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我的爸爸。他脾气暴躁,一点就‘炸’,在我小的时候,他动不动就对我和姐姐又打又骂……”
“我讨厌我爸。他总是撒酒疯,窝里横,在领导那儿‘装孙子’,在家人这儿‘充大爷’……”
“我讨厌了我爸爸15年。他不仅没能让我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爱,还无休止地找我要钱……”
“我恨我爸。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我心里确实有这份恨。因为他,妈妈不要我了……”
“你讨厌你的爸爸吗?我也讨厌过……”
我与许多有着暴君式父亲的“孩子”深谈过,这些“孩子”中,有的已经成家、已经为人父母;有的将近50岁,但一提起父亲就忍不住声音发颤;还有的刚大学毕业,终于可以独立生活……
而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爸爸也脾气不好,在我小时候也总是让我感到讨厌。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父亲正在打一个瘦弱的小孩,小孩的母亲过来阻止,却被父亲反手锁住身体……是的,这就是我小时候挨打的真实场景。
在成长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了讨好型的人格特质。我会强迫自己关注身边人的感受,努力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为了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我会小心翼翼地去迎合他们。发送微信消息时,我常常以积极乐观的表情符号作为结尾。我还担心他人抛出的话题无人回应,于是非常积极地回应他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与上级相处时更是战战兢兢、心存恐惧。即使后来我担任了公司的领导,面对下属时,我也总是保持笑脸,努力让他们感到高兴。 这一系列的讨好行为曾经让我感到很疲惫并且讨厌自己。
后来我开始深入研究心理学,逐渐意识到这种人格特质的形成与我的暴君式父亲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如同暴君统治下的环境中成长, 我通过某些讨好行为尝到了甜头——少挨了几顿打,逐渐变成了一个习惯于讨好的孩子。
然而,“讨好”只是暴君式父亲影响下孩子的表现之一。有的孩子变得“好战”,有的孩子变得“回避”,还有的孩子干脆选择了“躺平”。这些策略虽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过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最终成了他们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是的,暴君式父亲曾经对我们造成了伤害,让我们不得不用一生去舔舐自己的伤口。
我和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朱伊哲老师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问了我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受到暴君式父亲伤害的人,为什么市面上却很少有针对这一现象、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心理自助的书呢?”
我想了想,回答道:“这是因为这类自我疗愈并不简单,它涉及同理心、心智模式、思考本质、行为心理、脑科学、沟通策略、关键场景中的选择、心理学工具,以及大量其他复杂的要素。”
朱老师问:“那你能不能写一本这样的书呢?”
我很动容。
其实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自从我投身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来,我常常思考,在暴君式父亲的影响下成长的孩子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背后,是否存在某些根本性的问题;当这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具体挑战时,我是否有更有效的心理学策略和工具来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想到这里,我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一挑战。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融合了行为心理学、脑科学、积极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与我个人的经验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策略与工具。我将这些思考的结晶呈现在本书中,希望能够为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你会发现本书与你过去阅读的心理学理论书籍截然不同,它是一本贴近生活的书。书中大多数案例源自我的调研成果,你或许能很容易地与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因为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也是你在与暴君式父亲相处时遇到的挑战。因此,虽然本书属于心理学范畴,但它并没有太高的阅读门槛——你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便是理解本书的基础。
同时,这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旨在为你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心理学策略与工具,帮助你更好地应对与暴君式父亲相处时面临的各种挑战:
如果你的父亲有“债主心态”,你可以通过“设定边界”来应对;
如果你的父亲情绪不稳定,你可以通过“三步走策略”来与他进行有效沟通;
如果你对你的父亲又爱又讨厌,则可以培养“非整合”能力来让自己更自洽;
…………
而且,除了提供应对策略与工具,书中还特别设计了关于自我疗愈的内容,旨在引导你踏上自我疗愈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
你会摆脱自我强迫,变得松弛;
你会摆脱“老实人”标签,学会合理释放攻击性;
你将习得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步骤,一步步说出你的委屈,让自己舒服;
你将摆脱代际创伤传承,成为你孩子的好母亲或好父亲;你更会不断获得滋养,最终成为一个蓬勃的人。
因为,我写本书的重要目的,并不是抱怨、诉苦,而是希望与我有相似经历的你,可以与“内在文案”和解,学会从容应对,活出更好的人生。
沃伦·巴菲特曾说: “一个人的出生,本身就像抽中了‘卵巢彩票’,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已是最大的幸运。”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亲。 但是我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疗愈的策略与工具来重新“养育”自己。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这趟重新“养育”自己的旅程,一起有策略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何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