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20世纪60年代,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心系香港同胞,克服重重困难,用短短一年时间,建成了全长83千米的宏大供水工程。数十年来,成千上万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使工程供水能力提升30多倍,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习近平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问起东江的水质怎么样,殷殷关切,溢满于怀。东深供水工程的对港供水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真实写照。2021年,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清澈的东江水,见证了香港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从未变过的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以及一代代工程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不忘初心,为香港建一条供水线
香港三面环海,由火山岩、花岗岩组成的山地和丘陵占据了香港面积的85%,不利于地下水储藏和开采,淡水奇缺。1962年至1963年,香港连续9个月滴雨未下,严重时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个小时,350万香港同胞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水务署贴出节水布告,要求市民每两周洗一次头,为了让学生少出汗,学校甚至停了体育课。“全家人提着水桶,到街上轮流排队取水,因为轮候争水导致街坊反目甚至闹上法庭。”这是老一辈香港人饱受淡水奇缺之苦的真实写照。
香港社会各界的求援信像雪花一样飞向北京。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深圳水库除按协议额度向香港供水外,又额外增加318万立方米。1963年5月,广东省政府允许港方派船到珠江口免费取用淡水。然而,船舶取水、行车运水只能解燃眉之急。香港水荒引起祖国的极大关注。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迅速作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该工程关系到港九三百万同胞,应从政治上看问题,工程作为援外专项,由国家举办,广东省负责设计、施工。”——在中央档案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周恩来总理对引东江水供应香港工程的批示,他强调,“供水工程,由我们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因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工程自己办比较主动”,工程应综合考虑,结合当地农业效益进行兴建。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深供水工程。这笔款项已接近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那时候,我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保障这3800万元,中央甚至不得不暂停了其他部分项目。国家计委等部门积极行动,对工程立项、审批及物资设备支援等问题逐一调度落实。
攻坚克难,铸就治水奇迹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
东江是离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然而,把水源地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千米进入深圳水库,随后再经过3.5千米长的输水涵管,引水济港并非易事。工程建设之初,施工缺乏机械设备,主要靠人力完成,要翻越6座高山,将水位逐级提升,困难可想而知。英国水利专家撂下过狠话:工程完工至少要三年。然而,当时香港的旱情,别说等三年了,连一年都等不了了!
为了尽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广东省动员了一切力量。选调全国优秀的技术人员、全国15个城市50多家工厂调整生产计划赶制各种机电设备、铁道部优先运“东深”的物资……上万名建设者住工棚、睡草席,吃住在工地,一时间人头攒动、热火朝天。“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响彻云霄。缺乏大型机械设备,工人们就一锹一筐、肩挑背扛,用人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缺少计算、绘图等设备,他们就靠三角板、绘图仪一点点计算;为赶工期,工程都是多工种同时进行,工作人员都集中在工地,大部分工作都是24小时三班倒,常常通宵达旦……
东深供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先后受到5次强台风和暴雨袭击。1964年受第19号强台风袭击,雁田水库水位暴涨,被迫开闸泄洪,导致下游竹塘工地围堰面临没顶垮塌风险。因电话不通,陈汝基和工友顶着8级大风,蹚过齐胸深的水,步行几千米在凌晨2点多赶到雁田水库通知减少泄洪量。
就这样,建设者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6座拦河坝、8个抽水站、17座大型闸门,将东江水从海拔2米提升至46米,造就了一项经典工程。
1965年2月25日,东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线完工。由香港摄制的彩色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在各大影院隆重上映,创下当年最高卖座纪录。香港有关部门送来两面锦旗,上书“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表达了香港同胞对祖国的无限感激之情。香港工务司负责人惊叹道:“这个工程是第一流头脑设计出来的!”
