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赢得合作,改善亲子关系
——关于“陪伴和理解”的游戏

萱萱一直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被教育得很好。她阳光、快乐、努力、自律,所有的科目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年级前三,一直以来,她都是其他爸爸妈妈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9月,萱萱升入了六年级。第一个学月,萱萱一如既往的优秀,但是国庆节过后,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她开始在课堂上时不时发呆走神,课间也不再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嬉笑打闹,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静静地看着窗外,她的作业也不像以前那样认真完成、精益求精,变得敷衍应付。看到萱萱的变化,老师们很着急。各科老师轮番提醒,孩子总是乖巧地回答“好的,下次注意”,行为却始终不见改变。在期中考试中,萱萱的成绩一落千丈。

看着放到我面前的萱萱各科的期中考试试卷,我问萱萱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需不需要告诉她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帮助她解决。孩子欲语又止,脑袋往旁边一偏,咬着嘴唇半天才憋出一句:“没用的,他们才不会来呢,他们只会管别人的孩子。”其言语间是满满的倔强和委屈。我有些诧异,随后很肯定地告诉她:“放心,你爸爸妈妈都不是这种人,不信我证明给你看。”我当着孩子的面给她妈妈打电话,只说了:“萱萱在学校出了点事,需要你马上来一趟,可以吗?”半小时后,萱萱妈妈就到了我的办公室。

焦急的萱萱妈妈一进办公室就冲到了萱萱面前,拉着孩子转圈检查,边检查边问:“是撞到了还是摔到了?伤到哪里了?”萱萱有点懵,半晌才回了一句:“你不是没空吗?”萱萱妈妈说:“潘老师说你出事了,再忙我也要来啊!到底伤到哪里了?还是你把别人弄伤了?”孩子低下了头,眼里隐现泪光。

我给萱萱妈妈看了孩子的各科试卷和作业本,告诉了她萱萱近期的变化,还有刚才提及爸爸妈妈时的那句:“没用的,他们才不会来呢,他们只会管别人的孩子。”萱萱妈妈当即就哭了。原来,萱萱的爸爸妈妈都是优秀的中学教师,被单位委以重任,分别一直带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班。每天爸爸妈妈守完学生晚自习,回到家都在22点以后,萱萱已经入睡。早晨,当爸爸妈妈6点15分出门上班时,萱萱还没有起床。就连周末和寒暑假,爸爸妈妈的工作和学习任务也很重,只有很少的时间能陪一陪萱萱,平时只能依靠爷爷奶奶照管萱萱的饮食起居与学习生活。

由于萱萱从小听话懂事,她的爸爸妈妈过于放心,加上彼此相处的机会又少,缺乏了解和理解,因此爸爸妈妈和萱萱的沟通与交流方式逐渐出现了问题。偶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爸爸妈妈对待萱萱也是像老师对学生一样,教导居多,亲密严重不足。萱萱进入青春期后,变得更加敏感,童年时期没有搭建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缺陷开始显露威力。而且她对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缺乏足够了解,无法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会为了别人的孩子而顾不上她。萱萱无法从父母的日常行为中体会到爱,所以出现了自暴自弃的行为,其实这是萱萱潜意识里在寻求爸爸妈妈对她的关注,以帮助她确定自己是被爱着的。而爸爸妈妈由于在萱萱的成长过程中参与和陪伴不足,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不够了解,没能及时发现萱萱的情绪变化,这进一步强化了萱萱对父母的不当认知,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值得庆幸的是,萱萱和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很优秀的人。在母女俩的痛哭和彼此的倾诉中,萱萱确认了自己在爸爸妈妈心目中的位置,萱萱妈妈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女儿的忽略,内心感到歉疚,决定要好好调整与家人的相处方式,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快,萱萱又变回了最初那个阳光、优秀的小姑娘。

其实,从孩子刚出生开始,爸爸妈妈想和孩子顺畅交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一句话都不会说,有事只会哇哇大哭的婴儿,新手爸妈不知道孩子要什么,想干什么,经常手忙脚乱地拿一堆东西递到孩子面前,又哄又抱忙半天,才让孩子止住哭声。爸爸妈妈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才能听出婴儿哭声中的细小差异,大致明白孩子想表达什么。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感叹:“要是孩子会说话就好了。”

