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零售业的演变

1.1.1 批发与零售的基础知识

1. 批发的内涵

(1)批发的概念

批发是指商业经营者将商品销售给后续的再销售购买者或生产者,而购买者将购进的商品用于再销售或投入生产。这种商业活动的特点是“趸买趸卖”。

(2)批发的特点

批发具有以下4个特点。

① 批量交易与批量作价。

② 交易对象多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③ 区域范围较广。

④ 交易双方关系易于稳定。

(3)批发商的概念

批发商是指以批发活动为基本职能的独立中间商,介于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批发活动的组织。

(4)批发商的特点

批发商具有以下3个特点。

① 处于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批发商连接的是制造商和零售商。

② 其交易在企业之间进行。批发商进货需与制造商交易;向零售商或经销商供货,也是与企业进行交易。

③ 其交易后商品一般不退出流通环节。批发商的主要销售对象是零售商,商品到了零售商手中,仍要进一步流通才能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

(5)批发商的分类

批发商可按经营商品、服务区域、是否拥有商品所有权和服务内容等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 批发商的分类

2. 零售的内涵

美国零售专家迈克尔·利维和巴特·A. 韦茨认为,零售(Retail)是将商品和服务出售给消费者,供其个人或家庭使用,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4层含义。

(1)零售是将商品及相关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最终消费的活动。例如,零售商将汽车轮胎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将其安装于自己的车上,这种交易活动便是零售。若购买者是车商,而车商将其装配于汽车上,再将汽车出售给消费者则不属于零售。

(2)零售活动不仅向消费者出售商品,同时也提供相关服务。零售活动常常伴随着商品的出售提供各种服务,如送货、维修、安装等。多数情形下,消费者在买到商品时,也买到了某些服务。

(3)零售活动不一定在零售店铺中进行,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一些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设施及方式进行销售,如上门推销、邮购、自动售货机、网络销售等。无论商品以何种方式在何地出售,都不会改变零售的实质。

(4)零售的消费者不限于个人消费者,非生产性购买的社会团体也可能是零售消费者。例如,公司购买办公用品供员工办公使用,某学校订购鲜花供其会议室或宴会使用。因此,零售活动提供者在寻找消费者时,不可忽视团体对象。我国社会团体消费的零售额平均占总零售额的10%。

1.1.2 零售业与零售业态的内涵

1. 零售业的概念

零售业(Retail Industry)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或销售给社会团体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销售行业。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行业之一。零售业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甚至催生新的生活方式。

零售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首先会在流通领域,尤其是消费品市场上表现出来。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就业渠道。由于零售业对就业的突出贡献,许多国家甚至将扶持、发展零售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经济政策。

现代零售业是高投资与高科技结合的产业。现在,零售商们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各种通信技术,对变化中的消费需求迅速做出反应。

2. 零售业态的内涵

(1)零售业态(Retail Formats)的概念

“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意思是业务经营的形式和状态,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安士敏认为:业态是指营业的形态,它是形态和效能的统一,形态即形状,它是达成效能的手段。我国学者萧桂森对业态下的定义: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

综上所述,零售业态可以这样定义:零售商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通俗地讲,零售业态就是指零售商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

(2)零售业态分类原则

零售业态按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消费者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进行分类。

(3)零售业态分类

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 18106—2021),该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综合考虑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划分为两大类共17种业态。该标准为推荐性标准,从2021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第一大类是有店铺零售:有相对固定的、进行商品陈列、展示和销售的场所和设施,并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主要在这一场所内完成的零售活动。有店铺零售业态分为10类。

第二大类是无店铺零售: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邮寄、无人售货设备、流动售货车或直销等,将自营或合作经营的商品,通过物流配送、消费者自提或面对面销售等方式送达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业态分为7类。

1.1.3 零售业态发展理论

对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研究与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西方国家最早开始对零售业态发展理论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零售业创新、演变和更替的轨迹,反映该国家或地区零售业发展的规律。

总体来看,零售业态发展理论主要从外在环境变化及内在业态发展的特点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概念和观点。尽管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论能够全面揭示零售业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其揭示了某一方面的规律。

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大体上分为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和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理论。

1. 零售业态变迁理论

(1)零售轮转理论

零售轮转理论(The Wheel of Retailing Theory)又被称为零售车轮理论或零售之轮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对零售业的发展变革较权威的解释,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零售学专家M. 麦克奈尔于1958年提出。

