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什么是我们要讲的中国文学史

古人生活的时代距今十分遥远,但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名人及其作品。然而,他们的作品在很多人眼中只是平面化的存在,缺乏深度和立体感。他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他们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对许多人而言,仍是难以厘清的。他们仿佛只是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较少有人去深入探究其人其事乃至其作品。

回顾古代,犹如仰望星空。我们所见的星空似乎恒定不变,天空就像一幅巨大的幕布,星辰仿佛都镶嵌在天幕之中。然而,稍微了解宇宙知识的人都明白,这并非事实。宇宙是浩瀚且立体的,那些看似在平面上的星辰,实际上只是宇宙在我们眼中的投影。

因此,即便你反复阅读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和曹雪芹等人的作品,若缺乏文学史的视角,这些人物在你心中就始终是扁平的形象。

我们在审视中国文学史时,应该重点关注体裁和时代的坐标。按照体裁,当今文学分为四大版块: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了便于讲述文学史,我们可以稍作调整,简称为诗、文、小说和戏剧。

第一个板块是诗。中国是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当然,诗歌这一体裁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绝句,杜甫的《春夜喜雨》属于五言律诗,李清照的《如梦令》被归类为词,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是散曲。尽管它们分属不同的诗歌形式,但共同构成了诗歌这一大类。

第二个板块是文。我们学过《论语》中的选篇,也学习了《古人谈读书》中节选自朱熹、曾国藩著作的部分,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师说》等,这些作品都是散文。除了散文,还有如《滕王阁序》等讲究对仗的骈文。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铺排和押韵为特点,《阿房宫赋》就是一篇非常有名的赋。

第三个板块是小说。何为小说?文学界对小说的定义繁多,但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形式。我们学过出自《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和选自《世说新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前者通过一个故事传达了某种寓意,而后者则重点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从叙事的角度看,它们已经具备了小说的一些雏形特征。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堪称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典范之作。

第四个板块是戏剧。中国古代戏剧的兴起相对较晚,且中小学课本中选录的中国古代戏剧篇目不多,考试涉及的内容也有限。因此,我们不会将其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但是,戏剧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有所了解。

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这些名字犹如中国古代文学天幕中熠熠生辉的星辰。当我们仰望这片浩瀚的文学星河时,这些耀眼的星辰无疑会吸引我们的目光。文学的发展就像真实的星空,立体而复杂。一方面,文学大家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风格、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则在不同时代中以各自的节奏发展、演变。那么,如何观察古代文学天幕的变化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在古代文学的大板块上添加一个时间轴。这样一来,文学史便如同一幅动态画卷,跃然于纸上!

在这个时间轴上,我们将见证不同的文学体裁从起初的萌芽逐渐成长,经历起源、发展、交融和丰富的过程,最终汇聚成四股强大的洪流,奔涌至今,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个时间轴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历史时间线有所不同。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发生,呈现出清晰的线性轨迹。而文学的演变节奏与之不同,或是长期缓慢发展,或是在特定时期快速变革。譬如,在某些历史时期,尽管政治动荡甚至发生了改朝换代,文学领域却无声无息;相反,在某些政治、经济层面看似平淡的历史时期,文学领域却可能群星闪耀。故而,在讲述文学史时,我们有必要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独特之处。

请记住文学史的时间轴,这个时间轴有时与朝代重合,有时却并不尽然。简略来说,文学史可以分为三大段: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到明中叶)、近古(明中叶到“五四”运动)。

文学史大体上可以通过体裁和时代的双重坐标加以描绘,但这样的描绘仅能展现出一种静态的图景,尚未捕捉到其动态的演变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文学不断向前发展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考虑多个因素。第一,“雅”与“俗”,或者说“精英”与“民间”。文人代表了“雅”,属于精英阶层;而那些不知名的民间作家、诗人、歌手等,则被视为“俗”。请务必记住,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并非仅由个别文人在家中闭门造车,凭借他们非凡的才华创作而来。此外,还有像民歌这样的民间文学,它们往往源自百姓们的随口吟唱。而像《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作品,也是滥觞于前辈说书艺人讲述的故事。那些不懂得向民间学习的文人,难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反而,如果民间文学只满足于娱乐层面,也无法孕育出传世之作。只有当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借鉴时,才更可能激发出卓越的文学作品。

第二,“北方”与“南方”。北方文学普遍豪放雄浑,恰似粗犷的瓷碗;南方文学则偏向温柔细腻,仿佛精致的茶杯。二者各有千秋,但若各自孤立发展,就很容易走入死胡同。试想,若瓷碗过于粗糙,必难获得大众的喜爱;若茶杯过于小巧,其实用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南北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将催生出更具深度与活力的文学作品。

在南北朝时期,诗坛上有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庾信。他出生于南方,早期作品的风格细腻而婉转。迁居北方后,随着新的生活体验的不断积累,他晚年的诗作风格发生了显著转变,展现出更为深厚的艺术造诣。

第三,“复古”与“革新”。文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创新,而这种创新理应日趋精进。然而,过度追求精致可能使作品变得脆弱易碎,失去实用价值,正如雕琢得花里胡哨的瓷器一般。因此,时常有文学家呼吁“复古”,提倡朴实无华的创作。比如,不少人认为古老的事物更胜一筹,于是推崇简洁质朴的上古文学。所谓的复古,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只不过它指向过去寻找灵感。究竟哪一种路径更为正确?其实它们都是合理的。复古与革新的竞争和融合,正是文学健康发展的关键。

此外,推动文学发展的因素众多,将来会逐步深入探讨。一旦我们掌握了文学史的架构和动力,就如同熟悉了一辆汽车的构造,明白它是如何被组装出来的,又是如何启动运行的。这样,于我们而言,文学的概念便不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鲜活且富有逻辑性的。 5R0AQtR9MyN9arBtYmO5iZMOZN39GpXVbYS3nbEvf6D/7e/KPGmXgVdp5hFLkJ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