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的本质是由一系列参数化的数学函数组成的计算系统,是人工智能系统对知识的一种表示和处理方式,本身就具备“数据喂养-认知构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已经学习海量通用数据、具备一定泛化能力的基础模型的基础上,向其“投喂”特定行业/场景的数据及规则,经过定制开发、调整、训练、调优等操作后,该基础模型将获得特定行业/场景的“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特定行业/场景大模型。就工业领域而言,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等工作,已经让部分工业领域企业遍历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资产沉淀-数据应用的过程,部分场景已经准备好了向基础大模型投喂的“数据原料”,当经过数据处理、适配、微调,甚至是训练后,逐步演进为工业大模型,可以解决部分垂直细分场景问题,大模型落地工业场景成为可能。
结合《中国工业大模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笔者梳理了如下几个关键观点。
大模型是什么?大模型是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并记住泛知识后,在域内数据+提示数据集的修正下,在某类具备相对更准确能力的计算系统,其本质是概率模型。据Andrej Karpathy所言,大模型的本质是由巨大的参数文件+运行参数的代码文件两大核心组件构成的。其中:①参数文件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获得的,代表从数据中提取的有用信息和模式(可称为“知识”),其参数量与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以及数据量、数据按照不同说明进行曝光的次数有关;②代码文件类似“大脑”,主要指导参数文件进行推理和产出,并可根据域内数据、提示数据集等进行调参,不断提升模型的准确性。
大模型能力获得的过程主要包括:①针对大量数据进行预训练,让大模型学习并记住知识;②明确大模型能力的侧重点,即给出一定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域内数据集进行微调,让大模型的某些能力更加突出;③通过标注人员对大模型给出的答案进行排序,给予大模型正向反馈;④强化学习。以上也说明,大模型不是只要参数量足够大就具备相应的能力,是需要逐项优化才逐步具备某些能力的。
需要注意的是,大模型本质是一个概率模型,可从两个角度理解:①具有不可解释性——虽然可以调参,但是并不知道这些参数在做什么,如何协同工作,表示的是什么意思;②幻觉不可消除——模型的工作机制是基于概率和统计推断进行的,而非真正的理解和逻辑推理,且与预训练的数据量、曝光次数、微调数据量以及数据的选择、奖励函数偏好等息息相关。
综上,工业大模型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至工业,处于萌芽阶段。就大模型的本质而言,它是由一系列参数化的数学函数组成的计算系统,且是一个概率模型,其工作机制是基于概率和统计推断进行的,而非真正的理解和逻辑推理,因此,当前大模型具有不可解释性和幻觉不可消除等主要特征。就工业大模型的发展进度而言,工业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一样,都是要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而数据准备的阶段性工作在工业互联网时期大部分已经准备好,故我们预计工业大模型的进程在技术不受限的前提下,可能会快于工业互联网。当然,工业大模型是以大模型技术为驱动的,其进程快慢很大程度受限于大模型本身能力的进化。
工业大模型参与者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参与者重合度高,其成长路径目前也表现出高度相似的特征,但目前市场产品、服务、落地场景都处于探索阶段,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大模型落地工业的探索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供需双方都在尝试,数据积累、数据资产沉淀等基础已具备,大模型落地工业领域成为可能。
工业场景下的传统系统存在固有局限,如复杂环境下的实时感知-决策闭环、安全约束与高可靠性需求,以及传统系统在知识表达静态化、系统封闭性和逻辑推理浅层化等维度的关键瓶颈。工业系统特性与局限的范式对比如图2.1所示。