零售轮转理论认为,零售业发展有一个周期性的、像旋转的车轮一样的发展规律,如图1-2所示。

图1-2 零售轮转理论示意图

从图1-2中可以看出,新型零售组织最初都采用低价格、低毛利、低成本的经营模式,以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形成自身优势。但随着新兴业态市场份额的扩大,这必然会引起效仿,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结果,无论是初始创新者还是模仿者,都只能采取除降低价格以外的其他营销策略来形成差异化,如增加商品组合、提高服务水平、改善购物环境等。随着成本的不断增加,初始创新的零售业态逐步演变为高价格、高成本、高毛利的业态,最终被低价格、低成本、低毛利的新业态取代,于是轮子又重新转动。零售市场上的新、旧零售业态,就这样不断循环下去。

零售轮转理论解释了美国自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新型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例如,百货商店、连锁店、超市、折扣商店等零售业态最初都以低毛利、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出现在市场上,之后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逐步补充各种商品组合或服务内容,并提高价格。因此,该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从零售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超市和其他现代化商店、美国的市郊购物中心、日本的便利店等都是面向中高收入阶层,以高价格进入市场的,并不符合零售轮转理论中新型零售业态以低价格进入市场的说法。这是零售轮转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事实上,成本和价格并不是影响一种零售业态存在的决定因素,我们不能忽视科技发展等其他因素对零售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2)真空地带理论

真空地带理论(Vacuum Hypothesis)又称真空地带假说,是由丹麦学者尼尔森于1966年提出的。该理论根据消费者对零售组织的价格与服务水平存在的偏好空隙来解释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即新零售业态是在既有零售业态未能涵盖的市场真空地带中出现的,如图1-3所示。

图1-3 真空地带理论示意图

真空地带理论首先假设经营同种商品的各种业态的特性是由店铺设施、选址、商品组合、销售方式、附加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及与此对应的价格水平决定的,并认为服务水平越高,价格也就越高,即零售业态的服务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次,该理论又假设存在一组由高到低的服务与价格组合带,以及消费者对不同水平的价格与服务组合的偏好分布曲线。零售商提供的价格与服务水平是低低、中中、高高等组合中的某一种,假定消费者偏好的价格与服务水平的分布呈单峰形,则偏好低低和高高组合的消费者分布的区域要比偏好中中组合的消费者分布的区域相对狭小。现存的零售业态只能满足其中的部分需求。因而在零售市场上存在一些空缺或真空地带,从两端加入的业态受业态内竞争的压力,被挤向消费者偏好分布的中心,于是两端形成了真空地带。新进入者以这个真空地带为目标市场进入零售业,从而产生新的业态。也就是说,低价低级店和高价高级店作为新的业态诞生了。

真空地带理论解释了零售轮转理论无法解释的高价店也可能是新型业态的现象,引入了消费者的偏好分布,解释了高价格、高服务的新业态产生的原因。然而,该理论以消费者偏好分布曲线的存在为前提,而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曲线是难以确定的。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真空地带理论难以解释日本便利店的迅速发展,以及日、美两国无店铺零售业的发展;其次,该理论未能清楚解释新业态实行低毛利、低价格策略的原因;最后,消费者接受新业态的理由并不明确。

(3)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零售生命周期理论(Retail Life Cycle Theory)由美国的戴韦森、伯茨和巴斯于1976年共同提出。该理论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零售业态从产生到衰退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零售机构会经历导入、成长、竞争、成熟、衰退的周期阶段,这5个阶段的销售水平和利润水平均有一定差异,因此,零售组织在各个阶段应采取的经营策略也有所不同。同时,该理论以美国的零售业为研究对象,指出各种新型业态从导入阶段到成熟阶段的时间正在逐渐缩短。

① 导入阶段。经营方法的革新和改良促使新的业态产生。在此阶段,新业态的经营特点还未被消费者和业内理解,市场占有率很低。另外,在此阶段,由于新业态的开发成本、店铺投资费用较高,零售组织往往很难获得利润。

② 成长阶段。新业态在这一阶段开始被消费者接受,也逐渐得到业内的理解,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但模仿者也显著增加,导致现存业态与新业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时,先进入者开始迅速扩张,其利润率提高。

③ 竞争阶段。竞争企业进一步增加,新业态之间的竞争加剧,同时由于组织规模扩大造成的间接费用增加,利润率开始降低。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同业态竞争。

④ 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业界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开始出现下滑,其销售额仍很大,但是利润率开始下降。新业态的特征逐步丧失,这为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契机。此时,业界主要通过差异化优势进行竞争,市场趋于稳定。

