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的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典范之作,承载了党在百年奋斗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堪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们党百年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跨越百年的三个“历史决议”彰显着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深远战略考量。
毛泽东与第一个“历史决议”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面临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形成的。它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1945年,离嘉兴南湖红船启航已24年。这24年航程,惊涛骇浪片刻未歇。除了战争带来的风雨如晦,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发生过三次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共产党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全国党员、红军锐减九成,白区党组织损失殆尽。
在同教条主义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逐渐被全党所接受,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但对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教条主义错误,还没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清理,党内还无法从全局和路线的高度认识“左”倾错误。
遵义会议后,“左”倾错误成为反复困扰党的难点所在。特别是1937年11月,王明奉共产国际之命回国参加抗战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打断了党内自我纠正的尝试。当然,这一次王明不再是“左”的代表,而是带着右倾思想。王明罔顾毛泽东关于在国共合作中保持相对独立自主的正确主张,片面强调“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意见。毛泽东受到孤立,直到共产国际了解到中国国内具体情况和作出明确指示。
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全会对王明采取了温和式的批评,但1940年3月,王明还把他的“左”倾教条主义代表作《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进行了重印和散发。从中央苏区到延安,教条主义像一团乌云如影随形,始终笼罩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的头顶。
全民族抗战时期,我们的党员队伍发展很快。到1940年的时候,党员人数已经从1937年七七事变时的4万人发展到80万人。这些新党员中,普遍存在分辨不清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让全党看清过去的错误,需要在思想上来一次解放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深刻论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正式开启了整风运动。学习党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这是延安整风学习运动的重要主题。在整风运动中,随着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和“左”倾错误认识的日益深化,起草一份“历史决议”逐步提上重要议程。
这一决议从酝酿到形成耗时近四年,毛泽东直接参加起草并反复修改,亲自将题目定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高级干部进行了多次讨论并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其中多数被采纳。这个“历史决议”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个决议不但是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精神是弄清历史,团结全党抗日建国。”
第一个“历史决议”共分七个部分,重点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式结论,对“左”倾教条主义影响来了一次大扫除,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正确方向。用这种形式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创举,就是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邓小平与第二个“历史决议”
1981年夏,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会场内外,举国同心。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通过了。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8年。如同一声春雷唤醒神州大地,当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引人警醒的现象也在悄然滋生。有人仍受“左”倾思想束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政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有人歪曲“解放思想”的口号,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有人还恶意攻击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失误和错误,都应由毛泽东一人负责……
欲廓清思想迷雾,使全党全国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上来,一些重大问题亟待得到完整解答。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须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党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1980年8月,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两人一共交谈了4个多小时,采访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怎样评价毛泽东。当时正在起草中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即第二个历史决议,其核心议题亦如此。
邓小平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他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从国内来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国际上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也包括这个文件拿得出来拿不出来,早拿出来晚拿出来。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而这份决议的一项要求,便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认为,“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在中央最高领导层自始至终由邓小平主持,重大论断由他最后决定。文件起草历经20个月,他有10多次讲话和指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指导思想是他提出的,框架结构是他设计的。起草决议的具体工作由胡乔木直接负责。胡乔木是这一决议的总撰稿人和文字定稿人。1980年10月,修改稿提交党内4000名高级干部讨论。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党内大讨论,实际有超过5000人参加,热烈的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经过漫长、审慎、反复的讨论与修改,对重大问题的认识渐趋一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历经三个年头,至于究竟几易其稿、修改了多少次,作为起草小组成员之一的龚育之淡淡地说:“无数次,没法计算,说不清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国人民为之一振。这一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全世界交出的一份伟大答卷,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评价。这份答卷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朝着胜利扬帆远航。
习近平与第三个“历史决议”
时间又过了40年,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是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形成的。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繁重艰巨。习近平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要写好党的“百年总结”,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历程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检视,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亲任文件起草组组长,确定写作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明确要求“使决议稿成为凝聚智慧和共识的好文件”。从2021年4月到11月,基于无数意见、文集、文献、资料、报告、素材,对决议稿反复打磨,不断精进,经反复研究推敲,文件起草组对决议稿作出547处修改。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理解这份3万多字的决议,可以从几个数字入手。
“两个确立”。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三次飞跃。决议明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总结,给了我们历史的视角。
四个时期。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决议的前四部分,这占了决议超过一半篇幅的历史梳理,值得细读。
五点意义。决议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这五个方面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十个坚持。决议从十个方面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它们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十个明确。要理解这个时代、理解今日中国,“十个明确”是一条“敲黑板”“划重点”的关键。
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强调前两个“历史决议”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一决议,是一个百年大党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的宣言,映射出一个矢志民族复兴伟业政党的强烈责任感与历史担当,它的真理之光将耀射未来、历久弥新。
思考讨论
1.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先后制定了三个“历史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起草的?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2.正值建党百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注定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册的重要会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哪些要点?
