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这是一个开局不畅,但结局还算令人满意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典型案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小洁一样幸运。仅我所在的城市,就有不止一个孩子因为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将花样年华永远终止在了2023年的春天。近年来,中国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总体患病率居高不下,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严峻,得到了全社会史无前例的关注与重视。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困扰?怎样区分孩子是心理健康的,还是产生了心理困扰,甚至是陷入了心理障碍当中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简单来说,心理健康就是指心理状态正常或良好,能够在社交、学习、生产、生活上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够良好地处理。

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习惯,心理健康水平会不断变化。例如同样是学习写字,有的孩子以迅速写完为目标,有错或是写得不好都无所谓;有的孩子以写好为目标,一个字要反复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两种孩子都是正常的。但如果爸爸妈妈告诉孩子已经写得很好了,孩子还是要反复擦写,而且无论怎么写自己都不满意,并为此感到痛苦,这就是已经产生心理困扰了。如果再严重一点,孩子一写字就发脾气,甚至拿铅笔扎自己或是扎别人,这就已经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级别,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是心理医生介入。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诸多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十项标准得到了较多的认可。

虽然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普遍规律,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同,个体在发展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十项标准既理论化又理想化,成人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人可以完美契合,更不用说儿童和青少年。如果死板地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那所有的孩子心理都不健康。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我更建议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松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发展阶段理论,以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十项标准为基础,再结合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制定更适合他们的心理健康评判标准,具体如下。

1.智力正常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实际年龄相称。通常,患有发育障碍、读写障碍,或者智力发展低于正常水平的孩子与同龄的正常孩子相比,更难适应集体学习与生活。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的概率要显著高于智力正常的孩子。这些孩子也是我日常特别关注的群体。无论是身体发育、学习、日常生活还是心理健康方面,他们都需要爸爸妈妈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有针对性的帮助。

2.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不是说孩子不能有强烈的情绪表达,而是指表达情绪时不能违反常理或反应过度。

例如孩子被狗咬过以后,每次看见狗,尤其是体形较大的狗时会害怕,这是正常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只看到狗的照片,甚至听到别人说起狗就表现出害怕,这就是产生了心理困扰。

孩子遇到开心的事会哈哈大笑,受委屈了会哭,这是正常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在被夸奖时毫无反应或神情漠然,或者被批评了反而哈哈大笑,又或者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产生幻觉,在并没有外在刺激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笑或是哭,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能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意志力逐渐强大,有独立行动的愿望,且行动自觉果断,有较强的坚持的决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则会出现对挫折的承受力差、缺乏自制力、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行为或情绪。

例如在完成作业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与心理健康的孩子相比,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会容易出现一个劲儿地撕书本,或是拿铅笔不停地戳自己或别人等破坏、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在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冲动——一不如意就动手打人,会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经医生检查并没有生病)逃避上学或体育运动等,也是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有的表现。

4.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儿童和青少年与父母、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孩子通常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让他人理解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的伙伴关系。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往往更加孤僻、敏感、自私、缺乏对人的信任、以自我为中心,更容易产生妒忌心理。总是挑别人毛病、喜欢打小报告的孩子,和爸爸妈妈无法正常交流的孩子,习惯性吵架、打架或是沉默的孩子,又或是校园霸凌事件中的实施霸凌者,往往都是心理不健康的。

5.能正确评价自己

在自我意识方面,心理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开始逐步正确、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发扬优点、改掉缺点,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有积极的自尊感。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更容易过于在意外部评价——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他们纠结很久。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长期存在孤僻、自卑、冷漠、胆怯、缺乏自尊心等表现,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了。

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具有与实际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一个八九岁的儿童,心理、行为表现得像个幼儿园的孩子,或是老练世故得像个成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人格相对稳定

心理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能根据已有经验对自己的个性倾向与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如果孩子的人格突然发生明显的改变,例如一个温柔内敛的孩子突然变得格外暴躁,随时都会发脾气,或是短时间内突然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就要怀疑孩子心理活动异常。平时品学兼优的孩子在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时,往往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8.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对事、对人有明显的“喜欢”“不喜欢”“无所谓”三分现象。他们对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会“信其人,服其理”;对不喜欢的人,即使对方说的是正确的,也会否定或违抗。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有浓厚的钻研兴趣,即使失败,也会有坚持继续尝试的举动;对自己不喜欢的事,如果是有益的或是必须做的,能按捺住自己的不喜欢去尽力完成。

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事事喜欢与别人抬杠,或是对所有事情都很难提起兴趣,不愿意努力,畏惧困难,没有生活、学习的目标。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对外界给予的赞许和责备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什么事都不想干,对以前喜欢做的事也丧失了兴趣,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了。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以上问题中三种以上的表现(幻觉、自伤除外),而且持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请爸爸妈妈不要自行对孩子做出“心理不健康”的结论,而是要带孩子去正规的儿童心理健康评估机构做专业测评,看看是否需要专业工作者的介入。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幻听、幻视、妄想的表现,则不论持续时间长短,请立即带孩子去三甲医院的儿童心理门诊就医。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有某些异常表现,例如过度自卑、怯懦、紧张、焦虑、惊惧等,且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只是对某些情绪或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玩一些心理健康促进游戏,帮助孩子调整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认知,让孩子可以更顺利地适应环境和进行人际交往,健康成长。问题发现得越早,游戏能起到的效果越好,孩子后期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小。 edPElaaUm7knjoOR0+110Or3sjoMscvGNeyyWhu8wyso7t+K1mGl6QD4szZjq3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