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新认识“钝感力”:它不是迟钝,而是一种智慧

当我们谈到“钝感力”这个词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负面的词汇,比如“迟钝”“麻木”“反应慢”“没心没肺”。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敏感”才是一个更受推崇的特质,它代表着细腻、聪慧、善于体察人心。然而,当敏感变成“过度敏感”,当细腻变成“过度思虑”时,它就不再是一种天赋,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也就是我们前一章所谈到的“精神内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钝感力”概念,如同一剂良药,为深陷内耗泥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智慧的解脱之道。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钝感力绝不等于迟钝或麻木。一个真正拥有钝感力的人并非感觉不到外界的压力、批评和挫折。恰恰相反,他可能同样拥有敏锐的感知力。但不同之处在于,他拥有一种强大的“内在稳定系统”和“信息过滤机制”。他能够迅速地对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将那些无益的、具有破坏性的“噪声”,比如恶意的批评、无谓的比较、琐碎的烦恼,直接过滤掉,而不让它们轻易地侵入自己的内心,干扰自己的情绪和既定的人生航向。

钝感力不是对世界失去感觉,而是不让自己成为外界情绪的“垃圾桶”。它是一种心理上的“选择性失聪”和“选择性失明”。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条通往自己目标的道路上,路边总会有人对你指指点点。敏感的人会因为每一句议论而停下脚步,回头去争辩、去解释、去痛苦,最终他可能寸步难行。而拥有钝感力的人,他听到了这些声音,但他选择不予理会。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脚下的路,而不是路边的喧嚣。

钝感力是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它像一层坚韧的、富有弹性的心理皮肤,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摩擦和伤害。它让我们不至于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而否定自己的全部价值;不至于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陷入长久的自我攻击;也不至于因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点风吹草动而感到草木皆兵。它让我们明白,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与我们无关,绝大多数的人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在乎我们。将自己从这种“他者中心”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是钝感力最核心的功能之一。

钝感力更是一种专注于长远目标的智慧。渡边淳一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人士的例子。他发现那些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都具备这种“钝感”的特质。他们在面对非议、嫉妒和暂时的挫折时,表现出一种惊人的“迟钝”。他们不会在这些消耗心力的负面情绪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他们像一匹目标明确的赛马,只盯着前方的终点线。这种“钝感”使得他们能够保存最宝贵的心理能量,并将其全部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这个意义上说,钝感力是一种“拎得清”的智慧,是一种懂得如何分配自己生命能量的战略性能力。

与钝感力相对的是“锐感力”。锐感力即敏感,当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能够体察他人的感受,能够欣赏艺术的美,能够进行深刻的自省。一个完全没有锐感力的人可能会变得粗鲁、自大、无法与人共情。因此我们所提倡的并非要彻底消灭敏感,而是要寻求一种“钝”与“锐”的平衡。

我们可以将这种理想的状态比作一个优秀的剑客。他需要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剑(锐感力),以便在需要时能够精准地刺中问题的要害。但同时,他也需要有一身坚固的盔甲,甚至是一张有些“皮糙肉厚”的脸皮(钝感力),以便在面对对手的攻击时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一个只有锐利的剑却没有坚固的盔甲的人,很可能在伤到敌人之前就先被自己或他人的剑所伤,这正是许多高敏感、高内耗的人的真实写照。

建立钝感力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革命。它要求我们将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从外部收回到内部。它要求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允许别人的不完美。它要求我们学会与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和平共处。它要求我们将人生的焦点从“别人怎么看我”转移到“我真正想要什么,我正在做什么”上来。

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这种宝贵的钝感力,钝化我们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钝化我们对完美的苛刻要求,钝化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无谓纠缠,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精神自洽的人。一个既能敏锐地感受世界之美,又能“迟钝”地屏蔽世界之扰的人。一个在任何风雨之中,都能保持内心平静,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前行的人。 659fN+mp8Phx17+Jk0xO7T1WW8iCj+F3pjzzRVgz9DcBzS6xfLuj9QrCfHx8kd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