3.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这一“历史决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具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建议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第三章第一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部分的辅助教学。本案例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先后制定三个“历史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背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体会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的重要智慧,并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源所在。
■组织教学建议
第一,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智慧。重视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党在百年历史上先后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均为总结历史、开创未来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
第二,要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历史决议”产生的历史背景。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酝酿、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成果,形成于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当时,共产国际已宣布解散,国民党政府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向党施压,党亟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清除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于我们党实现伟大转折、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之初。当时,全党同样亟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到正确轨道上,团结一致向前看。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此时,党和人民已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亟待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从而更好地开创未来。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历史决议”所解决的主要问题。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党在总结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最宝贵的思想成果。第一个“历史决议”是成功的开篇之作。该决议对建党24年来的历史作出正式结论,对“左”倾教条主义影响来了一次大扫除,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正确方向,深刻总结了党的奋斗经验和优良作风,标志着我们党走向成熟。第二个“历史决议”着重就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阐释,并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探索、新实践,揭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这一重大命题。第三个“历史决议”更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以大历史观对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行回顾总结,重点总结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新鲜经验,并科学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有不少新概括、新论断、新认识,深刻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问题。
第四,要引导学生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要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无疑是审议通过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要点。案例文本对这份3万多字“历史决议”的内容要点给出了简洁的数字化概括,即“两个确立”“三次飞跃”“四个时期”“五点意义”“十个坚持”“十个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上述概括为抓手,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点。
■总结提升建议
第一,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三个最重要、最权威的总结历史经验的文件。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决议”形式系统总结建党24年的历史,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着重总结党执政32年的历史,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沿用前两个“历史决议”基本论述和结论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党中央尤其是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统筹下,经严格的组织程序慎重作出的纲领性文件。从组织部署看,党的领导核心极为重视。毛泽东始终关注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后来直接主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邓小平是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实际主持人,先后十余次约见相关负责同志,决议的指导思想、框架结构、对重大问题的把握都由他最终决断。习近平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确定写作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从起草过程看,均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征询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体现了全党意志。第一个“历史决议”在正式起草前,已在中央政治局和全党高级干部中进行了数次关于党史的讨论。如果算上正式起草前的讨论准备,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历时近四年。第二个“历史决议”前后写了20个月,其间经历党内数千人讨论,邓小平、陈云对决议内容发表10余次讲话。文件的工作过程稿共有7稿。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历时8个月,包括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并据此对文件作了547处修改。从程序看,三个“历史决议”都是经党的中央全会审议通过的。
第三,三个“历史决议”是一脉相承的,都贯穿着两大线索即理论深化线索和实践探索线索。从理论深化线索看这个“脉”,三个“历史决议”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地位和指导作用,并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方面的创新发展;从实践探索线索看这个“脉”,三个“历史决议”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及其领袖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并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沿着理论深化线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全党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并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沿着实践探索线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明确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无论是理论深化线索还是实践探索线索,其逻辑起点和出发基点都是人民。
第四,第三个“历史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制定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立足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节点,高屋建瓴,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坚持守正创新,主动回应时代呼唤,从新的实际出发,推进理论发展;深刻总结出贯通历史、现在、未来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而得来的。它们科学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问题,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启示意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百年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重视学习和借鉴历史、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来校正前进方向,推进事业发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最好的营养剂。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会认真总结经验,自觉以史为鉴,或力挽狂澜,或乘势而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历史转折。三个“历史决议”尽管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作为青年学生,应自觉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接受思政教育,砥砺青春使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