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方哲学的璀璨星空中,古希腊的先哲们是那第一批用理性的目光去取代神话的解释,来探寻宇宙万物本源的伟大先行者。而在这些先行者之中,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以其极其深刻也极其超前的辩证智慧成为整个西方辩证法思想的源头。他就是生活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来自爱菲斯城的赫拉克利特。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变化与永恒这对哲学矛盾的最生动也最经典的起点。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其核心可以被概括为一种“火”的哲学。他认为构成这个世界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气,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团火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烧,又在一定的尺度上熄灭,它象征着宇宙那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与转化的过程。他用这团火的意象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根本的宇宙真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这个“万物流变”的思想在当时是极具颠覆性的,因为在赫拉克利特的同时代,有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动的、完整的球体,而我们在感官世界里所看到的一切变化与运动都只是不真实的幻象和意见。他代表了西方哲学中那条追求静止、不变、本体的强大传统。
而赫拉克利特则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巴门尼德的对立面,他认为变化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也最根本的存在。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人都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包含了无数过程的、暂时的集合体。这就好比一条河流,虽然它在地理上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和位置,但河里的水却在时时刻刻地流淌、更新。所以当你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时,你所踏入的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些水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个著名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在名相上看似不变(还是那条河),但在实质上却又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那么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万物的流变呢?赫拉克利特给出了他那同样深刻的第二个核心思想,那就是“斗争”。他有一句同样著名的残篇:“斗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这里的“斗争”指的就是矛盾与对立。
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所构成的,并且是通过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与斗争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他说:“我们应该知道斗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他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比如弓这个东西,它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是生命的意思,但它的作用却是死亡(用来射杀),生命与死亡这对矛盾就统一在弓这一个物体之上。
他还说:“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这些都是同一回事。”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话语,其背后都蕴含着同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了它自身的反面,并且正是与这个反面的张力关系才定义了这个事物本身,没有冷就无所谓热,没有恶也就无所谓善。
这种将矛盾视为宇宙根本动力的思想是极其伟大和超前的,它与我们将在东方哲学中看到的阴阳学说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赫拉克利特实际上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法大师。
然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在当时并未能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因为他的思想过于晦涩,充满了诗意的、谜一般的断言,而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他的外号就叫“晦涩的哲学家”。在后来的西方思想发展中,巴门尼德所代表的那种对静止与不变的追求,以及由亚里士多德所建立起来的、以无矛盾律为核心的形式逻辑,占据了绝对的、压倒性的统治地位。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如同他所说的活火一样暂时地熄灭了,或者说是转入到了地下,成为一条虽然微弱但却从未断绝的思想暗流。直到两千多年后,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巨人黑格尔那里,这团辩证法的火焰才被重新地点燃,并以一种更系统、更宏大的方式熊熊地燃烧了起来,但这已经是后话了。在西方哲学的源头,我们必须记住赫拉克利特这个孤独的、伟大的先行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