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自浦东新区设立以来,浦东持续承接中央和上海的战略性试验任务:1995年,启动与国际接轨的先行先试功能性发展战略;1999年,“聚焦张江”,实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2005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战略实施,浦东成为首个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浦东设立,中国自贸试验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一次次被赋予奋楫而行的新使命。2019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拉开又一场面向未来的开发开放帷幕。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中央对于浦东定位之高、希望之重、支持政策之实、创新空间之大,前所未有。从一片阡陌农田到一座璀璨的现代化新城,浦东新区现已经成为彰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实践范例。35年时间,浦东新区的GDP从1990年的6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8万亿元,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人均GDP达到30.55万元。
万里长江,奔腾东去,如巨龙一般跃进太平洋。“龙头”入海处,留下一处点睛之笔。
诞生中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个自贸区……这是一片改革开放的高地。
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建成和在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近4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于此……这是一方创造奇迹的热土。
一边辐射长江经济带,一边挽起“一带一路”,拥有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海港、货邮吞吐量第三的空港……这是一个联通中外的枢纽。
这就是上海市浦东新区。
30多年前,党中央果断实施浦东开发开放政策,这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打出的一张“王牌”。30多年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简称《引领区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多年来,浦东新区引领区建设扎实推进,在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处一隅而观全局。从开发开放到引领区建设,背后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创新之光,点亮未来
在浦东的张江科学城,有一个外形酷似鹦鹉螺的建筑——上海光源。它的出现,使得原本无法做或者需要出国排队做的分析工作,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借助上海光源,科研人员发现了外尔费米子,揭示出了禽流感、埃博拉等多种流行病毒感染机制,基于上海光源实验数据研发的多种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
张江,浦东创新发展的“热带雨林”。截至2024年7月,张江科学城已集聚企业2.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930家,外资研发机构18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家。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个。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的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球晶圆代工前5的企业有2家总部设在张江。外界还常把张江称为“中国药谷”,是因为这里集聚着10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中,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逾1/4在张江布局。放眼黄浦江畔,李政道研究所、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加快发展。2023年,浦东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7300亿元。
科技创新引擎功能更加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7月,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GOI)累计授牌企业103家,赋能企业超3000家。
浦东的创新不止于科技。2013年,浦东继推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后,又肩负起建设自贸试验区的重担。那么,它是如何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的?可以透过几个镜头一探究竟:
2013版190项、2017版95项、2020版30项……这是上海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瘦身”记录。截至2020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6.9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的1.7倍,其中新设外资企业1.2万户……这是上海自贸区“大家庭”的成员数量。一减一增间,我们清晰地看到: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少了,投资者热情高了,中国与国际规则体系衔接的步伐更快了,制度创新正为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巨大红利。
“领唱”上海,唱响长三角一体化之声
2021年11月4日,伴着凉爽的秋风,一艘名为新海集和谐号的“太仓快航”货船从上海洋山港出发,经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抵达江苏太仓港。船上运载的23.47吨从美国进口的红橡木板材,成为洋山港与太仓港“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正式运行的第一单,洋山港放行后,在太仓港被来自安徽的客户直接提离。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沪太通关一体化使太仓港成了洋山港的延伸,并成为长三角率先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港口。“联动接卸、视同一港”,不仅加速货物流通,节约成本,疏解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压力,还减少了穿越上海市域的集装箱卡车数量,缓解了城市拥堵。
一次小小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拉近了上海浦东与长三角兄弟城市的距离。2021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浦东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作为“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浦东正在助力上海,发挥龙头城市的引领作用,与长三角区域中的兄弟城市携手并进。
绿动浦东,生活绿带和产业绿“链”两手抓
由罗山路、锦绣东路、龙东大道、外环线合围而成,占地14.54平方公里的张家浜生态清洁小流域,正成为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金色中环发展带”上的一块翡翠,在城市建筑群中呈现出生态绿色的静谧之美。张家浜生态清洁小流域以张家浜及其两岸楔形绿地为核心,西临陆家嘴金融中心、南倚张江科学城、北靠金桥副中心,横跨花木、张江、金桥、唐镇4个街镇,辐射人口超100万。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仅2023年,浦东就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3家,上海市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8家,零碳创建标杆单位6家,零碳创建单位3家。探尔科技、千沨新能源、上海火山石绿色环境、上海浦东星链数字产业研究院等,共同启动了中小企业双碳服务体系,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碳关税政策、优化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减少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浦东将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搭建绿色低碳公共服务新平台,做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持续支持前沿创新,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孵化载体布局;支持前沿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超前孵化载体建设;推动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融合,鼓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从新能源、原材料、供应链到再生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开放,浦东最鲜明的品格
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和其中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浦东无疑是在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做全球生意。成立GOI是浦东落实中央《引领区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由行业龙头企业或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发起建立的,遵循开放式创新、全球创新趋势,吸引集聚创新力量实现协同创新的新型载体。GOI自成立以来,大企业踊跃报名加入,2022年度已有34家授牌,集聚了10家技术赋能合作伙伴、16家信贷赋能合作伙伴和10家投资赋能合作伙伴。
吸引跨国企业纷至沓来扎根的,正是浦东不断巩固的服务保障、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聚焦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推行事中、事后监管,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形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证照分离等制度创新项目……在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浦东这片被深耕的土地成绩斐然。
书写人民城市的荣光