1.工业场景的核心特征与挑战
(1)宏观特征:动态性与系统复杂性
工业场景的核心特征首先体现为其高度动态性与多维度耦合的系统复杂性。工业生产环境是一个由设备、工艺、供应链、市场等多变量构成的动态网络,各要素之间通过非线性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耦合效应。例如,设备状态的微小波动可能引发工艺参数的连锁反应,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则倒逼生产计划的实时调整。这种动态性要求系统具备实时感知-推理-决策的闭环能力,但现有技术往往受限于数据采集的延迟性、模型推理的静态性以及决策执行的滞后性。此外,工业场景的多模态数据融合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复杂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化数据(如传感器时序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如设备日志、质检图像)需要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联合分析,但不同模态数据间的语义鸿沟与异构性使得知识表达和推理面临挑战。例如,设备故障的根因分析可能需要结合振动信号(物理层)、操作记录(语义层)和工艺知识(符号层),而现有模型多局限于单一模态的浅层关联挖掘,缺乏跨模态的深度推理能力。
图2.1 工业系统特性与局限的范式对比
(2)典型行业特征:安全约束与高可靠性需求
在典型工业领域(如化工、半导体制造)中,场景特征进一步表现为极低的容错阈值与严格的可靠性要求。以化工生产为例,其本质是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过程,任何微小的参数偏差(如温度、压力)均可能突破安全边界,导致灾难性后果。这种特性要求推理系统不仅需要实现精准的异常检测,还需要构建因果链以追溯风险源头,并预判潜在连锁反应。半导体制造则需要在纳米级工艺中维持超高精度的控制,其推理能力需要覆盖从设备匹配到缺陷分类的全链条,且需要在符号知识(如物理定律)与非符号知识(如经验规则)间建立可验证的逻辑关联。
(3)具体场景挑战:自主性与适应性矛盾
在具体场景中,工业系统的核心挑战体现为自主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以预测性维护为例,其本质是通过设备状态数据的时序推理实现故障预警,但工业设备的退化机理往往涉及非线性磨损、多因素耦合(如环境温湿度、负载波动)等,传统模型难以从高噪声数据中提取可泛化的退化规律。更本质的挑战在于,现有推理框架多基于静态知识库,而工业设备的动态演化特性要求模型具备运行时知识更新能力,即从增量数据中自主修正推理逻辑。另一个典型场景是动态排产系统,其机理涉及多目标优化(如成本、交期、能耗)与不确定性(如订单变更、设备故障)的实时博弈。传统规则引擎或运筹学方法受限于预设约束的僵化性,难以应对突发扰动;而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动态推理虽具备一定适应性,却面临奖励函数设计偏差、策略可解释性不足等瓶颈,导致实际部署时决策可信度存疑。
(4)深层机理:符号与非符号知识的融合困境
从认知科学视角看,工业场景的推理能力瓶颈源于符号知识(如物理方程、工艺规则)与非符号知识(如数据驱动模型)的割裂。符号系统擅长逻辑演绎与因果解释,但难以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非符号系统(如神经网络)擅长模式识别与泛化预测,却缺乏可验证的逻辑链条。工业场景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二者协同,例如在设备故障诊断中,既需要基于振动频谱的异常检测(数据驱动),又需要结合材料疲劳理论(符号知识)验证故障机理。然而,现有技术尚未建立有效的知识融合框架,导致推理结果可能陷入“预测准确但逻辑不可信”或“逻辑严谨但泛化性差”的双重困境。
2.传统工业系统的局限性
传统工业系统的局限性源于其底层架构与运行机理的固有缺陷,主要体现在知识表达静态化、系统封闭性、逻辑推理浅层化三个核心维度,本质上是工业场景动态复杂性与传统技术范式之间的根本矛盾。
(1)知识表达静态化与规则引擎僵化
