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三二年的春天,北平的清华园风和日丽,草长莺飞,在这个充满了青年才俊与思想火花的校园里,一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传为“最美佳话”的相遇正悄然地上演。故事的男主角是当时清华园里早已名声在外的旷世奇才钱钟书,而女主角则是刚刚考入清华研究院、前来探望老同学的文静而又秀雅的南方姑娘杨绛。他们的这次相遇看似偶然,却又仿佛是命运早已写好的最完美的诗篇。
当时的钱钟书在清华已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以数学十五分的破格成绩被清华外文系录取,入学后其惊人的博闻强识和中英文功底迅速地震惊了整个校园。他读书速度极快且过目不忘,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身上充满了恃才傲物的狂气,常常会对一些著名的教授出言不逊,但也正是这份狂更彰显了他那无可置疑的才。
而杨绛则完全是另一种气质,她虽然同样才华横溢,但为人却极其低调、谦和、内敛。她就像一泓清澈而又深邃的湖水,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正是这种一“张”一“弛”、一“外放”一“内收”的截然不同的气质,使得他们二人之间产生了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清华的古月堂前。据杨绛先生后来回忆,那天她穿着一件蓝色的布旗袍,脚上一双毛布底鞋,而钱钟书则穿着一件青布大褂,戴着一副老式的阔边眼镜。他的第一句话就显得有些唐突甚至有些冒失,他开口便说:“我没有订婚。”
这句话是极不寻常的,因为在他们见面之前曾有传言说钱钟书早已被家里安排了婚事。而钱钟书在见到杨绛的第一面就如此急切地进行澄清,其背后那份一见钟情的、不愿错过的急切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而杨绛的回答也同样充满了机锋与默契,她平静地回了一句:“我也没有男朋友。”
这一问一答、一澄清一呼应,短短两句话便如同一份君子协定,瞬间为这段即将展开的旷世情缘奠定了基础。他们都从对方的眼中读懂了彼此的心意,从此清华园里便多了一对常常并肩散步、切磋学问的神仙眷侣。
他们的恋爱与其他的青年男女也颇为不同,他们之间很少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多的是一种智识上的相互欣赏与精神上的高度共鸣。他们会在一起比赛读书,看谁读得更快记得更多。钱钟书会把自己在书中发现的任何有趣之处都兴高采烈地与杨绛分享,而杨绛则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通透,常常能对钱钟书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给出最精辟、最深刻的回应。
钱钟书虽然才高八斗,但在生活中却常常显得有些笨拙甚至有些痴气,而杨绛则以其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包容照顾着他的日常起居。她欣赏他的才,也同样爱护着他的那份痴。在他们的关系中,杨绛很早便扮演起了一个守护者的角色。
他们的感情也并非没有遇到过考验。当时杨绛在清华同样有许多的追求者,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费孝通。费孝通是杨绛在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同学,也是日后成为一代社会学大师的著名学者。他对杨绛爱慕已久,在得知她与钱钟书交往之后依然没有放弃。他曾去找钱钟书理论,说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而钱钟书则以一种极其自信也极其幽默的方式回敬了他,他说:“我们不必争,你写信给杨绛,看她如何选择。”结果自然是费孝通的黯然出局。
这段小小的插曲更反衬出杨绛与钱钟书之间那份基于灵魂契合的爱情是何等坚不可摧,他们认定彼此是那个可以相伴一生的、唯一的知己。
很快他们便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的结合被傅斯年这位当时的北大文科学长誉为“珠联璧合”。然而对于杨绛和钱钟书来说,婚姻并非爱情的终点,而恰恰是他们携手去面对一个更广阔也更风雨飘摇的世界的起点。一场充满了考验与相守的海外留学之旅,正在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