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三面落地的景观玻璃墙前,喝茶、听音乐、看书、发呆,室外的绿树、蓝天和波光粼粼的黄浦江一览无余……这样的闲暇时光不是在五星级酒店,也不是在高端写字楼,而是在普通市民皆可去的望江驿。在浦东东岸22公里的滨江岸线,每隔1公里,就有一个免费供市民休闲娱乐、打发时光的地方,统称“望江驿”。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不唯浦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在上海落地生根。石库门居民告别“倒马桶”,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管理……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上海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倾听居民声音,回应大家关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思考讨论
1.曾经是“一穷二白”落后农村的浦东,经过30多年巨变,在12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纳了约600万高素质人口,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浦东是以怎样的智慧和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
2.2021年4月23日,《引领区意见》发布,支持“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浦东将勇挑哪些“最重的担子”、啃哪些“最硬的骨头”?浦东又将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3.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结合案例谈一谈,浦东是如何以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六章第一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部分的辅助教学。本案例是一个综合性案例,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展示了浦东建设引领区的成就和前景。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印发《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使学生明确作为改革开放高地的浦东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浦东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浦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第二,在案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理解案例材料的逻辑关系。在创新发展方面,除了科技创新,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浦东在创新发展中肩负着制度创新的核心使命,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协调发展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浦东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龙头,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就是要支持浦东探索将新发展理念创造性转化为发展实践的方式路径,构筑区域发展的强大势能,带动上海、进而带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效率注入强劲动力、提供示范样板。在绿色发展方面,浦东更加注重绿色人文,19.5%的森林覆盖率、40多公里可漫步的黄浦江东岸、200座城市公园,15分钟可达的公共服务、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社区,浦东处处可见生态美与文化情。在开放发展方面,开放是浦东与生俱来的特色,浦东更肩负着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的使命任务。在共享发展方面,浦东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加快探索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
第三,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浦东开放开发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30多年来,浦东在一片农田上建起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30多年来,浦东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为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范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引领区意见》明确了浦东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任务: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这意味着浦东要走一条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达到具备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合作的能级。浦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
第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以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国内循环的协调,需要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上的“堵点瘀点”,努力实现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调,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开发开放30多年来,浦东从阡陌纵横的郊区变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经济实力强、开放程度高、改革经验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新城区,已经成为上海及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应对世界大变局中,浦东深度融入世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引领高质量开放发展的“领头雁”。浦东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有利于推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效途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作用。
第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以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从根本上来讲,要靠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不断增加绿色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才能使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浦东新区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创新生态活跃、产业门类丰富的全链条优势,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方向,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持之以恒地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加快催生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全力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第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家进步的前提。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与制度安排。浦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肩负着形成更多高水平开放型制度创新成果的使命,30多年来,浦东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成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引擎。从全国第一个新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第一个自贸区,浦东在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上,都代表国家实施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在开放型制度创新方面,浦东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成果,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复制推广到全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是某一领域、某一维度的对外开放,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不是简单进行“量”的积累,而是要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放眼未来,浦东需要率先开展制度型开放探索、高水平压力测试,形成更多有显示度、说服力的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
第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的。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自习近平2019年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起,上海就将这一理念不折不扣践行于城市建设实践之中,努力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建设人民城市是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题中应有之义。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始终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城市体,统筹协同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打造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启示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需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既是浦东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又是浦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浦东是新发展理念的先行者,在做强创新引擎、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做出了表率、积累了经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