⑤ 衰退阶段。由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和新业态的出现,市场明显萎缩,整个行业的地位都在下降,直到最终退出市场,而新型业态酝酿产生。

(4)新零售之轮理论

1996年,日本学者中西正雄提出了新零售之轮理论。新零售之轮理论(The New Retail Wheel Theory)是基于零售轮转理论和真空地带理论提出的,主要从产业角度解释了零售业态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其理论框架分为技术边界线、等效用线、零售价格及零售服务水平4个要素。该理论认为,由于进入门槛低,零售组织进入市场时的基本策略是追求低成本、低价格与低毛利;在成功进入市场后,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零售组织会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并且与被替代的传统零售业态相似的特征日益凸显,零售组织逐渐失去竞争力。因此,这类企业也成为零售业态革新的对象。

中西正雄提出,零售业态变化的原动力是技术革新,仅仅有低价格、低服务的组合并不是新业态的特征,零售竞争导致的任何层次上的技术革新才是新业态产生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自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后,有关“新零售”的讨论成为热点,商界、学术界等各界人士都试图给予“新零售”较准确的定义和描述。王坤、相峰等认为,新零售之轮理论能够解释“新零售”出现的基本动因和发展逻辑,并为“新零售”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总之,新零售之轮理论强调从技术革新角度分析零售业态的发展规律,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应与所在地区的经济与技术水平一致,认为通过价格取得的竞争优势是短期的,而长期有效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零售业内部的技术革新。新零售之轮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零售业态的出现及其形成原因、新业态与原业态的竞争等问题。

2. 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理论

(1)手风琴理论

手风琴理论(Accordion Theory)又称为综合—专业—综合循环理论或伸缩理论,该理论由E. 布兰德于1963年首先提出,后经斯坦利·霍兰德于1966年加以发展并命名。该理论从商品组合的角度论述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以商品组合幅度的变化来说明零售业态的演变,如图1-4所示。

图1-4 手风琴理论示意图

手风琴理论认为,零售组织的经营范围是不断从综合化向专业化再向综合化方向循环发展的,每一次循环并非简单重复过去,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催生出不同的零售组织。零售组织提供的商品组合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就像拉手风琴一样,从综合到专业,再从专业到综合,循环往复。

事实上,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并非完全如手风琴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综合化—专业化—综合化的反复交替。有时,综合化与专业化是并存的。同时,该理论既未解释商品组合为什么扩大或缩小,也未考虑消费者对业态的反应及偏好问题。

(2)适者生存理论

适者生存理论(Survival of the Fittest)也称自然淘汰理论,是美国学者吉斯特和德雷斯曼将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思想引入零售业态发展趋势中,强调环境因素对零售业态发展的重要性而形成的理论。吉斯特认为,各种零售组织都可以被看作不同的经济“物种”,它们都面临着由消费者、竞争者和变化的技术所构成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将自然选择理论迁移到零售组织的变化中来,并以此来解释一些零售组织的成功和另一些零售组织的失败。

适者生存理论认为,零售组织面临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如消费者需求、技术、政治经济格局、法律、内部竞争等方面的变化。零售组织只有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式,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并生存下去。当然,这种调整并不是无止境的,当零售组织的调整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时,就意味着新型零售组织的产生。

适者生存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美国市郊购物中心的蓬勃发展。1945年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由于交通拥挤、停车困难、客流量减少等问题,市中心的百货商店出现了业绩下滑、经营困难的现象,而市郊购物中心则适应了这种环境变化,得以蓬勃发展。

(3)辩证过程理论

辩证过程理论(Dialectical Process Theory)是斯卡尔和凯尔伯提出的。他们运用黑格尔哲学中的正、反、合原理来解释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所谓“正”是指现存的零售业态,所谓“反”是指现存业态的对立面,而“合”则是“正”“反”的统一或混合,即新旧两种业态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新的零售业态,随后这种“合”又转变为新的“正”。该理论认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另一种与它完全不同的零售业态出现。新出现的零售业态通常是对现存零售业态的否定或修正:“否定”就是出现与之不同的业态;“修正”就是吸取旧业态好的部分,淘汰落后或不利于组织发展的部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零售业态。

辩证过程理论揭示了零售业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过程。但是这一理论过于抽象,具有明显的哲学色彩,并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变化等同起来。实际上,有些“正”“反”“合”的变化仅仅是各种零售组织自身的调整,并没有引起零售组织形式的更替。 11+j0ptgki0D58GnC4JBX+fe6ciP4np3ojc7gSGRrZLTT2mjoZRQoZdzoz6lFn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