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莉兹来说,这个早晨很顺利:两个女儿已吃过了早餐,穿好了衣服;丈夫蒂姆和她将要出门送她们去各自的学校。莉兹边锁门边吩咐道:“尼娜,你去爸爸那辆车;维拉,你去我那辆面包车。”话音刚落,一早的和谐结束了。
此时蒂姆和7岁的维拉已经站在车道上了,莉兹仍在锁门,忽听得身旁一声凄厉的尖叫,简直要让她心跳停拍。她急忙转向尼娜,只见4岁的她站在门廊最底下那级台阶上,以震耳欲聋的高嗓门控诉着:“不!”
莉兹看看蒂姆,又瞅瞅维拉,他们耸了耸肩,睁大眼睛表示不解。此时尼娜仍不消停,那拖长的一声“不”变成了短促的“不不不”,像是个小喇叭重复播放,分贝满格。于是莉兹赶紧俯下身,把尼娜拉近身边,她那气干云天的抗议才终于缓和下来,转为抽泣。
“宝贝儿,这是怎么了?”莉兹问道,她还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情况。“你没事儿吧?”
尼娜边哭边蹦出几个字:“你昨天已经送过维拉了!”
莉兹又看了看蒂姆,他已经走过来了,但也只能无奈地耸耸肩。嗡嗡声在莉兹的耳朵里盘旋着,她试图解释道:“我知道啊宝贝儿,那是因为维拉的学校就在我上班的地方附近嘛。”
尼娜后退了两步,继续嚷着:“可是今天该我了!”
莉兹明白了,至少女儿并没遭逢什么危险状况。她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心里感叹着小不点这么高的声音,居然没把玻璃给震碎。
维拉显然没心思去体会妹妹的伤心,她不耐烦地催促着:“妈妈,我要迟到了。”
在讨论莉兹要如何搞定这一家长必须面对的经典状况之前,我们需要让大家了解一点关于大脑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孩子犯错,甚至是像这个案例中这样失控时,这些知识是如何对我们的管教决策产生巨大影响的。让我们从被称为“Brain C”的三个关于大脑的基本发现开始吧,这些发现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轻松高效地去管教孩子,同时让他们懂得关于自我控制和情感关系的重要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