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走进Vibe编程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的ChatGPT打破了长期以来人机交互的固有模式,以全新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当人们还沉浸在触控界面的思维定式中时,ChatGPT首次让自然语言成为人与机器沟通的主要手段,前所未有地拉近了人与机器的距离,人甚至可以像与朋友交流一样与AI对话。

ChatGPT刚推出时,其本身依然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如训练数据规模有限、无法实时联网、知识面存在缺口等,整体能力尚不成熟。即便如此,它也已具备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日常知识问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语言模型生态的进化速度远超预期,不到3年,大语言模型生态便从最初的自然语言问答快速迈向多模态融合、 代理式人工智能 (agentic AI)等更复杂的智能形态。

自然语言对话模式的日渐普及逐步改变了人们对依赖关键词匹配、模糊匹配的搜索引擎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接向大语言模型提问,从早期OpenAI的ChatGPT,到后来字节跳动的豆包、阿里云的通义,再到腾讯的元宝,这些AI工具正在重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些AI工具不仅能理解模糊、不规范的人类表达,还能基于深度语义理解,生成结构清晰、针对性强的回答,这种优势让检索效率实现了质的提升。

这种前所未有的交互效率和理解能力,让开发者开始对AI能力有了更高的期待:不只是返回一个解答思路或者一些代码示例,而是真正参与创作与开发流程。人们开始思考:在编程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和推动下,如果机器能够理解“一个带购物车的商品页面”这样的日常表述,那么编写代码时能摆脱逐行敲键盘的传统模式吗?

这种思考逐渐催生出全新的编程范式——Vibe编程。2025年2月,OpenAI创始成员之一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在社交媒体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其核心是借助大语言模型让开发过程更接近自然语言表达及人机共创的一种新型编程范式。

简单来说,Vibe编程就像为每个开发者配备了一位全能的“技术管家”——类似于《钢铁侠》( Iron Man )中的贾维斯(J.A.R.V.I.S.),在开发者和产品需求之间搭建了一座无形而高效的桥梁。开发者无须再为代码语法、框架选型或底层实现细节耗费精力,能够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在用户需要什么、产品应该具备什么功能这些核心问题上,其他工作则交给AI完成。

依托对海量开源代码、系统架构和开发模式的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不仅掌握了各类技术栈与行业最佳实践,还具备了将模糊需求精准还原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借助Vibe编程,抽象的创意构想可以快速被转化为具体、可运行的软件产品,极大缩短了想法从产生到落地的路径。传统编程像是在发出具体的命令,而Vibe编程更像是在与大语言模型交流,开发者提供方向与意图,大语言模型理解其上下文,并补全细节,最终共同生成高质量的代码。

1.1.1 让想法落地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中,完整的产品落地流程通常包括多个环节:首先,由市场和用户研究团队调研需求、洞察痛点,形成初步的产品方向;接着,产品经理基于调研结果,撰写规范、结构清晰的 产品需求文档 (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PRD);随后,设计师根据产品需求文档,输出界面原型、交互方案与视觉设计,确保产品在功能之外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最后,开发团队基于设计文档和产品需求文档,准确理解产品意图,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

在这样的流程中,环节越多、参与人员越庞杂,协作成本就越高,问题也会变得越复杂。更关键的是,受限于开发者的技术能力及对产品需求的理解深度,要通过编程将产品需求完整、准确地落地为稳定、可运行的软件系统并非易事。这不仅依赖开发者的技术成熟度,更考验整个团队的理解、沟通与协作能力。

以“点击按钮变色”这一简单功能为例,在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中,哪怕是如此基础的需求,依然需要手动编写多行代码,其中会涉及HTML结构、CSS样式和JavaScript逻辑。

<button id="colorBtn">点击变色</button>
<script>
  var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lorBtn");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btn.style.backgroundColor = "#ff0000";
  });
</script>

对缺乏技术背景的用户或刚入门的开发者而言,这段简单的代码看起来如同“天书”。完整的软件系统则由无数类似的基础功能模块,按照严格的架构设计、编码规范与技术标准,逐层堆叠、组合而成。因此,具备系统开发能力的编程人员长期以来都属于稀缺资源。