传统系统的核心逻辑依赖预设的专家经验与规则库,其知识表达呈现单向固化特征。规则引擎通过“条件-动作”的静态映射实现决策,但工业场景中的多变量耦合、动态扰动等特性导致规则库难以覆盖长尾事件。这种僵化性源于规则系统的符号逻辑无法与数据驱动的非符号知识(如设备退化模式、工艺参数非线性关系)有效融合,导致了符号与非符号知识的割裂。例如,基于专家经验的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难以动态捕捉设备退化过程中的隐性关联,可能导致预测性维护的误判风险。
(2)系统封闭性与扩展性瓶颈
传统工业控制系统的架构以集中式控制为主,如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虽具备分层冗余能力,但其树状拓扑结构导致信息流动路径单一,难以支持分布式资源的动态接入与协同。系统扩展依赖硬件接口的物理耦合,无法通过软件定义实现灵活重构。这种封闭性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孤岛效应,跨部门、跨设备的数据难以在统一语义框架下融合,阻碍了全局优化目标的实现。
(3)逻辑推理浅层化与动态适应性不足
传统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型多基于线性假设或浅层统计方法(如线性回归、规则匹配),其推理机制局限于局部关联挖掘,无法捕捉工业场景中非线性、高维度的因果链。例如,设备故障诊断依赖振动信号的阈值报警,但缺乏对多模态数据(如温度时序、操作日志)的联合推理能力,难以追溯根因。此外,传统模型的更新周期与工业场景的动态演化速度不匹配,导致运行时知识更新的缺失,无法通过增量学习实现自适应优化。
(4)人机协作的低效性与认知断层
传统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式以单向指令传递为核心,人类经验与机器推理处于割裂状态。操作人员需要手动解析设备状态数据并进行决策,而系统无法提供可解释的推理路径支持,导致认知闭环断裂。这种低效性本质上是符号知识(人类经验)与非符号知识(数据模型)协同机制的缺失,导致决策延迟与主观偏差。
强推理能力的核心维度是对复杂工业场景进行系统性认知与决策的核心能力框架,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算法的局限性,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符号与非符号知识协同、动态环境适应三大机理,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可解释性转化与闭环决策。
以下从概念、本质与机理层面并结合典型工业场景案例说明工业场景下强推理能力的实现路径。工业场景下强推理能力的三个维度划分如图2.2所示。
1.逻辑推理能力:因果推断与演绎归纳的深度耦合
(1)概念与本质
逻辑推理能力的核心在于建立因果链与规则库的动态映射,通过演绎推理(从一般规则推导具体结论)与归纳推理(从具体现象抽象一般规律)的结合,实现对复杂系统行为的解释与预测,其机理在于将物理规律、工艺约束等符号知识(如材料疲劳方程、热力学定律)与数据驱动的非符号知识(如时序预测网络)融合,形成可验证的推理路径。
(2)示例
例如,因果推断的根因分析方面,在设备故障诊断中,传统方法依赖振动信号阈值报警,但无法追溯多因素耦合的根因(如温度波动、操作失误、材料缺陷的相互作用)。强推理模型通过构建因果图模型,将振动频谱(物理层)、操作日志(语义层)、工艺参数(符号层)进行联合推理,识别关键变量间的因果权重。例如,在某化工设备泄漏事故中,模型通过反向传播因果链发现阀门老化与操作员误触的协同作用。再如,规则驱动的动态演绎方面,在半导体晶圆检测中,模型结合光刻工艺规则(如曝光时间与显影液浓度的数学关系)与图像特征(如缺陷形态的卷积特征),动态调整检测阈值,避免因单一规则僵化导致的漏检或误检。
图2.2 工业场景下强推理能力的三个维度划分
2.多模态情境理解:跨模态语义对齐与知识蒸馏
(1)概念与本质
多模态情境理解要求系统在异构数据(文本、图像、时序信号)间建立语义对齐,其本质是通过注意力机制与跨模态嵌入技术,消除模态间的语义鸿沟。在机理层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数据级融合(如传感器信号与质检图像的时空对齐);②特征级交互(如文本工单描述与设备振动频谱的联合编码);③决策级协同(如基于多模态输入的工艺优化建议)。
(2)示例
例如,跨模态缺陷识别方面,在汽车零部件质检中,传统方法依赖单一视觉检测,难以区分表面划痕与材料应力裂纹。强推理模型通过融合X光图像(结构层)、声发射信号(应力波特征)、工艺参数(如冲压力度),构建多模态残差网络,实现缺陷类型与严重程度的联合判定,误检率降低至0.3%以下。在知识蒸馏与迁移方面,基于DeepSeek-R1的蒸馏技术,将80万条多模态推理链数据迁移至轻量化模型(如7B参数版本),使小型模型在能耗预测任务中实现与大型模型相当的精度(如误差<2%),同时支持边缘设备部署。
