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已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显著标识之一。从2013年9月29日全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贸区揭牌运行,到2023年11月1日中国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区——中国(新疆)自贸区正式揭牌,全国已建设运行22个自贸区,扎实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十多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自贸区建设从上海起步,布局逐步完善,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新格局。2024年上半年,22个自贸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039.6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元,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20.8%的外商投资规模和19.5%的进出口规模,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4年8月,22个自贸区累计推出36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国家层面累计复制推广34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地方层面自主推广3200余项自贸试验制度创新成果。
建设自贸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
从“头雁领航”到“群雁齐飞”:自贸区加快起势
201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中国(上海)自贸区筹备工作汇报。同年9月29日,全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贸区在上海浦东基隆路9号揭牌运行。扩大开放之门,走稳改革之路。一子落,满盘活。
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就将目光瞄准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投资管理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负面清单管理外商对华投资,标志着我国外商投资逐案审批时代的终结,开始对清单外的外商投资实行备案管理。
从2013年开始,改革接踵而来:注册资本实缴制变认缴制,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海关通关改革让企业更便利,上海自贸区探索实施了近百项创新举措,如“单一窗口”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促进区内货物、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金融制度创新框架基本形成,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有序运行……上海自贸区以开放促改革,确立了一套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准入方式。
2023年11月1日,全国第22个自贸区,也是中国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区——中国(新疆)自贸区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式揭牌。自2013年我国首个自贸区揭牌运行以来,中国自贸区建设从上海起步,布局逐步完善,已先后7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2个自贸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新格局。新一轮开放从中国(上海)自贸区起步,22个自贸区、167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全方位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2024年上半年,22个自贸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20.8%的外商投资规模和19.5%的进出口规模,在国家层面累计推广349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2024年8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对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作出新的部署。
从“苗圃”变为“森林”: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
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当年12月第一辆整车下线,创造“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特斯拉速度”。两年多后的2022年8月,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从1到100万,这座工厂用了30多个月,而从100万到200万,仅用时不到13个月。特斯拉在上海屡次刷新效率纪录,离不开自贸区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的支撑。临港开展“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等多项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已形成“一个月洽谈签约、三个月启动供地、六个月实现开工”的工作标准。自贸区不仅成就了“特斯拉速度”,还有超过360家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受益于自贸区的政策红利。
开放是刻在自贸区骨子里的基因。自贸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系统推进符合市场规律的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沿黄河9省份成立黄河流域自贸区联盟,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一体化通办”、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协作”、物流运输服务“一体化畅通”等四大合作机制;广西自贸区探索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海铁联运系统集成改革、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改革等;东北地区自贸区积极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产业管理模式创新、加强与其他地区产业合作;《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的公布施行……各地自贸区发扬“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精神,不断创新举措,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从“一滴油”到“两根丝”:全产业链条发展优势显著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钦州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自贸区、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完善面向东盟的产业协同体系,以“亲链东盟”构建钦州港片区跨境石化产业新格局。钦州积极打造国外布局上游供应原料+广西发展中下游精深加工的跨区域跨境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一滴油”(原油)到“两根丝”(锦纶、涤纶)的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动构建面向东盟的“一滴油两根丝”绿色化纤纺织产业新格局。同时,钦州港片区还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枢纽的独特优势,搭建了以中国石油、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并与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在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初步建立了跨境产业链合作。一系列项目陆续落户钦州,是钦州港片区构建面向东盟石化产业集群集聚成效的凸显,也是世界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的推动。
差别化探索,自贸区有了新气象。各个自贸区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上海自贸区建立以“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津自贸区聚力发展融资租赁产业,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湖北自贸区集聚光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6万家,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江苏自贸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各自贸区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集成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聚焦特色重点产业深化差别化探索,开展全链条集成创新,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
习近平高度重视自贸区建设,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一次次指路定向。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18年4月,习近平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2020年11月4日,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2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运行十周年之际,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在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这场从不到30平方千米地方起步的改革试验,正扎根广袤大地,在千里沃野生根发芽、抽枝拔节,不断结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思考讨论
1.自贸区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结合案例思考,自自贸区建设以来,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结合案例思考,新时代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结合案例思考,自贸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能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哪些启示?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五章第三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部分的辅助教学。本案例展示了各自贸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当好全方位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引领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事例。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同时也具有突出的空间广延性,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跨度较大。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应通过布置课前作业、开展结构化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案例的叙述逻辑,梳理和总结自贸区建设的具体举措和重大成就。在带动高水平开放方面,自贸区承担重大开放试点任务,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确立了一套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准入方式;在推进深层次改革方面,自贸区发挥制度创新“头雁”效应,在贸易、投资、政府职能转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实施了很多首创性改革;在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自贸区培育了油气、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开展全链条集成创新,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和开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自贸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和开放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为了更好实现高水平开放,我国必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究其实质是一场以制度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过程。开展自贸区建设,旨在探索制度型开放的新体制新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模式,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前进方向。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的铿锵话语,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时代的号角。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此,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全面推进自贸区建设,发挥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试验田”作用,特别是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意义重大。当前,自贸区已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贸区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水平改革,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切实提高应对挑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新时代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旨在聚焦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保护等领域,提升便利化,增加透明度,着力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自贸区提升战略实施以来,各自贸区加快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货物贸易领域实现更高水平自由便利、在服务贸易领域深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有力促进了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动。实践表明,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既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主动作为,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实际行动,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
第三,新时代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习近平强调,“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开放的核心内容,既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次深层次改革。相比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经贸规则下的“边境上开放”,制度型开放可视为规则和制度体系开放,即通过国内深层次改革,推动国内规则体系和基本制度框架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双向有机衔接,并通过制度创新和外溢,向世界提供有效制度供给的开放。其中,“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作为制度型开放的核心要素,具有高度关联性,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自贸区提升战略实施以来,各自贸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在国家层面累计推广349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实践表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开放促改革、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四,新时代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自贸区提升战略实施以来,各自贸区不断探索强化全产业链集成创新,进一步发挥产业基础好、集聚度高、创新力强的优势,围绕大宗商品、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打造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贸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要从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高的政治智慧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前无古人的艰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方向和方法问题至关重要。自贸区建设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找准了方向、用对了方法。首先,方向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在改革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总而言之,方向决定道路,思路决定出路。坚持正确的方向,就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推进。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就能够从关联耦合的重大关系中把握改革规律,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