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21岁的马可·波罗与父亲尼科洛·波罗、叔叔马费奥·波罗从威尼斯出发,用了近4年的时间,穿越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经波斯到达中亚沙漠地带,之后继续跋山涉水,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进入西域诸地;他们一行或步行,或骑马,或乘骆驼,最终于1275年到达元上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
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述,马可·波罗自称深受忽必烈赏识,1275—1291年曾以使者、顾问等身份参与元朝事务,其父、叔则主要从事贸易活动。
马可·波罗在元朝期间,不仅熟练掌握了蒙古语和汉语,还熟悉了元朝宫廷的礼仪以及行政机构的法规。他经常奉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据记载,他曾受委派在扬州担任官职,管理24个县。在任职的3年半时间里,他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处理政务,赢得了百姓的崇敬和爱戴。此外,他还曾出使南洋,到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等地。
杭州西湖畔的马可·波罗像(陈伟卫/拍摄)
1982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发行《马可·波罗离开威尼斯》邮票小型张
尽管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在元朝深受忽必烈的赏识,但他们毕竟是异乡人,内心难免有思乡之情。1292年夏季,他们利用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前往波斯的机会,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经过长达20多年的海外漂泊,马可·波罗一行三人终于在1295年冬季回到了威尼斯。
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为争夺贸易霸权爆发海战。马可·波罗出资武装了一艘战舰,并亲自担任舰长,参加了对热那亚的战争。然而,在9月7日的一次战役中,威尼斯舰队遭遇惨败,马可·波罗也被俘虏。
在热那亚的监狱中,马可·波罗结识了比萨作家鲁思梯谦,他精通法语。马可·波罗将自己的东方见闻讲述给鲁思梯谦,后者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1894年葡萄牙发行《亨利亲王诞生500周年》纪念明信片
《马可·波罗游记》一经问世,便在欧洲引起了轰动,人们竞相抄录和传阅,很快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然而,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是否为真实记录,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如此,这本书已成为一部重要的地理文献,在随后的地理大发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无论是航海家还是天文学家,都将此书视为绘制亚洲地图的重要参考书。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北京、天津、浙江杭州、福建建瓯、甘肃张掖、江苏扬州和泰州等城市,或立有雕像,或命名街道和广场,或建有纪念馆,都在讲述着马可·波罗的故事。
15世纪初期,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次子堂·佩德罗在1428年访问威尼斯时获赠《马可·波罗游记》,后将其地理知识贡献给葡萄牙王室。
1394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亨利亲王。亨利亲王后来成为航海事业的推动者,对葡萄牙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1502年,《马可·波罗游记》的拉丁文版被译为葡萄牙文。
1415年,堂·佩德罗和亨利参加了葡萄牙对北非城市休达的远征。在这场战役中,他们获得了与首批攻入城内的分遣队并肩作战的机会,并且亨利亲王还获得了在城墙上亲自升起军旗的荣誉。1417年,亨利亲王再次参加了解救被摩洛哥人围困的休达的战斗。
从休达回国后,为了避开里斯本的政治纷争,亨利亲王选择来到葡萄牙最南部的萨格里什(位于阿尔加维省)担任总督。
1420年5月至11月,罗马教廷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任命亨利亲王为葡萄牙骑士团团长,管理骑士团的巨额财产,并将这些收入用于航海和探险事业。
亨利亲王创办了航海学校,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他还设立了天文台,并建立了图书馆。在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后,亨利亲王鼓励船长们收集有关通往印度航道的一切信息,包括船只、海图、洋流、海洋生物、沿途的气候、岛屿、动植物、淡水资源等,同时他也收集了关于非洲沿海和内陆的信息。
葡萄牙里斯本大航海纪念碑(魏晋/拍摄)
亨利亲王塑像(魏晋/拍摄)
亨利亲王创办的航海学校和相关体系的建设,成为近现代航海事业的开端。
