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种目光,两个世界:从“是”到“既是又不是”

在人类思想的广袤原野上,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目光。一种目光倾向于将世界看作是由无数个独立的、稳定的、边界清晰的“事物”所构成的集合,它追求确定性并崇尚逻辑的严谨,它所看到的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在它的语法里最核心的动词是“是”,比如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它绝不能同时又“不是”一块石头。这种可称之为“实体宇宙观”的目光,构成了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石。

然而还存在着另一种同样古老而又深刻的目光,它倾向于将世界看作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充满了“变化”与“关联”的生命长河。它不相信任何永恒不变的实体,只相信周而复始的过程,并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其对立面的存在,其内部更包含了向其对立面转化的种子。因此在这种宇宙观的语法里,一个事物完全可以“既是其自身又非其自身”。这种可称之为“过程宇宙观”或“辩证宇宙观”的目光,则像一条潜藏的、强大的暗流,贯穿了整个东西方思想史。

本书所要探讨的“矛盾论”,正是这第二种目光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后所提炼出的最核心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它并非仅仅是指我们日常语言中那种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在哲学层面“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那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根本性的动力关系。它认为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这两种宇宙观的较量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根本也最持久的终极较量,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时间,如何理解生命,如何分析社会,以及如何安顿我们自己的内心。

以实体宇宙观的目光来看,世界就像一幅巨大的、静止的油画,画上有山、有水、有树、有人。每一个物体的轮廓都是清晰的,它们各自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和谐秩序的、稳定的画面。这种世界观的优点在于它的清晰与稳定,它为我们发展出严密的“形式逻辑”和精密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而以辩证宇宙观的目光来看,世界则更像一部永不落幕的电影,画面中的一切都在流动与变化。上一秒还是花朵,下一秒就可能结出果实;上一秒还是敌人,下一秒就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在这种世界观里,没有绝对的、孤立的事物,只有处于永恒关系之中的、相互作用的能量。它或许不如前者那般清晰,但它却更能捕捉到生命那充满了动态与复杂的真实。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东西、穿越古今的思想旅行。我们将一同去探寻“矛盾论”这个强大思想武器的本源,我们将看到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如何喊出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辩证法先声;我们也将看到在几乎同时代的中国,老子又是如何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智慧来揭示宇宙的奥秘。

我们将追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那条由形式逻辑所主宰的、强大的西方理性传统,是如何建立起一座“非此即彼”的宏伟思想大厦的。我们更将见证在近代,黑格尔这位哲学巨人是如何将矛盾奉为上帝,构建起一个囊括一切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法体系。

最终我们将把目光拉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之中,去看马克思是如何将黑格尔那“天上”的辩证法给颠倒回人间,以及毛泽东又是如何在他的《矛盾论》中将这一哲学思想转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强大行动智慧。

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梳理,更是一次思维的探险。它旨在帮助我们打破那些早已习以为常的僵化思维定势,去学会用一种更全面、更发展也更辩证的眼光,来重新地审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充满了矛盾与变化的复杂世界。 edPElaaUm7knjoOR0+110Or3sjoMscvGNeyyWhu8wyso7t+K1mGl6QD4szZjq3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