设立了夕阳红合唱团、青年舞蹈队、手工创意坊、艺术班、刺绣班等,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实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引导了文明新风的形成。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作为深圳市第一个“村改居”社区党委,南岭村社区党委始终担当社区治理“主心骨”,集众智、聚众力、成众事。南岭村把服务民生作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南岭村党委定下了“先定制度后定事”的规矩,率先响应“政企社企分开”改革,健全了社区班子联席会议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以制度规范社区治理。同时南岭村推动建立街道、社区、居民纵向三级区域化平台,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为激活居民自治能力,南岭村在社区治理运行中,探索“党支部+”联动治理模式,先后组建了“党支部+环保宣传队”“党支部+家和万事兴邻里调解队”等队伍,由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坚持党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用参与式工作手法、“人情”来化解邻里之间的纠纷,将社区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为了打通居民服务“最后一公里”,2010年,南岭村社区建成全市最大、功能齐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室内面积达8000平方米,户外广场达6000平方米,面向群众提供63项政务服务、43项便民服务,同时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新建自助服务站,24小时为居民提供101项自助服务。
“当选民主法治示范村”
2021年,南岭村社区入选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作为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村改居”社区,其管理人口多,人口结构复杂,既为社区发展带来了活力,也给如何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抛出一个问号。南岭村治理有序、邻里相亲的背后,是基层党组织以法治建设强化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
开展多元普法。建立“街坊议事堂”,推进法治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设“每周说法”直播课堂,组织“模拟法庭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法治宣传教育。提倡遇事找法。深入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把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严格依法办事。在社区综合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定制度,建立公示评议、监督反馈等机制,让社区日常事务有规可依。
思考讨论
1.从“鸭屎围”到“岭南第一村”,南岭村发展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其进行了哪些探索?
2.结合案例思考,步入新时代,党中央为何要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其意义何在?
3.结合案例,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带动引领作用。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五章第三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部分的辅助教学。案例主要展示深圳南岭村以基层党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从昔日的“鸭屎围”蜕变为“岭南第一村”的典型事例。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在案例讨论前,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改革的内涵进行把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改革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做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有属性,也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一科学论断,在当代中国持续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坚持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把党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走好“后半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以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岭村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鸭屎围”到“南岭第一村”的蜕变,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习近平强调:“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推动改革目标达成的最关键因素。唯有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决策水平和工作效能,改革开放这项系统性工程才会有坚强的领导,事业发展才会有把航向、定大局的“舵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党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施各项改革战略,有力有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20世纪80年代,南岭村大力招商引资换来的第一次腾飞,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和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改革开放给南岭村的“敢闯敢试”提供了政策条件,改革开放引领南岭村走上发展的正确道路。南岭村的巨变,关键在于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早班车”,主要得益于对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遵循,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性变革的生动缩影。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是为了破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步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无疑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一革命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开辟了以制度现代化促进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新进程,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南岭村把服务民生作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动向多元共治的城市社区治理转型,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的体系和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正是由于将全面深化改革落到了实处,真正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治理能力提升,南岭村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岭南第一村”。
第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指南针、定盘星和压舱石。习近平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难度大、阻力大、风险也大,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改革的任务越重,就越需要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引领。南岭村社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为抓手,组织建立起了街道、社区、居民三级,上下贯通、横向联动、覆盖广泛、组织有力的党建工作体系。在完善的党建体系之下,南岭村基层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力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通过党建引领,推进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另外,南岭村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在推动经济转型、社区治理等多项工作中都冲锋在前。南岭村的实践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自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寻求改革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凝聚共识,化解各种矛盾,并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启示意义
中国要前进,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尤其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锚定奋斗目标,增强历史自信,坚定必胜信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积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