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扎根浙江、面向全国,我们对数字创新前沿问题持续开展跟踪性研究,不仅观察到数字创新的成功案例,还发现许多数字创新管理领域的挑战和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激励着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与此同时,我们一直承担着创新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特别是浙江工商大学在高考招生中专门设置“工商管理(数字管理拔尖人才创新班)”后,培养方案中新增了“数字创新管理”这门必修课。为响应这一变化,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立足前期研究成果和教学基础,组织攻关研讨,最终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希望本书不仅服务于我校“数字创新管理”课程教学,还能为全国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调整和教材选用提供支持。
总体而言,本书主要有四大特色。在内容设计方面,本书融合了数字创新领域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提出了“战略—模式—变革”的数字创新管理框架。按照这一框架,本书对数字创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将全书分为三篇——数字创新战略管理、数字创新模式管理、数字创新变革管理。其中,数字创新战略管理从经典的“环境分析—战略选择”框架切入,讨论了数字创新战略选择的新分析思路和工具;数字创新模式管理从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组织三方面剖析了数字创新的新模式;数字创新变革管理则从内部认知、组织、文化三方面,明晰了企业要推进数字创新所需要的变革支撑。各篇内容环环相扣,保障了本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在案例选取方面,本书精选了大量前沿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在数字创新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特别是我国企业的数字创新故事。其中,大部分案例来自作者团队长期跟踪研究的企业,有的已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最佳案例或入选哈佛案例库精品案例等,有的已发表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这进一步保障了本书内容素材的可靠性和鲜活度。
在内容组织方面,本书深度贯彻“引导归纳”的写作方式。每章都从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切入,生动呈现案例中所反映的企业实践的特点。然后,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案例中的实践背后的共同特征,归纳并提炼这些特征,从特征走向定义,再从定义理解到一般性框架的展开。这种以实践素材为基础,摒弃“知识点灌输”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更为适合数字创新管理的初学者(学生群体),也能拉近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在日常运营中更有效地管理数字创新。
在教学资源方面,本书不仅注重内容的深入浅出、简洁实用,还嵌入自制的教学视频二维码,丰富了教学形式;每章均有配套PPT、指导手册以及在线精品课程等教辅资料。为了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各个章节在编排上环环相扣,同时各章内容也可独立成册,方便不同需求的读者自由阅读;书中一部分案例来自作者近年来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以及作者指导学生所展开的研究,紧密贴合本土企业数字创新实践。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本书不仅成为一本易学好用的教材,也成为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加速行动的实用指南。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有幸邀请浙江大学郭斌教授、清华大学陈劲教授担任本书编写顾问,两位专家长期从事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课程的负责人,他们提供的专业性指导意见,极大提升了本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前瞻性。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王节祥教授负责整体设计和协调执行,在陈劲教授、郭斌教授的指导下,提出本书的写作框架,确保各章结构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同时负责相关章节的撰写;王真、缪沁男、俞荣建负责相关章节内容的撰写、讨论和完善工作。具体来看,王节祥负责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章内容的撰写,王真负责第三、第四章内容的撰写,缪沁男负责第七章内容的撰写以及全书的审阅校对,俞荣建参与框架设计和第一章内容的撰写。熊雨欣、王欣、吴汪波、黄文慧、李种成、孔恒洋等参与了大量的案例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特别是孔恒洋博士协助完成了文字统稿、格式完善和校对等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浙江工商大学数字创新与服务型制造研究中心的盛亚、李靖华和韦影等老师一直给予的关心和鼓励,以及他们长期以来对创新管理研究的坚守,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我们还学习、借鉴并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对所引用的数据及资料,本书尽可能详尽地加以标注。感谢相关企业的授权,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资料,使得我们有机会将这些前沿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呈现给读者。特别地,与陈威如教授一道对数字创新前沿企业的跟踪、陪伴和分析,对本书的出版大有裨益,一并表示诚挚感谢。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吴亚军老师和贾萌老师在编辑、发行、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优秀团队合作,有压力但深感愉快。
编者
202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