等到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虽说彼此之间的沟通轻松了一些,但爸爸妈妈要理解孩子各种自创的词句同样需要努力学习。如果爸爸妈妈给孩子的指令稍微复杂一点,比如“去妈妈房间的桌子上,把那个红色的茶杯拿到这里来”,往往要重复几遍,孩子才能听明白。

进入学龄期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爸爸妈妈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终于能够清楚地表达彼此的需求了。可是,很多爸爸妈妈又会发现,这时候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似乎更难了。爸爸妈妈要工作,孩子要上学,接触的世界大不相同。对于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爸爸妈妈的看法与孩子的看法常常相距甚远,很难统一。爸爸妈妈讲的道理孩子未必接受,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与各种“歪理”也让爸爸妈妈头痛不已。批评、责备、高压控制逐渐开始侵入亲子关系,每天能不带负面情绪、心平气和互相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

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多爸爸妈妈会发现,自己和孩子仿佛进入了无法沟通交流的模式,好像说什么都是错的,经常不知道哪句话就把孩子点着了。爸爸妈妈付出了满腔的爱与期待,为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的孩子忙前忙后,可收获的往往只是彼此之间的埋怨与争吵。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连彼此了解都很难做到,要寻求互相理解和体谅就更困难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爸爸妈妈和孩子都为得不到对方的理解而苦恼。究其原因,双方有几十年的年龄差距,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等本就差异巨大,如果没有从孩子的童年期就建立起良好、宽松的家庭沟通氛围,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就会逐渐失去信任与依恋。等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后,他就不会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遇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并且对爸爸妈妈的教导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而此时,孩子如果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失去了求助的通道和对象,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在已经形成心理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绝大部分孩子的家庭关系都不和谐,与父母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我把关于“陪伴和理解”的游戏放到了最前面,因为这是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部分。要知道,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了解和理解彼此的基础和前提,而了解和理解、信任和尊重又是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和前提。 在这个前提之下,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能够坦诚地、清晰地、前后一致地交流,准确地告知彼此的需求、愿望和期待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成功的沟通会增强家庭的联结与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构建积极的幸福生活。而啰唆的、前后矛盾的、武断的、权威式的交流方式则会带来孩子的对抗、退缩与回避,也会引发家庭矛盾,危及亲子关系,甚至给孩子带来心理困扰。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对待孩子不是要给孩子划定管教界限,提高控制阈值,而是要增加各种高质量陪伴,不断加深与孩子的联结,增进亲密感。本章选择的游戏旨在帮助爸爸妈妈更好地陪伴孩子,以增进对自己、对彼此、对家庭的了解,有助于构建正确的沟通模式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爸爸妈妈从孩子3岁起就能坚持按时带孩子玩一玩这些游戏,那等到孩子开始面对学业、人际交往等的压力时,已经形成的正确的沟通模式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是孩子对抗压力最坚强的后盾。

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爸爸妈妈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表达方式,特别是当孩子在游戏中呈现出来的言语或是行为让爸爸妈妈觉得不正确时,一定不可以批评孩子,只需要关注孩子在这些“错误”中想表达什么。如果在玩游戏过程中爸爸妈妈试图纠正和控制孩子,孩子在游戏当中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得不偿失。除此之外,爸爸妈妈还需要和孩子一起注意以下规则。

① 在彼此情绪稳定的时候再玩游戏。如果有谁心情不好,或是不想玩,一定不能强迫玩。

② 在表达观点时用“我”起头,而不是用“你”起头,在自言自语、分享信息时都要注意。例如可以说“我看到了……”“我发现了……”,不要说“你应该……”“你可以……”这类试图控制和引导对方的话。

③ 心平气和地、诚实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和事实。

④ 尊重和重视对方,听别人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和插话。

⑤ 准确地说清楚“我想要……”,而不是“我不想要……”。

⑥ 要关注对方做对了什么具体的事,例如可以说“我很高兴看到你做了……”,不要指责对方做错了的事,也不要用“你真棒”这类空泛的语言表扬对方。

⑦ 允许多样化的意见和例外情况的存在。如果不理解或是不赞同对方的说法,可以把对方说的重复一遍,问对方想表达的是什么,不能辩论和反驳。

⑧ 可以适当表达愤怒,例如可以说“听到你这么说,我不太高兴,我感受到了……”。不要敌对和斥责对方。

⑨ 如果有约定,要书面记录下来,并且定期询问和关注这些约定的结果如何。 iWZkmlq31Tvzz/BSVZugrToVh1Y/IshAPb/IwGp7p9fUyk3SDi7HIzLLpuUF8S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