3.动态决策与自适应优化:强化学习与物理约束的博弈平衡
(1)概念与本质
动态决策的核心在于实时响应环境扰动并优化长期收益,其机理融合了强化学习的策略探索能力与物理约束的硬性边界(如安全阈值、资源上限)。通过奖励函数设计(如平衡效率与能耗)、策略迭代(如蒙特卡洛树搜索与梯度优化),模型在动态排产、供应链韧性管理等场景中实现帕累托最优。
(2)示例
例如,强化学习的动态排产方面,在柔性制造场景中,传统运筹学方法无法应对订单变更与设备故障的突发扰动。基于群体相对策略优化(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GRPO)的强化学习框架,通过组内策略对比优化,系统可以动态调整生产序列与资源分配。再如,某汽车工厂通过实时订单数据与设备状态反馈,将排产周期从72h压缩至4h,同时降低库存成本15%。物理约束下的安全控制方面,在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中,模型需要在保持最大化产率的同时避免超温风险。通过引入安全屏障函数(Safety Barrier Function),将温度阈值作为硬约束嵌入策略网络,使模型在探索高产率路径时自动规避危险操作(如过量投料),事故率降低90%。
强推理能力在工业场景中的必要性根植于其对复杂系统的认知重构能力,其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与符号逻辑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工业系统在动态性、多模态性和安全约束下的局限性。以下从效率提升、质量与成本控制、创新驱动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结合典型行业场景案例说明其核心价值。
1.效率提升:动态环境下的实时决策闭环
效率提升的核心在于构建实时感知-推理-决策的闭环能力,通过动态数据流与物理规律的协同优化,解决工业场景中的多变量耦合与资源冲突问题,其机理在于将时序信号、工艺约束等符号知识嵌入强化学习框架,实现策略的动态调整与全局最优。
以半导体制造动态排产为例,在半导体晶圆制造中,传统排产依赖固定规则库,难以应对订单变更、设备故障等突发扰动。强推理模型通过融合订单优先级(符号层)、设备状态(物理层)和工艺参数(规则层),构建基于混合整数规划(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MIP)的优化框架,实现多目标(交期、能耗、良率)的动态平衡。例如,某晶圆厂引入强化学习驱动的排产系统后,排产周期从72h压缩至4h,设备利用率提升18%,库存周转率提高30%。
2.质量与成本控制:因果驱动的精准干预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因果可解释的异常检测机制,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根因追溯,降低隐性故障带来的资源浪费,其机理在于将振动频谱、操作日志等异构数据映射到统一的因果图模型中,实现从“症状诊断”到“机理验证”的转变。
以化工设备预测性维护为例,在化工生产中,设备故障可能导致安全风险与生产中断。中化泉州石化通过部署AI+大数据设备智能诊断系统,结合振动传感器数据(物理层)与工艺参数库(符号层),构建了设备退化模型。系统通过因果推理识别阀门老化与操作误触的协同作用,实现故障预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维修成本降低40%,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60%。
3.创新驱动:知识蒸馏与生成式设计
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跨领域知识的迁移与重构,通过生成式推理打破经验边界,其机理在于将历史工单、物理方程等结构化知识与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纸、实验记录)进行语义对齐,形成可复用的知识图谱。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传统设计依赖工程师经验与试错迭代。某车企引入生成式AI驱动的设计平台,基于历史设计数据(如材料应力分布)与流体力学方程(符号知识),通过变分自编码器(VAE)生成符合强度要求的轻量化结构。该平台将设计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材料成本降低12%,同时满足了碰撞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