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三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时代,其历史故事和人物不仅为亿万神州民众所热爱,其影响力甚至还超越了国界,远播日韩欧美等地,吸引了众多情有独钟的爱好者,甚至组成了研讨交流的团体。
三国历史为什么如此具有魅力?其原因首先是这个时期的英雄众多,令人瞩目。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改朝换代的时候,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往往非常激烈,从中会涌现出许多豪杰英烈与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表现出的忠心赤胆、义薄云天与勇猛智慧,让读者深受感动,那些英雄故事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我们看到古典小说和评书评话里的《三国演义》《西汉演义》《东汉演义》《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传》,都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但其中三国涌现的英雄数量更多,名气也更为显赫,因此最受人们的欢迎,其社会影响也更加广泛。如清朝赵翼《廿二史札记》所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另外,这里面还有两个原因。第一,三国鼎足而立,曹操、孙权、刘备竞争天下,并没有善恶是非之分,因而三方麾下俱是英雄。它不像商汤灭夏、武王克商和李唐代隋那样是以有道伐无道,只有正方阵营的仁人志士才能称得上是豪杰,对方再能干也是助纣为虐,算不上好汉。三国英雄则包括了各方拥有智谋和武勇的人才,故此队伍显著扩大,群星璀璨。
第二,三国战乱割据的时间很长,不像其他的朝代更替时间较短。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整个秦汉时期,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持续时间都不是很长,通常不过几年。像汉高祖刘邦“三载亡秦,五年灭楚”,说的是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吴楚七国之乱只延续了三个月;王莽政权垮台到东汉王朝建立也就是数年;刘秀平定陇西隗嚣和四川公孙述的叛乱也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但是从汉末分裂到西晋重新统一,这中间竟有九十年之久,所以从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到姜维、邓艾斗智,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如果我们把观察历史的眼光放远一些,就会看到汉末三国这九十年的战乱,只是整个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分裂割据中的先声。在这四百年当中,西晋的统一(280年)不过是短暂的插曲,仅仅过了十一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291年),随后就是“五胡入华”的开始(304年),接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长期的对峙征战。再看看前面的秦汉时期,持续的时间也是四百余年,但是分裂割据和战争动乱的时间都比较短,统一集权是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那么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是分裂割据呢?为什么在长达四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过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未解之谜。
三国历史吸引后人的另一个缘故,是它的演变过程波澜壮阔又风云莫测。关东诸侯举义起兵后,董卓挟持汉献帝和百官退据关西。敌人对他一筹莫展,他却被自己的义子吕布反叛诛灭,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又出人意料地翻盘控制了朝廷。袁绍占据河北四州,地广人众而且兵多粮足。在官渡,曹操被打得处境窘迫、面临崩溃,恰有许攸前来投奔献策,引导他夜袭乌巢放火烧粮,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曹操平定北方,又不战而胜占领荆州,率领大军东征,眼看就要一统寰宇,但在赤壁折戟沉沙,狼狈撤回中原,形成与孙、刘两家南北对抗之格局。此后,刘备一帆风顺,先取荆州,后入益州,再北夺汉中迫退曹兵,关羽又在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兴复汉室之势呈现,此时偏又遭受孙权背盟偷袭荆州的重创,加上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从此一蹶不振。这个时期的政局与战事充满戏剧性的变化和悬念,连诸葛亮都感叹道:“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虽然三国人物及其故事引人入胜,但是其真相却笼罩着一层迷雾。后世对他们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释,以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分别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水准,可是内容或多或少都有些失真。
《三国演义》是小说,素称“七实三虚”,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在许多故事情节的描写上采取了夸张和虚构的手法,自不用多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的史官,而晋朝认魏国为正统,因此这部书有“尊崇曹魏,贬抑蜀、吴”的政治倾向,对曹魏方面的人物事迹有美化、拔高的成分,对其恶行劣迹往往避讳不谈;对蜀汉、孙吴两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关羽、张飞作战之勇猛威震敌国,而《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却少得可怜,仅有关羽白马斩颜良和张飞据守当阳桥两件事,后代学者为此感慨不已。《三国志》原文与裴松之撰写的注释,因依据的资料来源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记载有时会出现矛盾。像吕伯奢家人遇难,《魏书》说是由于他们劫夺曹操的马匹财物而被杀,而《世语》和孙盛《杂记》则说是曹操怀疑他们要谋害自己而将其杀害,莫衷一是。
另外,史书作者有时可能发生误识或存在偏见,没有进行客观的判断,因此其叙述记载会出现一些错误。还有史官受其编写宗旨局限,对某人某事的记载或许是零散片段,或许是偏重于某一方面,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上述种种情况,都需要史学工作者予以揭示或纠正。
这部书对三国时期的25个历史疑点进行探索与解密,期望能够拨开所述历史事件与人物身上的粉饰和迷雾,将其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