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先秦诗
——《楚辞》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食用粽子,这一习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相传他因不满朝政的黑暗,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当时,人们担忧江中的鱼虾等啃食他的身体,于是纷纷包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等吃饱后不再伤害屈原。尽管这仅是一个民间传说,但是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比崇高。西汉的刘向将屈原与其他楚国诗人的诗作,连同一些后世模仿的作品,汇编成一部诗集——《楚辞》。

楚国的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之间通用“雅言”,它相当于当时的官方语言。而楚国人使用的语言叫作“楚声”,是一种带有鲜明南方特色的方言。语言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风俗习惯的不同,故而以楚国方言撰写的《楚辞》,与《诗经》在风格上有所区别。

另一方面,楚国人深信鬼神之说,尤其钟情于将神仙与鬼怪写入诗中。翻阅《诗经》时,你会发现其中的民歌大多是家长里短之事,即使大臣和国君谈论政治,也多集中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对整个宇宙的运行并不那么关切。《楚辞》则格外关注大自然,包括日月星辰,山林里的奇花异草、珍禽瑞兽,并且还涉及了神灵鬼怪等超自然元素。

某天,屈原前往参观楚国的一座神庙。庙内装饰着众多壁画,描绘了天地日月、满天星斗,以及各种神话故事。屈原深有所感,挥笔在墙上写下一首《天问》。这首诗全篇都在提问,共计170多个问题,涵盖天文、地理、历史、神话等领域,堪称古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开头几句是: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这段诗歌颇为深奥,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

请问那茫茫远古之时,是有谁在记录吗?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的事情,如何才能探究清楚?

当时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又能穷究一切?

元气充盈而无形,如何能够识别清楚?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这又是什么原理呢?

阴阳变化而生出宇宙万物,它是怎样演变的呢?

听说天空一共有九层,是谁去测量过吗?

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又是谁开始创造的呢?

仅是看到这些问题,你就能就感受到它们的宏伟与壮丽,仿佛史诗一般震撼人心。屈原所探讨的是自然界的奥秘,触及了宇宙的根本法则。即便在今天,这些问题解答起来也并非易事。

在《楚辞》的众多诗篇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首并非《天问》,而是《离骚》。在古汉语中,“骚”的意思是忧愁、忧患;“离”并非表示离别,而与“罹”字相通,有遭遇之意。因此,“离骚”一词,意指遭遇了忧患。

那么,屈原究竟遭遇了哪些忧患呢?在屈原所处的时代,楚国内部政治环境极为黑暗,外部则面临强敌秦国的持续侵扰。屈原既是楚国贵族,也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臣。他忠于楚国,对祖国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于是,他写下《离骚》这首长诗来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约2500字,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之一。

他在诗中自述生平和身世,抒发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忧虑,并表达了改革政治、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愿望。然而,无人聆听他的话语,于是屈原在《离骚》中神游天界,拜见各路神灵,遨游于天地之间。《离骚》的风格,正是《楚辞》的特色之一:在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切时,通过上天入地的丰富想象,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这一段: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段话讲述的是:我飞升至天际,在浩瀚的天空中遨游。清晨,我从南方的苍梧启程,到了黄昏时分,便抵达了昆仑山巅的花园,那里仙人络绎不绝。我倚靠在天宫的门前,想要稍作停留,但天色渐晚。我抬头一望,便见到太阳神羲和,她正驾驶着金色的太阳车,在天穹中疾驰。我命令羲和放慢行进的速度,希望她不要靠近西方的崦嵫山。崦嵫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连通着幽深的地下世界。前面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必须上天入地,不懈探索,去寻找真理和理想。

屈原虽倾吐心中的苦闷,其笔触却依然非常优美,充满奇幻之感。他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人和事,而是想要飞到天上,漫游于星辰之间,与天界神灵交朋友。

屈原指挥月亮为他开道,驱使风神为他奔走,令凤凰在身侧左右腾飞,将雷神化作忠诚的臂膀。他腾云驾雾,身披斑斓的彩虹,朝着天门的方向,一路前行。《离骚》独具魅力,宛如一部绚丽的神话篇章。诸如李白、李贺、李商隐、苏轼等后世诗人,想必都曾诵读《离骚》,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养料。

