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讲
先秦文
——说理散文

在先秦时期,备受推崇的典籍莫过于“五经”,即《易经》《诗经》《尚书》《仪礼》《春秋》。“五经”以外,还有多部各个学派的集大成之作,比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荀子》则分别是孟子和荀子的思想精粹。同时,道家有《老子》《庄子》,法家则有《韩非子》。这些学派及其代表作,共同筑就了辉煌的“诸子百家”时代。

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别。其一是说理散文,亦即议论文,主要用于讲道理。其二是叙事散文,亦即记叙文,主要用于记录历史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的叙事散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散文形式,还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们先聚焦于说理散文。

在诸子百家中,文笔出色的作品有《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先秦诸子的作品在文采方面可能稍显逊色。例如,《墨子》的文风较为质朴,语言简洁,更注重逻辑性和说服力。

《论语》的语言特点是简要隽永,类似于一部名言集。名言力求以简练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无须过分追求生动形象,而重在高度概括。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格言体对我们如今的写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倘若你想讲述一个道理,不妨将该道理凝练为一则格言。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格言体的典范。假如我们换一个话题:珍惜时间,该怎么写成格言体呢?“珍惜时间不如规划时间,规划时间不如悦纳时间”,这正是格言体的写法。

这种技巧尤其适用于点缀作文标题,以及装点文章的开篇和结尾。有时,一个凝练的格言体作为开篇,便可能使作文成功一半。毕竟,这样能彰显出深厚的思想底蕴,使言辞更具说服力。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他生活的时代大约比孔子晚了100年。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到处游历,拜见各国国君,渴望得到重用以践行其政治理念。但孟子的文章与孔子的风格迥异。孔子的言辞简洁而有力,往往令人深思良久;孟子则以言辞丰富、雄辩滔滔著称,其论述可谓气势宏大。比如这段《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你看,开篇便列举了六个人物,并连续运用了六个排比句。排比句通常具有恢宏的气势。事实上,如今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并未脱离孟子设定的结构框架。最后,孟子以一则格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收尾,将深奥的道理凝缩至一句话中。

在撰写文章时,若要阐明一个观点,常用的方法就是运用一堆排比句。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词:

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水墨江南。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可以说一首首的诗词歌赋,让我们感受到了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这正是孟子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运用一则格言来收束该段落的主旨。比如,“浙江宣传”公众号上的一篇《无梅花,不江南》:

江南赏梅,可以是一场专程赶赴的视觉盛宴,也可以是一次桥边檐下的惊艳偶遇,与雪相伴,和春而来,横贯了整个季节。

无梅花,不江南。

前有铺陈,后有收束,这句“无梅花,不江南”不就是格言体吗?可见,孟子的影响力确实贯穿了2000多年。读懂《孟子》,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写作技巧。

孟子尤其钟爱讲述寓言。譬如,小学课本中的《弈秋》便摘自《孟子》。在文章中插入寓言,能够使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这些寓言不仅简短精练,即便单独摘录出来,也堪称文学的典范。

与孟子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还有庄子。庄子是宋国人,曾担任漆园吏一职。所谓漆园,即种植漆树的园地。古代的漆不是化学合成的,而是通过割开漆树树皮取得的天然汁液。庄子与孟子同样享年80余岁,但孟子一生致力于求见国君,渴望做官;庄子却一生避世,对官场深感厌恶。这一点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里得到了生动体现。

有一次,楚威王想请庄子担任官职,派遣了两位使者携带金银财宝前来相邀。当时庄子正在河边钓鱼,见到两位使者时,他并未转身,便开口道:“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将它的壳珍藏于庙堂,视为至宝。但对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龟壳被人珍藏,还是宁愿苟全性命,在泥泞中拖着尾巴爬行呢?”使者们答道:“那当然是选择在泥泞中爬行。”庄子接着说:“你们走吧!我就愿意在泥泞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使者们明白这是拒绝之意,于是告辞离去。

庄子一生未曾当大官。他生性厌恶官场,喜欢隐逸生活与自在逍遥的状态。每当人们探论心灵自由,提到隐士时,总会追溯到庄子。

庄子的文章公认的特点是想象瑰奇,行文汪洋恣肆。比如《逍遥游》中对大鹏的一段描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实际上是在阐述一个深刻的哲理。一只小鸟目睹了大鹏的壮举,讥讽它道:“瞧我,轻轻一跃,振翅即飞,在树上停歇一会儿,便已心满意足。而你从北海飞到南海,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呢?”小鸟无法理解大鹏的志向,正如胸无大志的人无法理解志向远大的人一样。这揭示了小与大的区别。尽管大鹏能力非凡,它却需要借助强劲的风才能翱翔天际,仍然依赖外在力量。但真正的智者,往往无需任何外力,便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在先秦时期的说理散文领域,还有两位大家,即荀子和韩非子。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与孟子不同,并不怎么讲述寓言,而是喜欢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比如《劝学》中的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此处的比喻非常精彩。荀子以水为例,指出冰是由水凝固而成,但冰比水冷得多;又以青色染料为例,称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而来,但它的颜色比蓝草要鲜艳得多。这说明学习对人的塑造作用。人需要学习,就像水结成冰、蓝草变成靛青一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超越自我。

以常见事物作比喻是写作中的一项基础技巧。选取的事物越是普遍、越能自然地契合主题,其效果往往越好。许多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运用比喻进行表达的方法,如“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就像扣好衣服上的第一粒纽扣”。衣服上的一排纽扣,恰似人生的各个阶段;而童年的志向,正是那第一粒纽扣。

韩非子的写作特点是善用寓言。例如,《买椟还珠》《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既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是许多成语的来源,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中,“矛盾”一词不仅指语言或行为上的不一致,甚至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这是韩非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Aajt2kiutydORylyO5qUSrvE0BUlb09JR4/9RMM8ar3kvxp/XiMBrftE5qZ04w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