而生成式AI的出现,正在重塑这一局面。借助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开发者的角色正从“代码的锻造者”转变为“功能的设计者”。开发者无须深入学习编程框架、API调用或底层实现细节,而仅需用自然语言清晰表达需求。例如,要实现“点击按钮变色”功能,开发者无须理解事件监听、 文档对象模型 (document object model,DOM)操作等技术细节,而只需向AI提出要求“创建一个红色按钮,点击后该按钮变为蓝色”,AI便能在几秒内生成质量高、结构优,符合最佳实践的代码,甚至可自动补充动画效果、响应式布局、无障碍兼容等附加功能。这一变革彻底打破了编程的技术壁垒,让软件开发从“少数人的技术游戏”变为“人人可用的创意工具”。

1.1.2 让创意优先于技术

Vibe编程的本质并不是否定编程技术的价值,而是让技术成为“隐形基础设施”。就像我们日常使用手机时无须关心芯片架构和底层原理一样,未来的软件开发同样无须纠结代码的实现细节。持续不断地训练AI,将底层技术的壁垒悄然抹平,让AI成为连接需求与实现的高效转换器。

当想法落地的成本趋近于零时,开发者的核心竞争力将回归创意本身:如何定义用户需求、如何设计交互体验、如何规划功能架构。这正是AI带来的终极变革——让技术为创意服务,而非让创意向技术妥协。无论是深耕技术的软件开发者,还是毫无编程基础的普通人,都能通过自然语言与AI协作,将创意变为现实。

对于技术从业者,AI可以助力他们实现从代码工匠到架构设计师的转型。

技术从业者:从代码工匠到架构设计师

资深后端工程师老张曾耗费3天时间为员工考勤日历功能调试前端界面,如今借助Vibe编程,他只需对AI说:

做一个带月份切换功能的考勤日历;
支持点击日期查看打卡记录;
员工姓名用红色标注迟到情况,数据对接现有后端接口。

AI不仅迅速生成了包含React组件库的前端代码,还自动匹配了Java接口格式,甚至添加了数据加载动画。老张的工作重心从此前的逐行调样式变为优化考勤算法(甚至这一步也可以由Vibe编程实现),开发效率提升约60%——这正体现了技术人员从重复劳动向创造性工作的华丽转身。

对于零代码基础者,AI可以让他们将创意空想变为现实产品成为可能。

零代码基础者:从创意空想者到产品拥有者

退休教师王阿姨想开发一款家庭相册App,让分散在各地的子女实时共享生活照片。她对AI说出模糊需求:

能上传照片;
家人登录后能看到彼此的相册,按时间排序;
还能写评语。

AI像贴心助手般引导她细化:

用微信登录还是注册账号;
照片是否需要分类标签;
是否生成年度回忆视频。

王阿姨补充:

微信登录;
按“旅行”“节日”等标签分类;
生成年度回忆视频并配《亲爱的旅人啊》背景音乐。

借助AI,王阿姨仅用3天就生成并完善了包含智能排序、视频剪辑功能的完整应用。甚至当她发现视频生成速度慢时,只说一句:“加快视频生成速度。”AI便自动优化了图片压缩算法。从未接触过代码的她,就这样拥有了专属的家庭社交软件。

尽管AI目前还无法攻克所有复杂场景的开发难题,但已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无论是搭建电商网站、开发日记App,还是设计休闲小游戏,AI都能精准捕捉并完善需求,快速生成可用代码。

Vibe编程的革命性本质在于它重构了开发者的思维坐标系——它并非弱化思考的重要性,而是引导开发者将思维锚点从“技术实现的细枝末节”转移到“价值创造的核心命题”。当代码生成如同日常打字般轻松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取决于开发者的编程能力,而在于其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力、对创意价值的挖掘能力。

AI的进一步进化和普及或将引发数字时代生产力的新一轮变革,就像Office办公套件曾让文字处理、数据统计成为职场人的基础技能,AI有望成为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打破技术壁垒,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将创意转化为现实。 GoERW7Bx0+vl+w0dnAT/IuqtHVHJc4ncTNAIv2TYiSoIdSe7jyqqe/bWNTsbzk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