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思想的广袤原野上,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目光。一种目光倾向于将世界看作是由无数个独立的、稳定的、边界清晰的“事物”所构成的集合,它追求确定性并崇尚逻辑的严谨,它所看到的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在这种宇宙观的语法里最核心的动词是“是”,比如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它绝不能同时又“不是”一块石头。
然而还存在着另一种同样古老而又深刻的目光,它倾向于将世界看作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充满了“变化”与“关联”的生命长河。它不相信任何永恒不变的实体,只相信周而复始的过程,并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其对立面的存在,其内部更包含了向其对立面转化的种子。因此在这种宇宙观的语法里,一个事物完全可以“既是其自身又非其自身”。
本书所要深入探讨的,正是这第二种宇宙观的核心——“矛盾论”,以及其最基础,也最颠覆性的原则:“矛盾的普遍性”。这个原则,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的始终”。这意味着,无论是浩瀚的星系还是微小的原子,无论是社会的演进还是一个人内心的挣扎,无论是生命的新生还是万物的毁灭,其背后最根本的驱动力,都源于其内部所固有的、那种“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这个观点初听起来或许会与我们的日常直觉相悖,我们更习惯于用一种“非此即彼”的、追求“确定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们认为桌子就是桌子,水就是水。我们害怕“矛盾”,认为它是“错误”“混乱”与“失败”的同义词,我们在逻辑上要求“自洽”,在生活中追求“和谐”,在内心里渴望“统一”。
然而“矛盾论”的智慧却以一种更深刻,也更真实的目光穿透了这层“静止”与“和谐”的表象。它告诉我们一个事物之所以是它自己,恰恰是因为它的内部包含了“不是它自己”的否定性因素。生命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内含着“死亡”这个对立面。没有“分解”的新陈代谢就没有“合成”的生长,没有“失败”的风险也就没有“成功”的喜悦,没有“黑暗”的衬托也就没有“光明”的意义。
加拿大传奇歌手莱昂纳德·科恩曾在一首歌中唱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句充满诗意的歌词恰恰是对“矛盾普遍性”最美的文学诠释。那些看似破坏了事物“完美”与“统一”的“裂痕”(矛盾),实际上正是让这个事物得以呼吸、得以成长、得以与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得“生命力”的“通道”。一个没有任何裂痕、完全封闭、绝对纯粹的系统,其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片死寂。
因此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并非一次枯燥的哲学概念游戏,它是一次深刻的世界观的“格式化升级”。它将为我们提供一把万能钥匙,去解锁许多我们过去无法理解的复杂现象。
我们将用这把钥匙去打开物理学的大门,看到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量子世界里波与粒的诡异统一,矛盾是如何在构建着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我们将用它去打开生物学的大门,看到从遗传与变异的斗争到捕食与被捕食的协同演化,矛盾是如何在谱写着这曲波澜壮阔的生命交响乐。我们还将用它去审视人类社会,去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像一台巨大的发动机,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更要用它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去看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潜意识、利己与利他之间那永不停歇的内在战场。
这本书就是一场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探索之旅,旨在将这个看似深奥的哲学原理从哲学家的书斋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我们每一个渴望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普通人都可以掌握的思维工具。因为当我们真正地学会了用矛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我们所看到的将不再是一个充满了问题与冲突的、令人焦虑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了张力、活力与无限可能性的、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