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几年间,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讨论和著作层出不穷,但即使是今天,人们也很难说人民币国际化何时或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的水平。
中国政府面对市场经济时采取谨慎和渐进的态度。全球货币市场是否正见证这种渐进式改革?全球市场是否已将人民币边缘化,仅允许其在货币交易的次要领域中流通?人民币能否像美元那样在世界各地流通?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民币交易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严格管制,在中国境内,人民币与外币(主要是美元)之间的所有交易都需中国政府的法规进行,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如图2.8所示,人民币汇率受到政府的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政府允许人民币对美元逐渐升值。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特征之一。
尽管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和货币制度不断演变,但它仍然不是一种可自由兑换外币的货币。几乎所有外汇交易都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审批和程序。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维持国内金融管控与稳定的同时,渐进式地引入市场机制。
图2.8 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汇率
资料来源:由作者构建。
人民币的发展是由中国经济驱动的。中国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作为全球贸易和投资交易中如此重要的参与者——所有这些都需要货币——中国对一种流动性更强、更容易获得的货币的需求持续增长。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显然已经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明确的步伐。
如图2.9所示,人民币的发展遵循中国政府监管下的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这两个分割的市场结构。在岸市场是一个双层市场(two-tier market),有零售交易所和银行间批发交易所。自2005年年中以来,人民币正式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中国内部,人民币通过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进行交易。在该系统中,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每日中间价(固定汇率)。每日实际的外汇交易允许人民币在中间价的±1%范围内波动。该内部市场在逐渐解除管制,目前,银行被允许相互交易可转让的存单,利率限制越来越少。市场上每天有九种不同的货币与人民币交易,这些货币之间也进行交易。
人民币离岸市场起源于中国香港。(记账单位为CNH,一种非正式符号。)在获取外资和返还投资(称为资金回流,backflow)方面,香港离岸市场享有中国政府监管机构的优先准入权。这个市场的增长是由麦当劳、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和世界银行等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券——推动的。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在岸计息存款,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离岸资金。
中国将继续推动离岸市场向新加坡和伦敦等其他主要区域和全球金融中心扩张。最大的进展之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外汇交易枢纽(currency trading hub)。从伦敦到香港再到纽约,这些枢纽是中国政府授予其特殊地位的银行,是人民币货币交易的清算中心。
图2.9 人民币的市场结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一直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仍处在变化中。
货币国际化的第一阶段发生在该货币开始广泛用于贸易时。(这在技术上表述为经常账户频繁使用该货币,详见第3章。)如图2.9所示,根据某出版物的说法,人民币“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的一项研究(使用2016年的数据)发现,中国93%的进口和95%的出口是以美元计价的。以美元收款的中国出口商不得将这些美元收入保留在任何银行账户中。出口商被要求以中国政府设定的官方汇率将所有外币兑换为人民币,并把外币上交给中国政府。(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大量积累。)但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进口商和出口商越来越被鼓励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货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发生在该货币被用于国际投资——资本账户/资本市场活动时。目前,这是中国政府极为关注和谨慎对待的领域。中国市场是世界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如果外国企业被允许自由和开放地进入中国市场和使用其货币,中国政府会产生一种担忧,即人民币的价值可能会被推高,从而降低中国出口的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美元和欧元等主要资本市场进入利率上升阶段,中国政府担心大量中国的储蓄可能流出本国寻求更高的回报——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
货币国际化的第三阶段发生在该货币开始发挥储备货币(也称为锚定货币,即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的一种货币)的作用时。美国和欧盟持续的财政赤字问题导致国际社会对美元和欧元的长期保值能力日益感到不安。人民币能否或应当成为一种储备货币吗?预计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可能为15%~50%。
成为储备货币,理论上的障碍是如何解决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有时被称为特里芬悖论,Triffin paradox)。特里芬困境是指当某一主权货币被用作储备货币时,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外部或国际政策目标之间可能会出现潜在冲突。国内的货币和经济政策有时可能需要紧缩,同时创造贸易顺差。
如果一种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被认为是世界上两三种关键的价值储存手段之一(可能最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那么其他国家将要求该国保持经常账户赤字,本质上是为全球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货币。这意味着该国作为储备货币国家的同时还成了国际债务国。简而言之,当世界采用某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时,对该货币的使用和可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许多国家不愿面对的。实际上,由于这些复杂因素,日本和瑞士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避免其货币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但对于人民币来说,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全球市场可能会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