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〇一八年十月五日,我又飞到青岛,这次有两个约会,一个是在青岛出版社大厦里面开行草展,另一个是十月螃蟹最肥,和李茗茗约好去吃生腌蟹。
早上的港龙
,下午一点多抵达,两个半小时的飞行,一点也不辛苦,我的书的编辑贺林来接机,直接到出版社去看书法展的准备,九千多呎
的展场,一共有两层,负责展出的是杜国营,他对我的书法装裱和布置已有了经验,这回很轻松地办完。
连同苏美璐的插图原作,一共有一百多幅,杜国营问我有什么改动的地方?我摇摇头,和他合作,真的有“你办事我放心”的关系了。
看完已经接近下午三点了,中餐就在出版社大厦里面的BC美食店吃,董事长孟鸣飞和他手下的大将都来了,见到面格外高兴,这回展出全靠他们的支持才能办成,集团董事会秘书马琪知我所好,已将青岛啤酒的原浆买来,我一看即说:“晚饭不如取消了吧,这么一来喝啤酒才能喝得痛快。”
“咕、咕、咕、咕”,原浆啤酒鲸饮,下酒的是蛎虾,个头不大,但味道极鲜美,深得青岛人宠爱,另有海鲈,用淡盐水腌渍,肚皮朝下摆,用石板压住,腌个七八天,发酵后有古怪味道,是令人吃上瘾的主要原因。
除了啤酒,另有崂山百花蛇草水,有些人一听名字即吓得脸青,说是天下最难喝的饮料!真是外行,蛇草与蛇的关系只是草上的露水,白花蛇特别喜舔而已,本身一点异味也没有,冷冻后更是好喝,另有解酒清热的功效。
喝个大醉,入住香格里拉,以为倒头即睡,哪知书店方面拿来了七百多本书要我签,勉为其难照办。和编辑贺林商谈,想出个新办法,那就是以后把内页寄到香港,签完夹在书中装订,何乐不为?
接下来那几天早餐都在酒店吃,那些莫名其妙的欧美或仿日式的自助餐实在难于咽喉。一直不明白酒店的早餐为什么不能加当地特色呢?这是外地人最想吃的呀,来些山东大包或各种馅料的水饺,还有凉粉,那该有多好吃呀!
十月六日,上午九时,在青岛出版大厦一楼大厅举行简单的开幕仪式,这是我要求的,我最怕什么隆重的仪式,最好是什么仪式都没有。
仪式完毕后集团董事长孟鸣飞亲自交来聘书一份,请我当文化顾问,我一向对什么什么顾问不感兴趣,但这份工作,我会很用心地把它做好。不然对不起孟鸣飞兄的友谊。
还是谈吃的吧,当天中午去了一家叫“铭家小院”的馆子,出名的小菜很多,留下印象的还是“凉粉”,我对青岛的凉粉印象极佳,每餐必食,而且每家餐厅的调料都不同,吃出瘾来。凉粉是选用海底生长的石花菜,晾干后小火煮三小时,把石花菜的胶质熬出,自然冷却结冻,再淋上等的老醋,若用意大利古董醋,味道也应该不错。
最特别的还是“脂渣”,这就是我们叫的猪油渣了,不过青岛人把猪油切得又长又大,炸后缩小,也有大雪茄般粗,拿来下酒一流。
印象深的还有“辽宁南果梨”,个头不大,样子也不出色,但一闻有阵幽香,咬了一口,像水蜜桃,极可口,是我第一次吃到的。
吃完回到展场,接受各媒体访问,还有在书和海报及各种衍生品上替读者签上名字,卖得特别好的,是这次青岛出版社为我出的书法精装《草草不工》。
到了晚上,重头戏来了,青岛新华书店董事长李茗茗特地从莱州运来当天腌得最合时、最成熟的野生梭子蟹,选的是活着的“火蟟蟹”,饿它两天,用盐水浸泡,这时口渴的蟹,喝的盐水流满全身,放进坛子封口浸两天再拿到我们饭桌上,那么大的蟹一人一只,吃进口也不觉得太咸,肉反而有甜味,我一只不够,吃足两只,才对得起它。
地点在当地的老牌子“老船夫”,招牌不管客人认不认得出,用草书写了一个“老”字,店里名菜很多,海鲜为主,但可能我已不能吃太硬的东西,发现“青岛船夫大海螺”的螺真是比我老了,“温拌活海参”也硬,“土鸡烧鲍鱼”两者都咬不动。
反而是最不豪华奢侈的“捞汁茭瓜丝”精采,用本地茭瓜,学名西葫芦刨丝,店里特制的蜜汁调味而成,可独自吃两碟。“酱椒鲨鱼肚”也很特别,“海胆黑猪肉水饺”便逊色,海胆这种食材一熟了就不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