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风暴将至之际,我们如何看清方向

高奇琦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一种技术不仅改变了工具的形态、生产的方式、人类与世界的关系,还同时改变了国家之间的力量结构与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它便不再是“技术”,而是文明进程中一场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AI)正是这样一种存在。

在过往的历史中,我们不乏见证技术引发结构性剧变的瞬间。火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印刷术重构了知识的分布,蒸汽机开启了资本与工业的狂飙之旅,而计算机和互联网则重新定义了信息与权力的边界。而今,AI以其空前的能力和模糊不清的界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十字路口。它既像是一种召唤,也像是一场预言,它使得“未来”这个词,不再只属于诗人和哲人,也属于程序员、工程师、国家安全顾问甚至市场监管者。

如果说以往的技术革命仍然停留在“增强人类”,那么AI带来的则是某种“替代”与“自治”的可能性。它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参与判断、介入决策甚至塑造世界的一种力量。当我们说AI正在改变社会时,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能写出一首像样的诗歌,或者一辆汽车能自动辨别红灯绿灯;我们真正面对的是一种非人类的智能,它正被嵌入我们的金融系统、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军事系统,悄然改变着世界的运转逻辑,乃至社会的伦理架构。

更关键的是,这场技术革命并不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世界中发生的。它发生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时代:旧秩序正在崩解,而新秩序尚未确立。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制度陷入失衡,意识形态的裂缝不断加深,国家之间的信任逐渐流失。在这样的背景下,AI所承载的不只是效率与创新,更是权力与战略。在某种意义上,AI既是技术的奇迹,也是政治的赌注。

尤其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舞台,就会发现这场AI革命实际上是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意志所牵引着的。它既是科技的竞速场,又是价值观的竞技场。技术路径的选择,不只是对“更优解”的寻找,更是制度结构对自身逻辑的捍卫与延伸。算法的背后站着的,是政治的影子,是文化的背景,是一整套对未来的想象力。

在如此复杂而微妙的语境中,我们迫切需要一本书来将技术、国家、秩序三者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一本不仅谈AI之“术”,更关注AI之“势”、AI之“道”的著作;一本可以跨越工程与人文、宏观与微观,为我们勾勒出AI风暴中心图景的书。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并不试图用高亢的口号去掩饰复杂的现实,也不沉溺于某一种意识形态的颂歌,而是用冷静的思维、平实的语音、宽广的视角,为我们梳理出AI与当代世界秩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这本书将我们拉离技术的细枝末节,引导我们看到背后的制度逻辑、权力布局与文化深流。它让我们意识到,AI之争,不只是芯片、代码、算力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未来世界组织方式的深刻辩论。

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并非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是它以足够的深度与格局,让我们重新提出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谁来制定AI的规则?谁来承担技术带来的风险?国家的边界是否还能约束跨国算法的流动?在没有共识的世界中,我们如何避免技术成为新的冷战武器?而个人,又如何在这场大国技术棋局中保有尊严与选择?

读这本书时,我时常想起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那句话:“我们总是在危机中才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AI既是我们的危机,也是我们的机会。而真正的思考,永远不会只关注技术本身,而是关注我们愿意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以其沉稳而敏锐的笔触,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一面可以映照未来的镜子。它提醒我们,站在技术风暴的前夜,保持清醒远比追逐热潮更为重要;而在新秩序即将孕育的混沌中,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谁拥有更多的数据或更快的算法,而在于谁更早理解这场变革背后的真正意义,并据此做出深刻而稳健的抉择。

这本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必要的起点。 ZuhX49Y8LNTui24StL1mdU5LeqnzEZ504T36S9lbBPYPE/QGBaWhPzepw3eLbu9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