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我有幸在南极半岛的欺骗岛遇到一支由爱沙尼亚人和俄罗斯人组成的探险队。他们共12人,乘坐一艘名为“别林斯高晋海军上将”号的小型游艇,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出发,一路航行至南极。此次航行是为了纪念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和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拉扎列夫率领的“东方”号和“和平”号探险船队发现南极大陆200周年。别林斯高晋的发现结束了人类对神秘的“南方大陆”几千年的盲目猜测和为寻找“南方大陆”而进行的航海探险。
在航海史上,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激发了各国统治者和航海家的探险热情。他们或为荣誉,或为金钱,纷纷投入航海大探险,填补了地理空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是否到达过南极,这一观点在航海史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仍有待进一步证实。首次完成全球航行的费尔南多·德·麦哲伦死于菲律宾麦克坦岛,而真正完成全球航行的是“维多利亚”号指挥官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发现的复活节岛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英国著名探险家詹姆斯·库克曾3次越过南极圈,但未能发现“南极大陆”,且在其考察报告中还否定了“南方大陆”的存在,误导了很多航海者。
一方面,南极洲是科学探索的天堂,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典、日本、挪威等国的探险队纷纷前往那里;另一方面,南极洲也曾经是野生动物的噩梦,捕鲸者和毛皮猎人曾将这里变成血腥的“修罗场”,如今那些捕鲸站遗址和累累白骨,已成为人类在南极洲的耻辱印记。
法国作家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笔下的南极充满幻想,但这些幻想并非毫无依据,而是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而雅克-伊夫·库斯托则一生致力于南极环保,努力保护这片净土。
中国与南极的首次接触可追溯至清朝晚期,宋耀如作为历史记录中首位涉足南极的中国人,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据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夏天,宋耀如赴美途中,因航海路线与意外遭遇开启了这段特殊旅程。
彼时巴拿马运河尚未贯通,东亚至美国东海岸的航线需绕行南太平洋,经智利海域向南穿越麦哲伦海峡或合恩角进入南大西洋,再沿阿根廷海岸北上。这条原始航线的距离较现今运河航线多出一倍,本就充满艰险。当航船即将进入麦哲伦海峡时,一块南极漂来的浮冰突然撞击船舵,导致船舶失控向南极方向漂流,最终搁浅于南极圈内的一座小岛。
在被迫停留检修期间,宋耀如随船员登上这片神秘大陆。目之所及皆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极地严寒彻骨,黑背白腹的企鹅遍布海岸。这段与南极的意外邂逅成为他终生难忘的经历。后来,宋耀如曾多次给友人及子女们讲述他到南极的亲身经历。他曾对后来成为他女婿的孙中山说:“南极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寒冷。如把头脑发热的人送到南极,他的头脑一定会冷静下来。南极是天然冷冻箱,是寒冷之极。”孙中山风趣地称宋耀如为“南极仙翁”。
中国最早介绍南极的文章是1911年6月25日刊登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八卷第五号的《南极探险之效果》,作者是浙江上虞人许家庆。文章详细介绍了南极洲的地理、历史、生物、地质等资料,并配有相关照片。
1935年1月30日,美国极地探险家理查德·伊夫林·伯德第二次南极考察期间,从美国在南极的小美国基地寄出了一封信,这是中国收到的来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最早信函。该信经美国旧金山中转,于1935年4月25日到达山东德县(今德州)教会医院,历时86天。
中国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第一人是张逢铿。1958年12月至1960年3月,他参加了国际地球物理年中的“深冻第四号计划”,在位于80°S、120°W的伯德站工作15个月,担任地震测勘队队长。他在南极测得的重力、磁力、震波等数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完成的《南极冰层震波速度之研究》《冰层厚度及地质构造之分析》等论文获得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认可。为表彰他的贡献,美国政府将南极77°44′S、126°38′W的一座山峰命名为“张氏峰”,这是南极洲第一次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山峰。1973年,张逢铿出版了专著《南极玛丽伯德地区地球物理探勘研究》,并于次年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金质奖牌和奖状。2019年9月10日,张逢铿先生去世,享年97岁。
1976—1977年、1978—1979年、1981—1982年、1984—1985年,中国“海功”号曾4次前往南极洲,最远航行至67°S的罗斯海,进行南极渔业资源考察。
1985年,中国在亚南极的乔治王岛建立了第一座科考站——长城站。截至2024年南极秦岭站建成开站,中国已在南极洲建立了5座科考站,并先后使用了“向阳红10”号、“J121”号、“极地”号、“雪龙”号和“雪龙2”号等科考船进行南极科考。我曾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从长城站搭乘“雪龙”号前往中山站;也曾搭乘意大利、挪威、法国的邮轮前往南极半岛,观赏南极生物群落,欣赏南极美景,凭吊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1999年12月16日,我从智利最南部城市蓬塔阿雷纳斯的空军基地,搭乘C-130“大力神”运输机前往乔治王岛的长城站。2019年12月9日,同样是从蓬塔阿雷纳斯空军基地起飞的一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在飞行途中失联,事后确认失事,机上38人全部遇难。
尽管190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和德国探险队都在南极升起了气球,但两国政府当时并未意识到南极科学探险已经进入飞行器时代。随着航空时代的到来,飞往南半球成为许多飞行员的首选目标。葡萄牙人解决了空中导航定位的难题后,飞机开始出现在南极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只有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在南极洲开展过飞行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航空技术的军转民,尤其是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飞机已经成为南极科考不可或缺的交通和考察工具。甚至最早的南极旅游就是智利开展的飞往南极的旅游项目,但南极空中观光也引发了南极洲最大的空难。
此外,阿波罗11号登月前,德国的冯·布劳恩为什么要去南极,为什么要在南极开展陨石回收?南极上空有个洞吗?谁持彩练当空舞?你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21世纪以来,无人机开始在南极科考中广泛应用,虽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通过《南极探险简史》这两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中航海和航空交通工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