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探险和航海活动始于15世纪初。葡萄牙处于“地理大发现”的前沿,为了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在亨利亲王的支持下,葡萄牙人开始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亨利亲王创办航海学校,组织当时最有名望的地理学家和航海家从事远洋探险活动,推动葡萄牙的海外扩张走在欧洲各国前列。以下是葡萄牙在这一时期的航海成就。
1419年:葡萄牙人到达并占有了马德拉群岛。
1432年:葡萄牙人到达并占有了亚速尔群岛。
1445年:葡萄牙人到达非洲最西端的佛得角。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最初,迪亚斯将这个新发现的岬角命名为“暴风角”,因为他们的船队在这里遇到了暴风雨。然而,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不同意这个名字,将其改为“好望角”,寓意这里是通往东方的希望之地。
这些航海成就标志着葡萄牙在地理大发现中的重要地位,为后来的环球航行和欧洲对世界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马可·波罗的同胞,自幼就幻想自己能够航海冒险。
1476年,哥伦布在葡萄牙海岸遭遇海难后定居里斯本,不久后,他的弟弟巴托洛梅奥也来到里斯本。兄弟二人以制图为业,并学习地理学。当时,葡萄牙正处于探险黄金期,哥伦布不仅制作海图,还收集各种图书,参与航海活动。他曾在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之间从事贸易,结识了许多引水员和航海家。
1477年2月,哥伦布受意大利商人的委派,为前往北大西洋的船队护航,最远抵达冰岛附近海域。返回里斯本后,哥伦布于1479年迎娶了贵族之女唐娜·费丽帕·佩莱斯泰罗-莫尼斯,她的父亲曾是亨利亲王任命的马德拉岛圣多港的总督。
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魏晋/拍摄)
古巴发行《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航空邮资邮简
1480年下半年,哥伦布夫妇与岳母一同前往圣多港。1481年,哥伦布的儿子迭戈出生,他们全家随后搬到了马德拉岛的大岛居住。一天,一场海上风暴将一艘帆船击碎,3名水手和1名引水员被冲到马德拉海滩。哥伦布夫妇虽然对他们进行了救治,但不幸的是,这些海员最终都去世了。临终前,引水员告诉哥伦布,他们的帆船在大西洋向西的远方发现了一片未被标注在任何海图上的新陆地。此后,哥伦布常常站在马德拉岛的高处远望,渴望有一天能航行到那片未知的陆地。
1485年,哥伦布的妻子费丽帕去世,他返回了里斯本。当时,地圆说已经广为流传,哥伦布也深信不疑,成为少数坚信向西航行能够到达陆地的人之一。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但都遭到了拒绝。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哥伦布四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一世慧眼识英才,说服了国王费迪南二世,甚至愿意拿出自己的钱来资助哥伦布,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阿根廷发行《哥伦布到达美洲》邮票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3艘小型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向正西方向航行。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于1492年10月12日凌晨发现了陆地。他误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后来才知道,他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此后,他又进行了3次向西航行,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去世,哥伦布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他在经过多次考察后意识到,哥伦布到达的地方并非印度,而是一个之前不为人知的大陆。当然,关于新大陆是由亚美利哥首次发现的说法曾引起许多争议,主要围绕他最重要的两封信件。第一封信是寄给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家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信中讲述了他在1499—1500年受葡萄牙资助完成的一次航行;第二封信是寄给佛罗伦萨的童年玩伴皮耶罗·索德里尼的,信中讲述了他在1497—1504年参与的4次航行。
1507年,日耳曼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出版了一本修订版的新地图集。在地图集中,他将新发现的土地命名为“亚美利加”,而不是“哥伦比亚”。这一命名是为了纪念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对新大陆的描述和探索。
2004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发行《亚美利哥》邮票无齿小版张
1998年意大利和委内瑞拉联合发行《纪念哥伦布和亚美利哥》邮票首日封
哥伦布的远航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欧洲的海外贸易路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时起,西方逐渐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海上霸权。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