东深供水工程在1974年至2003年期间,耗资76亿元,先后进行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2000年8月,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鸣炮开战。这是一项实现对港供水水量水质全面提升的计划,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专用输水工程。7000多名建设者迎难而上,遇山建隧、平地搭渠,攻克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复杂难题,历时近三年,修建了一条现代化供水通道,实现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一举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测设计奖、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并入选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截至2023年年底,东深供水工程实现不间断对港供水达291亿立方米,相当于1900多个杭州西湖,满足了当前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这条用忠诚和大爱筑就的供水线,也被亲切地称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家国情深,一江水牵两地情
“当时,我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让香港同胞喝上充足的水。”2021年,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挂在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领奖代表嘴边最多的词语,就是“祖国”和“同胞”。数十年来,共有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而驱动他们全力以赴的,正是那份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
在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当时,在上万名工程建设者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来自广东工学院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系的84名大四学生。在那个专业人员奇缺的年代,这些天之骄子选择延迟一年毕业,投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圆满完成了厂房的排架、吊车梁设计工作。1964年10月13日傍晚,罗家强冒着狂风暴雨坚守在沙岭工段7米多高的闸墩,不慎被狂风吹倒跌落,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1993年3月的一天,在深圳水库通往香港的一处山体施工时,持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的张国华突发脑出血不幸离世,时年57岁。曾被评为“东深工程十杰工作者”的李玉珪,退休后返聘担任改造工程的设计总工程师,2011年7月的一天,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梗,倒在了调研途中……
2020年11月,正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大一的香港“00后”叶子嘉跟随学校组织的交流团,参观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叶子嘉近距离从纪念园里记录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历史的老照片中,看到了60年前发生的一幕幕,内心一次次被震撼。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每天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用的水,背后竟然有着这样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厚重历史。
为保护东江水和东深供水工程供水安全,广东先后出台了13部法律规章。东江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倾全情、尽全力,悉心呵护东江,让东江生态优良、碧水长流,润泽粤港,造福人民。深圳市成立了东深公安分局,专门负责守护这条生命线。工程沿线的东莞、深圳地区,不惜放弃很多建设项目,为保护水质作出巨大牺牲。
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感叹:“祖国永远都是香港的靠山,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央都是急港人所急、想港人所想,全力维护和增进香港市民的福祉。”香港社会各界用各种方式回馈水源地,与内地同胞共同守护这条香港的生命线。2014年起,香港赛马会在东江源头设立“香港马会碳汇林”,种植超过35万棵树苗。2014年年初,香港地球之家等四家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共同发起关注珠江水环境的联合行动。香港言爱基金会把“思源学校”开到了东江的源头江西,让东江上游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香港仁人家园近年来一直在帮助东江流域的居民改造房屋,帮助有需要的贫困家庭重建居所。
2019年,国家开始动工兴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个工程可以看作东深供水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不远的将来,西江水和东江水将比翼齐飞,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供水安全提供双重保障和战略支撑,成为推动大湾区腾飞的“双引擎”。
思考讨论
1.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祖国为保证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做出了哪些努力?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为什么会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东深供水工程对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你如何理解这条供水线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3.水是生命之源,而血更浓于水。东江水如何见证了浓浓家国情?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四章第二节“坚持人民至上”部分的辅助教学,也适用于第十一章第一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部分的辅助教学。本案例主要介绍了内地为帮助香港解决水荒,修建东深供水工程的故事,以及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展现了内地长久以来与香港密切交流与合作、共筑民生福祉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在使用本案例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课外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21年4月21日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引导学生了解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团队的先进事迹。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观看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水润香江》。该纪录片共有五集,即《生命之水》《让河水倒流》《解决缺水难题》《保水质安全》《引入西江水》。该纪录片通过珍贵历史资料和建设者们的视角,深度还原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为观众揭秘香港供水生命线背后的故事。观看视频可以使学生对案例相关内容有感性的认识,为案例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修建东深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角度分析这条用忠诚和大爱筑就的供水线对于香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东深供水工程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启动的?为什么选择引东江水济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之初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任务的?为什么东深供水工程后来又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东深供水工程对粤港两地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香港同胞与内地同胞是如何共同守护东江这条香港的生命线的?