今日,我们常用“独领风骚”一词来形容某人才华横溢,出类拔萃。那么,“风骚”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诗经》的开篇部分是《国风》,而《楚辞》中极为著名的篇章是《离骚》。因此,《诗经》有时被称为“风”,《楚辞》则被称为“骚”。至此,“风骚”一词便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离骚》中创造了两个鲜明的文学意象:美人与芳草。屈原常以被抛弃的美人自喻,借此表达自己被君王疏远的悲愤与无奈。这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手法,将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

屈原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他身处一个有着严格性别观念的传统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相对于妻子,丈夫的地位较高,甚至要求妻子尽量服从丈夫的意愿。若是妻子被丈夫抛弃,她不应愤怒地攻击丈夫,而应通过哀婉动人的倾诉来试图让丈夫回心转意。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似:君王的地位较高,大臣的地位则较低。当大臣蒙受冤屈或不被君王理解时,他也不能直接发泄不满,而应像被抛弃的美人一样,以委婉动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委屈,期望得到君王的认可与接纳。

屈原在其诗作中频繁运用隐喻,希望楚王能够领悟他的深意。随后,这种创作手法被后世诗人所习得。尤其是在唐朝,诸多杰出的诗人借鉴了这一技巧,在提及美人时往往并非实指,而是用于自比,以此向皇帝或高官显贵倾吐心声。

《离骚》中多处提及兰草、蕙草、木兰花、菊花、芙蓉等芳草,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声称:“我在园中栽种芳草,采摘它们作为佩饰。它们不仅外观美丽,而且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这是何意?这既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个人品行高洁、志向高远。与芳草相对应的是杂草、毒草之流,这些草无疑象征着朝堂之上的奸佞、生活中的宵小。

作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美人与芳草经常相伴出现。在进行诗歌鉴赏或阅读理解时,一旦出现美人或芳草的意象,我们就得保持警觉。这些元素很可能是在隐喻诗人自己,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行。

除了屈原的诗歌,《楚辞》中还有一些其他楚国诗人及汉代诗人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较小。

现在让我们探讨一下《楚辞》的语言特色。随便翻开一篇,你便会发现,《诗经》与《楚辞》有着显著的差异。《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结构规整,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可能有些“呆板”。其文字排列宛如整齐的方块,朗读起来节奏较为单一,听起来略显单调,并不总是那么悦耳动听。

然而,《楚辞》里的句子长度多样,其中不乏较长的句子,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类七个字的诗句因其多种组合的可能性,显得更为灵活多变,朗读起来也更富有韵律感。此外,《楚辞》中频繁出现“兮”字。“兮”作为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添加感叹词的做法依然非常普遍。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里的歌词:

太阳出来 罗儿

喜洋洋 欧郎罗

挑起扁担 郎郎扯光扯

上山岗 欧罗罗

其中,“罗儿”“欧郎罗”等词汇属于感叹词,是用于调节节奏的。若将这些歌词的主体部分提取出来,可以得到:

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

显然,这句话具有七言诗的风格特征。但是,添加感叹词后,句子的长度被拉长,演唱起来更为悦耳动听。

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留意:诗歌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诵读,它还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楚辞》中的许多诗篇,原本是在祭神时吟唱的。然而,由于如今缺乏相应的乐谱和录音资料,我们已无法确切知晓其唱法。诗歌从能唱到不能唱的演变,将在后续的讨论中进一步展开。

假如删除“兮”字以及一些虚词,如“朝发轫于苍梧兮”的“于”,“夕余至乎县圃”的“乎”,“欲少留此灵琐兮”的“此”,“日忽忽其将暮”的“其”,你会发现这几句诗呈现出如下的面貌:

朝发轫苍梧,夕余至县圃。欲少留灵琐,日忽忽将暮。

这就是一首五言诗。相较于《诗经》中每句四个字的形式,它听起来似乎更为动听。原因在于五言诗在每句中增加了一个字,形成了独特的节奏,从而带来了丰富的韵律变化。

随着北方的《诗经》与南方的《楚辞》逐渐融合,到了汉代,五言诗渐渐替代了四言诗,成为诗歌的主流形式。直至今日,当我们探究中国诗歌的起源时,必定会提到两个重要源头,即《诗经》和《楚辞》,或者简称为“诗”和“骚”。这两个源头,一北一南,一个偏重现实,一个偏重奇幻,共同激发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 PzhwoyH0aGLZ0VUJpNtD6cXCqX4LSgKsK1ZtUtDi0+GJywSMGTuAVODrIkMDNM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