通过激发问题意识,深化学生对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和守护者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历程正确认识祖国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深刻理解国家为什么在财政经济困难时期,还要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国之力建成东深供水工程。两地民众在生活方式上有差异,但毕竟都是中国人,是血脉至亲,血浓于水,理应互相帮助、互相守护。香港同胞有所求,祖国必有回应。在香港遭遇严重水荒、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兴建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彻底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彰显了中央和内地对香港民生福祉一如既往的关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香港同胞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和靠山。背靠着祖国内地,这是香港最大的地缘优势。无论是当年投身于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还是那一代经历过水荒的香港同胞,他们每每回首往事,无不由衷感叹:“如果不是骨肉情深,血脉相连,国家怎么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啊!”香港回归祖国后,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东方之珠”和“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东深供水工程的对港供水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真实写照。经历百年沧桑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不管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牢记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无论面临多大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矢志不渝、一往无前,将初心和使命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之上、江河之间。上了年纪的香港人不会忘记20世纪60年代险些使香港成为一座死港、臭港的特大水荒。谁能拯救在水荒之中备受煎熬的香港民众?唯有祖国母亲。香港水荒引起祖国的极大关注,更牵动了国家总理的心。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拨款引东江水济港,铸就一条安全、优质的生命线,为香港送去源源不断的淡水。当时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建成这一项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建设这一供水工程,中央和广东省政府几乎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短短一年时间,就将6座拦河坝、8个抽水站全部建成。这项了不起的工程奇迹背后是党中央的强大支持,是全中国、全广东省的倾力付出,更是上万名建设者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无私奉献!为保障入港水量水质,东江上游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高度重视涵养、保护水源。一代代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充分彰显了他们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
第二,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和创造历史伟业,就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坚守“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数十年来,共有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没有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心系香港同胞,急香港同胞之所急,克服施工缺乏大型装备、强台风袭击等重重困难,不断在关键技术、重大难题上攻城拔寨、取得突破,就没有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安全、高效运行。他们“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创造多项“世界之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无愧于“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我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党和政府为人民造福,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所在意、所关心的事,就是党和政府所在意、所关心的事。把涉及百姓吃喝住行的民生“小事”当“头等大事”,真正体现了心怀“国之大者”。水是生命之源,关乎民众的生存之需,水资源更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水荒曾使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体现着党和国家对香港的关心爱护和全力支持,是中央心系香港百姓的一个缩影,承载着中央和内地对香港民生福祉一如既往的关怀和血浓于水的牵挂。流入香港的每一滴东江水,都饱含着祖国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爱。这条对港供水的生命线,是粤港密切交流与合作、共筑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
第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东江如同一条纽带,将中华儿女紧紧地连在一起,彰显了香港与祖国同甘共苦、命运相依、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和血脉亲情。东深供水工程为支撑和保障粤港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东江水的滋养、支撑和保障,香港摆脱了缺水之苦,心无旁骛地发展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世界“购物天堂”、全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同饮一江水,浓浓家国情。在新时代,东深供水工程激励香港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内地与香港之间心意相通的情感通道。只要东江不断流,香港用水永无忧。充足的淡水就像流动的血液,满足香港百姓的每日所需,推动着这座繁华都市高速运转。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为建设和守护这条香港供水的生命线、促进香港繁荣稳定立下不朽功勋,得到了香港同胞“饮水思源,心怀祖国”的高度认同。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受到嘉奖;努力回馈水源地的香港同胞饮水思源、真情投入,值得点赞。通过东深供水工程这条纽带,香港与内地在人文、地理、教育等方面实现了更多的沟通联系和相互交流,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鲜活例证。
■启示意义
第一,精神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时代不会忘记,山河不会忘记,香港同胞更不会忘记,东深供水工程是艰苦奋斗凝练的产物,是卓绝磨砺出来的精品。为了这一伟大工程,一代又一代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勇于挑重担、啃硬骨头,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征程上,中华民族正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身上那份敢闯敢拼、战天斗地、奉献奋斗的实干精神,“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必将为我们在新时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心中有人民,奋斗才更有力量。“坚持人民至上”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利民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东深供水工程高速建成的奇迹背后,承载着成千上万建设者的汗水和付出,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心中激荡着浓厚的同胞情谊,顽强拼搏、忘我奉献,把为香港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有了为民担当、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和踏踏实实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当代大学生要厚植人民情怀、心系民生,努力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让青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